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首先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03
识字
学习汉印,当然要对汉印的文字加以认识、研究,从而提高其审美意识。
汉代前后共四百多年,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运强盛,其印章所用文字,早期多继承秦制,后来逐渐加以改造。归并,统一成为汉印中普遍使用的摹印篆。由于汉代国土地域广阔,年代较长,为适应不同环境与使用对象或特殊条件,因此汉印文字虽较统一,也有较多样的变化,即是同一篆体,由于在不同印章内,不同的几个字的互相组合,也各有千秋。这就构成汉印文字中丰富多采的艺术性。汉印中这种不同文字的相互组合,变化而又统一的特色,给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乃至明清时代的篆刻艺术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篆刻,对汉印中的文字的各种变化及其异同加以认识、理解,掌握其主要特点与变化规律,在创作汉印形式的作品时,就可举一反三,左右逢源;顺手拈来,亦可构成佳作。现仅将汉印中常见的字体介绍于后:
悬针篆
汉印中偶见,魏晋六面印中常见,其竖笔多引长下垂,有似悬针,故俗名称之为悬针篆。唐徐坚《初学记》引王情《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故谓之悬针。”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唐玄度十体书》:“悬针书:唐喜,后汉章帝建初中为秘书郎,工篆隶著书,尤喜悬针垂露之法,后代行之,以此书《五经》篇目。”故后世除印章字用外,亦常用以题经典签条。
樊纉
冯泰
刘茂言事
叠篆
为了使印面空白充满,故意将字少之笔画作屈曲盘叠使之延长,点划全作纵、横两个方向以填满空处,求及均匀。其曲折次数,视笔画多寡和印面章法安排需要而定。元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清陈澧《摹印述》:“昔人谓唐时印皆‘九叠文’,其实不尽然,厉万榭尝辩之矣:九叠文甚俗,然实出于缪篆屈曲填满之法,但加甚尔。”故后人以为叠篆言其多也。出自唐以后,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通称为“九叠篆”,细察汉魏印章,亦有少数叠篆,只不过叠数较少而已,有三、四、六叠者,唐以后流行之叠篆,实渊源于汉也。亦汉“缪篆屈曲填满之法加甚”的结果。
家监之印
万是唯印
平南将军章
隶书
汉之摹印篆,有的缪篆字笔画较少,结体较平直,近乎隶书,故清桂馥《续三十五举》:“缪篆与隶相通”。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第五》举《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是吾碑》为“以隶笔作缪篆者。”实完全以隶入印者亦有之,如“门浅”等印,是一九五四年在长沙汉墓出土,为殉葬应急之作,所用书体,正是当时通行之隶书。晋殉葬石印“零陵太守章”亦是。
门浅
少内
零陵太守章
小编注:微信后台输入”篆刻讲堂“,即可查收本栏目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朱小雨、高佳晨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