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 精 彩 的 美 术 类 公 众 号 ///
前不久,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发布了一张主海报——

看完后小志的表情是这样的
北京电影节的国际化气质不应该走
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路线吗
怎么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了?
而海报拙劣的设计和浓浓的乡村风
也第一时间就遭到广大网友的疯狂吐槽
▽
才华横溢的他们
还光速做出了海报的高仿版
▽
看到这里,小志只想问,
北影节还招美编吗?
自学美图秀秀十级的小志想去!
北影节的海报被吐槽后
紧接着《中国日报》国际版的插画
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
这次设计还拿下了被称作
“报业”奥斯卡的英国报业年度奖
是中国媒体第一次获得
“最佳国际”报纸奖!
甚至很多人看到后都认为:
原来我20多年的报纸都白看了!
还有的人说希望美编去支援下北影节
▽
报纸发行后,外国网友
都被它的颜值征服了
▽
而《中国日报》国际版
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
无疑让全世界看到了
中国的报纸也是美到独具一格
大熊猫的力量无人阻挡
京剧、茶道、围棋、梅兰竹菊
带你了解一万种东方生活
▽
全球化,精致华美的刺绣底纹里
仙鹤祥云环绕
“中国速度”日新月异
▽
关于反对猎捕,保护大象的报道
即便不看文字内容
单看浪漫唯美的插画,也能一目了然
即使是大象,也需要如花般的呵护
▽
未来的医疗机构
除了治病救人
还要让每一位病人享受
春天般的温暖
▽
如此精美华丽的版面
天马行空的想象
加上引起极度舒适的配色排版
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吧!
那么,到底是谁设计出这么惊艳的报纸
让中国风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呢
这些别出心裁的插画设计
正是出自《中国日报》的美术部之手
他们的主编叫做李昊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她和她的校友
宋晨、马雪阳一同绘制完成
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频获各种插画奖
但他们从来都不骄不躁
依旧在探索创新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
走得慢,才能走得更远
但别看现在的报纸版面这么炫酷
它也曾“一穷二白”
那时的《中国日报》还没有用插画的惯例
因为插画作为文字的附属
主要的目的还是临时填充空白
或者作为无足轻重的装饰品
很少会用于大幅版面用于展示
所以插画的价值与功能往往被人忽略了
直到2007年,报刊版面设计经过了重新调整
需要更多图片来丰富整个画面
这才为插画师提供了一个施展的舞台
但是一开始,他们整个团队
由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参考
只能模仿西方的漫画
创作一系列夸张、幽默的作品
来激发读者对于新闻类主题的兴趣
早期风格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们凭借着对插画的热爱
即使身边所有人都不看好
他们依然坚信着:
人这一生,就算只做一件事
也要把它做好!
在此期间,他们还尝试过剪纸风
但商业插图这种类型
但这种风格还属于不成体系的摸索阶段
所以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久
直到2017年,美术部的同事们
被一张中国风绘画深深吸引
他们才意识到,原来中国风元素
还能以这般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于是,美术部的小伙伴们分工合作
终于交出了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艰路,满满扶贫情
▽
火爆的共享单车将自行车
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
也许,自行车王国的再度复兴就在眼前
▽
其实现在无论是手绘、数码、摄影……
而只要运用得当,
无不彰显中国风的魅力,极致的东方之美
她也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插画家不能一味地模仿外国流行的风格,
只有具有民族味道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
“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格,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
中国的文化是“骨子里的”
即便不刻意强调,也会从画面中流露出来
只要还有人为之努力
中国风就永远历久弥新
那就让插画中的中国美,漂洋过海吧
-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