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9年4月17 15:40
地点: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主持:陈 胄
参会: 王万宏 杨帆 甘庭检 曾高潮 许永康 卢云鶴 王敏 骆韬颖 翟义涛 徐术柯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2
陈胄(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的之中来参加张智康的个展,张智康的个展以“隔阂”为展览关键词。他喜欢在以前已经完成的作品上再创作,反复做叠加。他认为这种叠加产生了一种距离感。那么今天我就从“隔阂”这个关键词开始来讨论他的作品。
隔阂·城市 18.4cm x 12.6 cm 纸本综合 2018
王万宏(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我对张智康的作品有以下感受:第一,整体而言,他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美术的影响。他的画面有借鉴现代性的语言,具有平面性、空间处理的抽象性;其二,我觉得他非常有想法。以前有些同学也曾给我说过,自己要创作什么,说了一大堆。但是要把这些想法现体现在作品上,在画面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真的是非常难的。张智康能够把这些想法进行提炼和加工,然后再表达出来,我认为他完成了艺术表达的转换;第三,我在欧洲游学的时候,也看过很多现当代的展览,国际当代艺术的语境和逻辑,张智康应该更加的去理解这些东西,这样才会很坚实。也祝福你在以后的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隔阂·路人1 14cm x 10.3cm 纸本综合 2018
杨帆(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
我没有教过张智康,对他本人的情况不熟悉,所以是先从作品认识他的。展览前陈胄老师有发一点资料给我,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是非常“心理性”的图像,能看到某种情绪和精神状态的东西。我是先看作品再看文字的,看完以后发现他想表达的东西和图像给我的感受是比较合一的,我想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创作是来自于自己真实的生活和体验,这非常重要,创作和思考最后如果不能和生活相连,就容易成为无聊的语言游戏。
今天在现场看完,我其实会更喜欢他那一面墙的手稿。这些手稿里有特别鲜活和生动的东西,能看到非常强烈的心理痕迹。而且他所面对的精神状态可能也是他身边同学或者说他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迷茫和绝望。但他所追问的“这些感受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个很漫长的话题。我们说感觉,其实只能是“从感觉出发”,之后的反刍和思考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对“隔阂”这个题目的理解,除了他想表达的与世界的疏离感之外,我觉得也是一种思考和创作的“距离”。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再来观察当时那些情绪,我相信他自己也会感觉到有一些变化。这个时候的距离感,是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也许仅从现在作品的表达力度来讲,还有些扁平,也能看到一些其他艺术家潜在的影响,但张智康的创作状态很有感染力,我觉得一个创作者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期待他之后会在更多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里,慢慢反刍。一边是对生活更多的理解和拉开距离的反思,同时也是要不断以新的状态回到当初那些强烈的感觉里去,去创造出更丰富更有层次感的画面。
隔阂·呐喊 21cm x 14.8cm 纸本综合 2018
甘庭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我就觉得作为一个本科四年级学生的展览,肯定不成熟,但是我们不要太早的下结论。他的思维方法和思考方法值得我们去琢磨和鼓励。生活中有太多的苦恼,太多的坎坷,回过头来慢慢来看,如刚才杨帆老师说的,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另外我觉得年轻人不要按照我们老一辈艺术家的路来走。不要像我们这样看世界看社会,每个年代生活都不一样,是吧?你们的生活是饱满和丰富的,而且更多的享乐世界,你们看世界肯定和我们不一样。但是我说走到哪我们这个手艺很重要。手艺!技法和思考一定不要不要脱节,希望我们同学从西南民族大学出去后,可以做顶尖的艺术家,也可以做普通的美术工作者。两条腿走路,要不然你就会碰壁,就会不知道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张智康同学临近毕业了,能够拿出一个完整的展览,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希望你将来办第二个大型的个展的时候,要回忆2019年4月17号在西南民族大学美术馆第一次个展。
梦魇 60 x 70cm不等 布面油画 2018
曾高潮(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张智康的思维方式和他的对艺术的理解,可以在作品里面看得出来。他做事比较严谨,他每一件作品我都觉得比较完整。这就看得出就是他平时做事的这样一种态度。
张智康接下来准备到意大利去留学。必然会对西方艺术了解更多,这是有必要的。如果回来,就的思考我们生长的土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虽说当代艺术它是多元性的,但是特别是你们年轻人未来艺术之路的方向还是未知数。我觉手上功夫一定不能少,对每个同学都很重要。
偏头痛 14.4cm x 10.5cm 纸本综合 2018
许永康(西南民大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
记忆深刻的是,我上照相写实课的时候要他要打破高考集训出来的套路化模式化和做效果,我说这工作可能大学这四年要做的,甚至这一辈子要做。他曾经说了他要出国留学,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学不了专业,因为要学语言。我以为他停止了艺术实践,其实他一直没停下来,我发现他深入到特殊教育学校,到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中心去做义工,去接触那些人,去了解他们。张智康比较严谨,他甚至很细腻、敏感。恰恰就成就他的就是对那种细腻的观察能力。我在检查他毕业作品的时候,发现他那批手稿特别好,我就觉得很惊讶。这个展览其实是一个开始,我希望这个展览完了以后张智康会有更丰富的生活,有更轻松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然后希望你坚持下去。
提醒 21cm x 14.8cm 纸本综合 2018
卢云鹤(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我说我自己的感受吧。今天观看张智康的作品,我觉得我与作品之间是可以沟通的。这个沟通是怎么样一个情况呢?说白了就是你会感觉他的作品里有一个灵魂一样的东西,它就一直在那飘荡。而且你非要去谈什么语言的话,他作品里用的最多就是一种恍惚感。实际上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就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脆弱,那种对生命本身的关怀。那么这种东西在这样一个时代,到底有没有价值?这个展览,相当于把衣服脱光了,将自身裸露在观众面前。最大的问题在哪呢?就说你一身可以裸露几次?我想说的是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
抑 37cm x 26cm 纸本石墨 2017
王敏(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我想谈一下对这个展览的整体感受。第一,我认为张智康的作品感比较完整,一个本科生能撑起这么一个展览,很难得;第二,展览作品承载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你作品背后的精神价值,还有我们美术人才培养新思路的回馈;第三,你本科毕业后准备去意大利深造,我希望你能够把本次展览没有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解决,走得更远!
