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18年12月1日-2日,笔者于北京中间剧场接连刷了二遍易立明导演的话剧《罗慕路斯大帝》。临近岁末,以黑马之姿出现的此剧带给笔者一番惊喜,亦对随后出现衰贬殊异的争议有些反思,现与大家分享。

剧情简介


《罗慕路斯大帝》由瑞士著名的德语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创作于1948年,取材于罗马历史,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夕为时代背景,虚构出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面对国库空空如也,且日耳曼大军压境、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却始终不理朝政,认为西罗马帝国过去侵略成性,理当灭亡,仅自顾自养鸡,即不反对帝国灭亡,也不逃走的情节。


迪伦马特的用意显然不是想通过这个剧来再现历史,而是借用历史来阐述某种政治的、历史的和哲学的观点。为此,他让主人公代表正义,穿上“傻瓜”的外衣,主持“审判世界的法庭”,揭露暴力统治的反人民本质,谴责“世界帝国”的强权政治,和盲目的爱国主义。但是这个审判世界的法官最后却不得不接受“世界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因为在作者看来,历史的轨道是无法改变的,任何人在这方面的努力都必然得到悲剧的结局。


舞美分析

故事发生在罗慕路斯皇帝在坎帕尼亚的一间乡村别墅,形式上采用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原则。导演兼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易立明,打造了一个密封的匣式空间。从一派祥和的开场到兵荒马乱的结局,所有历代帝王的石膏胸像在墙上冷冷注视这里发生的一切。除了高度抽象化的圆拱门以及满墙的石膏胸像,有一丝呼应古罗马的时代特征,再无其他的建筑装饰,楼上楼下皆是毛胚墙、木栏杆,一派混乱粗陋的乡村庭院景象。

 

作为重要道具及演员的众活鸡,基本训练有素情绪稳定,在舞台上进进出出、四处溜达、打盹、打斗、啄谷子、啄道具鸡、啄地麦,尽职尽兴做鸡该做的一切。偶尔撞到演员以及被演员撞,亦带来吻合剧情气质的鸡飞狗跳戏谑效果。特别是12月1日那场,在罗慕路斯争执与逃亡而来的东罗马皇帝泽诺争论不休时,两只公鸡应景地开斗,一度忘情到险些跌落观众席。此时演员反应极为淡定,边进行对话边自然移动到舞台边抱起鸡来,嘴上不停、手上劝架。这种不出格的意外抢戏事件,增添了真实又荒唐的趣味感。

 

这是笔者在中间剧场这个黑匣子式的剧场里看到最丰富的舞美设计。但是笔者必须说,还是有一些不满足之处。

 

其一,是台口左右的二层结构,如塔楼般的直角实体令二侧的观众有较明显的视觉遮挡,不少舞台后区三个拱门内的表演会有目之不及的损耗。

 

其二,是风格还可以再更极致。

 

写实的庭院、稻草、真鸡假鸡、石膏胸像、桌椅如生活本身,布景、道具、服饰皆提供了视觉性的实证,与“第四堵墙”的舞台表现密切相关;而这个没有装饰、影影绰绰、凌乱家常的庭院,是罗马末代皇帝暂时避世、与外界社会割裂的鸡粪味桃花源。帝王别墅的脏乱不讲究,种种不突出时代国别、不属于帝王的不和谐因素集合在一起,不言而喻的有了荒诞的舞台气质。

 

自然写实与荒诞并存带来的,是风格互相拉扯,一定程度地减少了犀利精准的视觉形象语汇。这里建议再演时稍做考量,少一点糅合多一点极致。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导演分析

从舞美到歌剧导演、话剧导演,易立明无疑是一位另类的戏剧家。

 

在话剧舞台上,他有不打安全牌的魄力,坚持做与众不同的东西,做属于这个时代的戏剧。从《帝国专利》《秦国喜剧》到《罗慕路斯大帝》,他在嬉笑怒骂的台词中明喻暗指多种当代乱象,够清醒也够大胆。

 

大量戏剧禁演与公开批判的经历,已使多少戏剧人从此改弦更张?分不清台上台下哪个世界才是更荒诞不经。对人性、时事、政治的反讽,成为越来越多戏剧人难以割舍又难以企及的奢望。易立明懂得如何用最主流层面的语言与最通俗的审美与情怀去俘获大众,去坚持表达对时代的自我洞察。这才是一出剧的灵魂,无论它的外在形式如何都会能打动很多人,这是无论多高级的经验技法、多精妙的字词斟酌、多复杂的舞美视觉都换不来的珍贵属性。

