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远沉寂的京西最大明清风格古村落,将于5月24日-6月9日迎来北京远郊最具当代元素的斋堂古村落百戏节。在门头沟斋堂镇古村落的山间田野、庙宇戏台和古宅院落,30多台中外名剧、展览展示、工作坊、论坛、文学活动和京西传统戏曲将遍地绽放,以“戏剧,回到生长的地方”为主题,构成当代审美和中国田园跨界互文的新对话语境。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斋堂古村落百戏节』
斋堂镇在哪里?
它和戏剧有什么关系?
斋堂镇位于北京郊区门头沟区的西部永定河畔,斋堂古称“灵桂川”。斋堂村原是唐代古刹灵岳寺供僧侣和香客吃斋的地方,因而得名斋堂。
斋堂镇山高谷狭,沟壑纵横,东连京城,西通大漠,是北京西上塞外的交通要道,这里保存了北京地区最大的山地四合院建筑群,文物古迹散布在镇域内的各个村落:爨底下村、灵水村、东胡林村、马栏村……在山石与树木间蕴藏着中国古文化的文脉。

斋堂镇爨底下村
斋堂镇富含丰厚深广的戏剧传统积淀,一千多年前的宋杂剧、金院本中就称简短表演为“爨”,爨弄泛指为演剧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出场的院本。爨底下村的戏剧生态渊远流长。斋堂镇的燕歌戏、秧歌戏和蹦蹦戏等非文化遗产更是不可复制的宝贵文化载体。
而近年因《投名状》《最爱》《手机》等电影拍摄爨底下、灵水举人村等被人们重新认识。斋堂镇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是现代文艺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们人文值得一去的文旅小镇之一。
斋堂镇还成功举办过数届北京徒步大会,开发了爨柏、珍珠湖、双龙峡、灵水等景区,着力塑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举人文化之乡”、“红色教育基地”、“北京国际山地徒步”等旅游品牌。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具有向旅游文化、体育运动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
即将开启的古村落百戏节以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底蕴,开掘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意义的当代剧场,强调艺术家巧妙利用错落多变的自然空间元素,打破剧场成规,重新定制形式和内涵的映照关系,在多个层次环境中拓展沉浸式观演关系,让古老文化基因和当代艺术理念从碰撞并置中激发活力。给青年先锋艺术家施展想象的艺术田野,给年轻受众一方精神修养的天地。

『戏剧,回到生长的地方』
斋堂是北京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回到生长的地方”不仅是回到戏剧生长的地方,也是回到人类文明生长的地方。对人类内在生命的探幽,戏剧在某种程度超过了任何艺术创作和哲学著述。早在“觉知”成为流行标语之前,前行者就将戏剧作为升华日常生活的途径,找寻其中的博大与壮阔,感受到内心的渴望。
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欧洲艺术家普遍颖悟到生命的觉知与艺术的探索关系最为密切。格洛托夫斯基、阿尔托、布莱希特、康多等,对人类生存境遇及生命的终极追问不懈求索,持续带领剧团告别纷繁的外部世界,投入形而上的研修之中,领悟宇宙万物和剧场艺术的精妙; 彰显被遮蔽的剧场生命力美学实相。
现代戏剧的杰出代表彼得·布鲁克在回忆录中说,他希望在情感贫乏的年代,通过戏剧感知的能力打开人们内在的情感之门,使得内在生命得到更生动的体现。认为修行使人们认识到精神世界的意义,只有在生活的厚度中才能找到并领悟宇宙万物和戏剧的精妙,不断探索理想的演出场所---那个“空的空间”,因此,有了“敞开的门”,有了各类室内外“演场”及其独特美学趣味与品格。
这些戏剧家的宇宙观、生命意识和剧场诗学充分彰显了其“演场”(play field)的魅力,并不约而同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户外排演之路——前往伊朗、印度、非洲进行即兴表演和语言训练。“演场”(play field)泛指通过剧场诗意的空间完成对生命与艺术本体的寻绎与追问。

铃木忠志《酒神狄俄尼索斯》古北水镇长城剧场
俄罗斯哲学家、舞蹈家乔治·葛吉夫“第四道”学说的理论核心即行动和能量。他认为人们在“睡眠”中日复一日不追问生活的意义,只有通过不同训练达到“醒来”的状态,才能走向真正“自我”,在省察中明心见性。
彼得·布鲁克在伊朗慈悲山之巅超大空间排演了众神话融合的《奥格哈斯特》。在古波斯帝国的残桓废墟之上,演员从黄昏到清晨,沉浸在历史、神话、现实的交织中聆听、攀登、行走。这种类宗教体验通过演员声音的节奏、音调和质感回响在山谷之间,雄浑悲苦、余味无穷……更是对远古文化源头、人类终极意义的追溯。

彼得·布鲁克在伊朗设拉子艺术节上的惊世之作《奥格哈斯特》
剧场就是生命,就是生命能量的释放。演员在一个个片段中不断积累的能量在极致的静场中得以释放……观众和演员一样,收心内视,沉浸在无边的静穆中,沉浸在“此时此刻”里。此时,恰到好处的“留白”显示了布鲁克通透澄明的哲学修为和艺术造诣。
在斋堂古村落群中的爨底下、灵水举人村和马栏村,“想象”及其丰富复杂的传统被视为扮演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成为现实与虚构、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之间往返的桥梁。当代戏剧在寻根中,着意于声音、身体的内在状态和神秘性的探源,形成独具鲜活生命力、不可抗拒的即兴表演和身体、声音等真实表达。