骆韬颖(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张智康给我的感觉是那种文艺青年类型,他很有活力,有时候又特别纠结,有时候又很理性,有时候又很紧张,他的情感很丰富。我个人觉得最打动人的是手稿部分,有一种扑面而来真实感。
隔阂·陌生 45cm x 45cm 布面油画 2019
翟义涛(高小华美术馆馆长)
这个展览整体比较完整,系统也比较清晰。我个人建议展览结束后可以去好好整理一下,这对于你来说比较重要。以此作为新的开始,一来是坚定你继续走的方向,另外也可以继续拓展。我突然看到你的展览中有一组摄影作品,这是在拓展另一中媒介表达的可能。
徐术柯(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张智康对艺术的态度和热情,在我看来这个对做艺术的很重要的。从个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与公众之间的建立关系,我觉得挺好,打动我的还是他身上的这股劲。他特投入,无论时间还是精力上,这个真的挺重要的。我希望张智康的这种势头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尽管你出国以后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个没关系。去思考,打开眼界,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
自我的救赎
陈 胄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教过张智康的许永康老师推荐,让我有机会品读这位油画系本科四年级学生的作品。大量散落的纸本和画幅不大的油画作品,虽显稚嫩但让人眼前一亮,更准确地说这些作品隐隐地拨动了我的心弦。这不是一个年轻画家为寻找所谓的绘画语言向外索取的尝试,而是一位经历磨难后自我反省的生命娓娓道来的故事。它既不歇斯底里,也不故弄玄虚,犹如日常的一杯白水平淡而又真切!
隔阂·自由 70cm x 80cm不等 布面油画 2018
与张智康交流之中感觉到他善于思辨且勤于艺术实践,尽管语言表述清晰流利,但仍可以从其肢体语言里读出潜意识中的焦虑。当我们讨论展览具体工作事项时,他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绘画对他而言不是一项工作,而是“自我救赎”。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被迷失、挣扎和痛苦折磨着。我不忍心追问原因,心怕这种追问再一次伤害他。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人应该活在未来,犹如海德格尔言之“向死而生”。很幸运这种低落的情绪并没有摧垮他,他逆势而上重组自我生命遭遇的方式。他开始对内心的层次和各种情绪反应着迷并不断地去用图形记录它和追随它,想追问它到底为何物?我将其随身携带的涂画小本称为精神日记。这些小卡片是张智康随时随地记录自我内心感知的“行车记录仪”,只是这里看不见具象的图形,全是抽象符号的组合。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并非如传统速写收集素材,而是张智康排解焦虑与不安的自我救赎行动,每一次涂画都是一次重生的仪式!
隔阂·城市 18.4cm x 12.6 cm 纸本综合 2018
距离感是他作品的内核,我们反复讨论决定用“隔阂”(estrangment)来命名展览更为准确,前缀e放在strange本意有人为让其变得陌生之意,“使疏离”“使疏远”正是张智康的创作方法。他通过覆盖、剥离、遮挡等方法一次一次让最初形象渐行渐远。营造一种图像中的人在远远观望自己或是自己在远远观望画中人的精神空间。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犹如法国作家妙莉叶·芭贝里《刺猬的优雅》中所描述: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作为群体动物之人不得不抱团取暖,然而靠得太近又相互伤害。
隔阂·面孔 90cm x 90cm 布面油画 2018
我不知道张智康是否对贾科梅蒂有研究,从其作品中能读出贾科梅蒂的精神气质,比如《隔阂.路人系列》、《隔阂.城市系列》、《隔阂.朋友系列》等,这是对存在的思考。贾科梅蒂声称“根本不可能完成任何作品。”1,以至于时常展出的雕塑在艺术家本人看来都是未完成品,永远处于变化过程中。张智康总是在以前的画作上持续创作,下一次对前一次否定,一张画总是“没完没了”。我认为他并不是要塑造一个固定的图像,而是时间无尽流逝的体验。这便是海德格尔所言的存在本身,存在不是存在之物。这一点如老子所说的“道”,它存在但又不可言说;它显现于万物中,但又不局限于物。
无疑,张智康找到了自己的一种绘画方法。虽不成熟,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开始!
2019年4月14日晚写于成都
1乔纳森.费恩伯格著,王春辰、丁亚雷译.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80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优秀学生推介展览项目
主办: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承办: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项目策划:许永康
学术主持:陈胄
特邀评论:王万宏 杨帆
展览执行:韩奇贝
媒体总监:王志刚
展览时间:04/17/2019-04/28/2019
开幕时间:04/17/2019
地址:成都.双流大件路西南民族大学航空港校区艺术学院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亚洲艺术、人民美术、艺术中国、搜狐艺术、新浪艺术、中国美术家网、网易艺术、艺术国际、凤凰文化
直击2019 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 细数那些受瞩目的亮点作品
多元之下,边缘化的绘画重新激活——当代绘画的五个个案 | 亚洲艺术 · 现场
封面人物:张强
张强:重庆市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与水墨高等研究 中心主任。著有《张强艺术学体系》四十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