 

这次选择做《罗慕路斯大帝》,首先易立明可能是第一位正式向瑞士迪伦马特基金会缴纳版税的中国戏剧家,尊重对方意见不删节剧本,以此表达对对迪伦马特的敬意。他也并没有被不能删改而束缚了手脚,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请叶廷芳老师再次重新翻译德文原著。在再译的过程中将语言方式转变,不是为二战刚结束时的写作背景背书,而是转化为当代中国生活的写照。

 

他通过浅白明了的中国语言习惯来克服排演国外经典常常存在“译制腔”的晦涩隔膜。他认为罗慕路斯以行动向世人呈现了中国哲学家庄子的伟大理想,是伟人,是在世的基督,亦是从《哈姆雷特》走向了《等待戈多》。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笔者凭观剧记忆与叶廷芳老师的旧版剧本比对梳理了一下,至少有二三十余处导演的“私货”及本土化处理,融合在演出当中。举几个印象较深的例子:

 

艺术商人阿波利翁与东罗马皇帝泽诺都被设置成自私自利、矫揉造作、没有品格担当的娘娘腔。

 

原文本中并无过多交流的泽诺与皇后,被营造出大有私情,当着罗慕路斯的面都控制不住拉手抚脸的电光火花。

 

罗慕路斯擢升马雷斯为帝国元帅。后者激动于即将拯救罗马,而前者吐槽“现在这种情况只有傻X才会当元帅”。

 

经历千辛万苦呈递上来的奏折与信件,加上罗慕路斯的动作,随手撕奏折、把信当抹布擦盆。

 

鲁普夫提出有机的联合——罗慕路斯接口说有鸡、我这里有的是鸡啊。

 

鲁普夫提出迎娶公主才解救罗马于危难,被罗慕路斯拒绝后自己趾高气昂下场,改为被罗慕路斯摔帽子赶走。

 

档案资料被烧掉后,罗慕路斯的台词由历史学家们将会找到比国家档案馆更好的资料来源,改为他们可以随意编撰我的这段历史,巧妙呼应了与迪伦马特写此剧正是虚构了历史中在位才一年多的罗慕路斯这个真实人物。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罗慕路斯劝服了女儿蕾娅打消为国牺牲婚姻的念头后,要她好好跟父亲告别,没有提自己要被杀的事情。

 

想要刺杀的众人在原文中藏在:窗外、沙发底、左右橱柜里、床底下——演出中都是桌子底下的机关中大变活人一个一个荒唐可笑的爬出场。弑君意图昭然若揭,这里建议减少罗慕路斯反复说“小心玩刀”梗的次数。

 

大家拔出匕首,向泰然自若地坐着的罗慕路斯逼近,一致把匕首指向他的头顶。加了他发现真要被围杀了则落荒而逃的人物性格处理。

 

二位插科打诨功能如《哈姆雷特》中掘墓人的侍从,在分别吹嘘能背诵全部维吉尔的作品和整个荷马之后,加了互相要求真背——真的背不出来。

 

二位侍从要跳槽去凯撒?鲁普夫的家里当侍从,加上罗慕路斯问还缺人吗,能否带我一起?

 

罗慕路斯研究鄂多亚克的实用的裤子时,加上研究如何尿尿,顺便从裤裆里掏出一瓶德国啤酒一饮而尽的剧情。

 

从自然的自我介绍,加上从叫鸡名字才知道彼此正是二国之主的桥段。

 

从坦然受死,加上罗慕路斯怕立刻被杀,先喝罢桌上所有残酒,做了一番心理准备再将头放桌上待砍。

 

从莫名打消死亡念头,加上了罗慕路斯不能自杀、否则不能上天堂的设定。因此罗慕路斯才只得接受不能被杀、必须接受退休待遇。

 

加了几处关于“祖国”以及日本-日耳曼的黑色幽默。


这个信息、话语皆过剩的时代,整体性断裂成无数碎片,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短暂。脱口而出的逗贫段子,说跪就跪、说辱就辱、说绿就绿、说死就死的嘎嘣脆,正表现了现代人生存现状的荒诞。所有人物与我们一样,只是一些凡夫俗子,有凡夫俗子的自私虚荣、担惊受怕、认识局限。他们彼此欺骗、打岔掩饰、顾左右而言他,更多时候则是“沉默”,是意义空无的茫然。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迪伦马特文本的批判意识何等强烈,时至今日仍十分触动我们的神经,是因为让人感受到现代人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左右摇摆对生活以及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严重影响,疑人且自危的精神危机令人身心疲惫。