斋堂古村落

群峰环绕,古刹回声。古朴的老戏台、旧宅、寺庙、场院、河畔、山门、街巷、井台、石碾,即将绽放当代艺术的多元形态。一座座天然剧场静静期待着盛放5月的当代艺术节日聚会。
环境戏剧、肢体剧场、戏曲曲艺、大师讲座、情景诵读、表演训练营、田野调查、世界音乐、行为艺术、民间技艺,将以日常与超常这两个背道而驰的元素,以律动、色彩、味道、想象和回忆的蔓延合二为一。
古村落百戏节邀请关注当下城乡社会生活的海内外艺术团体参与。除了以色列奥托达剧团、波兰罗莎工作室、央华戏剧、梅兰芳纪念堂、中国傩戏协会、中国评剧院等中外艺术团体,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师大和联合大学等一批富有活力的学生剧社也倾情加盟。剧目及相关活动由“邀约剧目”、“青年实验”、“民间与非遗”、“工作坊”、“展览展示”五个单元组成。包含着艺术家们用不同的语汇和艺术方式所表达的生命体悟。每一部戏剧作品与艺术活动都与古村落的文化根脉紧密相连,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首届斋堂古村落百戏节
戏剧的本源与当代生命力
斋堂古村落百戏节的剧目、工作坊、论坛等都与斋堂镇的历史文化连结在一起,在古代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斋堂上演以色列奥托达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石头》,与地球另一时空语境的战争记忆交错重叠。《石头》是常年受邀欧美艺术节的经典剧目,以战争极限状态下的精神世界为视角,其独特的肢体塑造表达,雅俗兼顾技术娴熟,具有街头戏剧的视觉冲击和凝练想象。

以色列奥托达剧院《石头》
波兰戏剧学者、导演格莱格瑞·由科夫斯基(Grzegorz Ziokowski )带来饮誉欧洲的肢体训练工作坊,辅之以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文本片段,以对呼吸、身体和声音的协调训练和即兴演出,寻求环境和流动伙伴的交流,帮助演员建立联想的桥梁以开放的结构化演示结束。
古村落百戏节开幕大戏中国首轮公演山地古宅版《等待戈多》,重新设计了山地舞美环境。新蝉戏剧中心艺术总监易立明导演颠覆了中国文学翻译对原著的多年误读,秉持强烈的观赏快感风格,在夕阳、星光、山峦、旷野中,赋予这一诠释人类永恒精神困境的荒诞派经典以澎湃生命力。
中国著名戏剧家、导演林荫宇排出了30年前自己的剧场传奇——尤奈斯库名作《上课》。这部戏在巴黎无间断连续上演38年、场次过万。30年前在中国剧场笑声哗然,传为不可再现的业界美谈。通过教授与女学生之间的一堂家教课程来讽刺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体制,语言幽默,剧情跌宕,辛辣紧凑。
侯莹舞蹈剧场为灵水举人广场创作的“古风霛”和为龙王庙定制的“穿越”,以现代肢体和古老仪式结合,通过穿梭奔跑,和观众的对视共舞,上演古代精神与现代文明的流动撞击。
古村落百戏节还邀演了一批和环境交相辉映的传统国粹精品。《琴芳梅兰》以梅兰芳经典京剧唱段为蓝本,古琴名家杨青先生经过跨界融合,辅以笛、箫等雅乐,以演唱、演奏和文化讲述呈现《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太真外传》《洛神》四处剧目的经典唱腔及曲牌。
历经26次打磨锤炼的评剧精品《母亲》,主创团队云集了国内戏曲戏剧界顶尖人员;融合多种宗教、民俗和原始戏剧的贵州德江傩剧团也不远千里而来,映衬东胡林村新石器时代智人古迹,十位传承人在龙王庙山崖下表演源于旧石器晚期的傩戏。央华戏剧把万方新戏《你还弹吉他吗》工作坊开到了古龙王庙,一批荧屏新星粘合着铁粉将打破山乡沉寂。其他文学诵读、红色主题演出、当代设计装置展览等形式丰富的艺术活动也络绎纷呈。

斋堂镇灵水村龙王庙
古村落百戏节华丽落幕于“古村落文化和当地剧场”、“戏剧的本源与当代生命力”等高端论坛,将作为理论研究延展项目在北京城区举办。如何挖掘自然人文历史元素的时代言说,打造具有当代语境的中国乡村戏剧品牌,如何关联北京周边文旅效应、打造新农村发展模式,必将引发北京社科学术文化界的热切关注。
日程安排
- 邀约剧目 -
- 工作坊 -
- 民间与非遗 -
- 青年实验 -
- 展览与放映 -
* 以上安排仅供参考,以实际演出为准。
* 更多斋堂古村落百戏节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斋堂古村落百戏节(ZhaitangFestival)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