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者一路寻找着地平线,就像那个著名的画面——旅行者越靠近地平线,反而离它越远。这种与地平线之间的张力提醒着我们:为我们带来启迪并赋予摄影自主性的正是这条路途本身。”
——埃莱娜·比奈(Hélène Binet)
“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将于2019年4月19日至7月2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这也是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埃莱娜·比奈首次在中国举办个展。展览以百余幅胶片作品回顾了比奈三十年来通过相机镜头与经典建筑进行的独特对话。比奈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全新创作将第一次对公众亮相,她的首本中文摄影集也将同期出版。
埃莱娜·比奈于苏州园林创作现场,2018年
苏州园林景观中的诗意
“苏州园林的院墙创造了一系列只可想象的无限图景和景观映像。在这一明确的微观世界中,院墙是它的边界,它不断提醒我们墙外世界的广阔无限与千姿百态。”
埃莱娜·比奈,《拙政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80×102cm。艺术家供图。致谢:安曼画廊(ammann // gallery)
埃莱娜·比奈,《拙政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80×102cm。艺术家供图。
埃莱娜·比奈,《留园,苏州园林,中国》,2018,数码C-Type,80×102cm。艺术家供图。致谢:安曼画廊(ammann // gallery)
流动世界中的凝固叙事
展览名为“对话”,埃莱娜·比奈认为:“摄影将流动的世界凝固,这样我们才得以洞察个中成分的奥妙之处。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需要反复拿捏线条、光影、留白、特写和背景、对象、构图和质感之间的对话,直至画面形成一个独立自治的叙事。”
埃莱娜·比奈,《彼得·卒姆托,布鲁登·克劳斯教堂,德国梅歇尔尼希》,2009,数码黑白银盐,80×102cm。艺术家供图。致谢:安曼画廊(ammann // gallery)
埃莱娜·比奈,《勒·柯布西耶,圣皮埃尔教堂,法国费尔米尼》,2007,手工黑白银盐,50×60cm。艺术家供图。致谢:安曼画廊(ammann // gallery)
比奈是当代建筑摄影领域为数不多坚持使用胶片创作的摄影师,她的摄影多以欧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为主题,近期也开始关注自然景观与亚洲古代建筑。
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在形容她的作品时曾说道,“比奈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揭示了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
几乎是在首次拍摄约翰·海杜克的柏林公寓楼项目(1987年)的同时,比奈就奠定了并延续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冷静、结构明确,又充分调动了观赏者对空间的亲密想象。
她曾表示,“作为一个摄影师,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排除”。她的摄影极少囊括建筑物的全景,往往通过非常规的构图聚焦于建筑骨架,以局部的结构和肌理折射出广义的建筑理念,使人联想到卢西安·赫尔维、雷内·布里、朱迪斯·特纳等人抽象视角见长的摄影风格。
埃莱娜·比奈,《扎哈·哈迪德,格拉斯哥河岸运输博物馆,英国》,2010,数码黑白银盐,102×80cm。艺术家供图。致谢:安曼画廊(ammann // gallery)
埃莱娜·比奈,《约翰·海杜克,公寓楼,德国柏林》,1988,手工黑白银盐,26×37.5cm。艺术家供图。
埃莱娜·比奈,《约翰·海杜克,自杀者之屋与自杀者其母之屋,美国亚特兰大》,1990,手工黑白银盐,29×36cm。艺术家供图。
本次展览历数了比奈曾拍摄过的约翰·海杜克、丹尼尔·里伯斯金、西古德·莱韦伦茨、季米特里斯·皮吉奥尼斯、路德维希·里奥、勒·柯布西耶、彼得·卒姆托与扎哈·哈迪德等著名建筑师的经典作品。
通过强调建筑师与建筑师之间,又或是建筑师与某个自然景观之间的呼应,比奈将不同系列的作品分成三两一组,形成主题各异的“对话”:
比奈在拍摄印度斋普尔的简塔·曼塔天文台与法国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圣玛丽修道院时,都将镜头对准建筑材质表面的强烈光影对比,诘问神性与科学极限的一线之隔;而另一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那些不断延展的建筑曲线与一望无际的阿塔卡玛沙漠和瑞士山景遥相呼应,平静之中暗涌着地貌形成的强大力量。
埃莱娜·比奈,《阿塔卡马沙漠,智利》,2013,数码黑白银盐,102×80cm。艺术家供图。致谢:安曼画廊(ammann // gallery)
埃莱娜·比奈,《诗中风景,沃州阿尔卑斯,瑞士》,2004,数码黑白银盐,80×80cm。艺术家供图。致谢:安曼画廊(ammann // gallery)
摄影师埃莱娜·比奈
埃莱娜·比奈肖像照,由Jo?o Coles拍摄
埃莱娜·比奈1959年在瑞士索雷尼奥出生,成长于意大利罗马。她曾就读于欧洲设计学院的摄影专业,毕业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剧院短暂任职摄影师。八十年代中期她与时任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教师的丈夫白瑞华移居伦敦,并逐渐将兴趣转移至建筑摄影。比奈在当地很快结识了包括扎哈·哈迪德在内的一批新锐建筑师,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主席阿尔文·波亚斯基与其他同僚的鼓励和引荐下,比奈前往柏林完成拍摄了首个项目,并在之后逐步成为当代最受追捧的建筑摄影师之一。
比奈曾在2015年荣获朱利乌斯·舒尔曼研究院杰出摄影奖,并在2019年获得艾达·露易丝·哈克斯塔布尔奖。其中艾达·露易丝·哈克斯塔布尔(Ada Louise Huxtable)奖以《纽约时报》著名建筑评论家及普利兹克奖评委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那些对建筑、文化、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女性实践者们。
《建筑师》杂志的编辑Emily Booth认为:“在其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埃莱娜·比奈的摄影启发并塑造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她敏锐的眼光以及对形式的感知力使其得以捕捉到建筑的物质特性与精髓。她的实践对建筑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
Hélène Binet: Dialoghi, works from 1988 to 2018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三楼
票价:免费
*本展览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
时间:2019年4月19日(周五),14:00-15:30
地点:PSA 3楼剧场
语言:中文/英文(同声传译)
报名方式:活动免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行讲座预约,预约成功的观众请提前15分钟于剧场门口验票入场。
如何取票:预约成功的观众将会跳转至“预约成功”页面,你也可在PSA官方微信服务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票务信息”—“我的门票”中查看预约凭证。活动当天,以此凭证入场。
*如需同传耳机的观众,请携身份证件提前于剧场门口换取后入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