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他,论证了哥白尼地球是圆的,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
是他,奠定了牛顿“自由落体”理论体系的基础;
是他,发明了天体望远镜,让我们“看见”宇宙。

《伽利略》是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创作的历史剧,剧本以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一生为题材,讲述了伽利略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与当权教会的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托勒密体系发生冲突,在教会的压力下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学说,在被教会软禁期间,却仍坚持写出了自己的科学著作的故事。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经典戏剧·上话重绎” 系列2019年聚焦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邀请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的客座导演伊凡·潘特列夫执导,为观众展现这位17世纪意大利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莎士比亚同一年诞生的没落贵族。

德国民族的一大特征是思考,作为德国杰出的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具有和他民族同样的特点——思考。我们认为思考不能成为德国民族的专利……让我们通过《伽利略传》的演出,了解布莱希特的思考,享受思考的快乐吧!
——黄佐临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布莱希特对于中国当代戏剧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期”之初,是中国与西方戏剧建立联系、实现沟通的最初的桥梁。佐临先生是通过布莱希特的《中国戏剧艺术的陌生化效果》一文认识这位德国戏剧家的,布莱希特从他所陌生的中国戏曲中看到了熟知戏曲的中国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他在全部西方戏剧实践和理论背景之下对于中国戏曲的解读,反过来激励中国的戏剧家在融合本土戏剧与外来戏剧方面,更加乐观而积极地进行探索。
布莱希特自身含有一个矛盾。他孜孜以求的目的是戏剧对于社会的理性批判,是戏剧的教育作用,他被佐临先生抓住了的最具价值的戏剧思想“破除生活幻觉的效果”或即“间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e)不过是他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但是事实上,在他的目的和手段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破坏幻觉”的戏剧并不必然地比“制造幻觉”的戏剧具有更多的理性和更大的教育的功能。他对亚里斯多德式的戏剧的批评,丰要停留在“制造幻觉”这一点上,他认为幻觉激动了观众的情感,这是不好的,他要“激动”观众的理性。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根本就是缺乏根据的信口开河。所以,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往往是他的理论的反证。他的最好的作品,如《伽利略传》,恰恰是感人至深的作品。
本段节选自吕效平《佐临、布莱希特与“新时期”后中国戏剧》,有删减。
伊万·潘特列夫
Ivan Panteleev
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客座导演,1968年出生,毕业于索非亚国立戏剧电影学院戏剧导演专业。现居德国柏林,为德国、瑞士、保加利亚等多个欧洲城市剧院做导演工作。
1993年至1999年期间,曾在保加利亚索非亚、法国阿维尼翁、拉脱维亚里加和瑞典斯德哥尔摩改编制作了契科夫、詹姆斯·乔伊斯、路伊吉·皮兰德娄、歌德、海纳·穆勒、欧文·威尔许等名家作品。1998年至199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索利图德宫学院进修。其导演过的戏剧曾在德国斯图加特国家剧院、瑞士苏黎世造船厂剧院以及瑞士卢塞恩剧院上演。
他为德意志剧院导演的《等待戈多》入围2015年柏林戏剧节,大获好评。2016年《等待戈多》应邀到中国北京、上海公演,观众、专家观后反响极佳,得到许多好评。
《等待戈多》 伊万·潘特列夫执导
他的导演代表作品还有:
易卜生《培尔·金特》——柏林德意志剧场
海伦·穆勒《菲罗克忒忒斯》——巴伐利亚国家剧院
歌德《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柏林德意志剧院
迪伦马特《物理学家》——柏林帕考鄂剧院
让·热奈《女仆》——柏林德意志剧院
值得一提的是,他导演的高尔基《避暑客》——保加利亚国家剧院 ,刚荣获2018年的两项国家戏剧大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表演奖”。
Photographer #Karamazovfoto
|猜你感兴趣|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重磅!10部剧目拉启2019上话开幕演出季
了解更多其他剧目
《无人生还》|《原告证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