 

在最需要此剧精神的当下,荒诞是一种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形而上痛苦。世界帝国的原罪都是如出一辙,人间何处不可怜?舞台上的君臣、爱情、亲情,都映着观众共通的影子。生命的平庸与迈向虚无的荒诞,变成一声无出口的悠然长叹。

 

经典作品的搬演应是主创者、原著作者与当代的对话。虽然后文会提到一些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但以笔者看来,此剧鲜活、大胆、接地气的生命力,要比大量小心翼翼放在真空无菌环境下的“精致的干尸”要好很多。

 

表演分析

碍于篇幅,这里笔者只主要分析三位比较人物设置较为复杂、演员表演有争议的角色。

 

罗慕路斯

他是一个蓄意叛国的皇帝:将背叛视作政治的责任和义务。他爬上皇帝宝座后有目的地选择了无为——不理朝政,整日只关心养鸡,搞得国家财政亏空、军队废弛。当日耳曼步步逼近,“爱国者”们使出浑身解数要拯救这个国家,罗慕路斯最后宣布他是“罗马的法官”,要亲手送罗马走向灭亡。乍看,有点像金庸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在清廷做大官,拼命贪污受贿,却对天地会的弟兄解释说:我这叫做反清复明呀。我贪得越多,就越败坏清朝的吏治,清朝就亡得越快……

 

然而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罗慕路斯并非煽惑别人满足私欲。为了达成他理想的目的,罗慕路斯坦然地接受了自己将被日耳曼人杀死的命运——“我牺牲罗马,通过牺牲我自己”。

 

这里再发散延伸一下,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五季有一集非常精彩的辩论,主题大概是“你有知道所有人死亡日期的能力,是否选择告诉对方。”

 

辩手黄执中选择的是不会。他认为每个人心里的一个小小的决定,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产生很多变动,会导致死亡时间不断的变动。那不确定的死期,又怎么告诉别人呢?如若辩题是头顶的数字不能改变,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再努力健身、再认真养生,都不会让你活得更久一点。再放纵糟蹋身体、再轻视生命,都不会减寿一分。科学家的多年奋斗,医学实验成功的雀跃,建筑家努力建造出来的安全稳固的大楼——那个数字都不会变动分毫。阎王让你三更死,就活不到五更天。这是多么令人胆寒而束手无策的绝望?

 

罗慕路斯便是这个拥有“看到罗马寿数”能力的人,他仿佛早已陷入无底的深渊。他知道耗尽心血亦不能改变结局,人们不过是被命运操控的木偶,这样的世界,多么可怕。他想要背负所有的罪恶。面对头顶不会变动的“死期”,早已放弃对奇迹发生的期盼。

 

既是恩宠又是诅咒,他被上帝和魔鬼弹向虚无的世界,等待着罗马与自己的自我湮灭。然而这个无为的过程,被献祭的是世间万物——罗马的男人被杀害、女人被凌辱、儿童在挨饿……他不愿,却无法避免。

 

凡人渴望永生,害怕死亡,与此相应,罗慕路斯如永生的神灵般向往终点,畏惧永恒。永生与死亡的悖论,罗慕路斯与其他所有罗马人之间的对立斗争就这样产生了。绝望使他在消极的意义上变得像神。

 

他与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同样真实。世界政治的波诡云谲,他们都是大时代中盘根错节、无穷无尽的因果链所导出的最终结果。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演员张懿曼松弛的表演和有东北腔调的台词,是其特色亦是有争议之处。选择以一个颓丧、邋遢、任性、乐观的当代老宅男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扮演一个装疯卖傻的罗马帝王。在一个意义互为抵触、神圣性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荒诞世界,除了游戏人生、凡事哈哈一乐之外,现代人还能做什么呢?

 

舞台上看了太多人紧绷绷、擦不掉的“表演痕迹”,笔者十分喜欢他的自然自若的本色状态。这是多么难得啊。人前时有街头市井小民气质的懒散、痞气、吊儿郎当、松松垮垮,独白时又似经历沧海桑田、看透世情的失意英雄在午夜梦回酒醒后的自喃自语……

 

罗慕路斯很明白,皇后尤莉娅出于功名心的嫁,东罗马皇帝泽诺出于胆小自私的逃。以他们为代表的大多数宫廷权贵,打着“爱国”的旗号谋利、维护私产、不肯放弃这场注定要输的战争。

 

罗幕路斯的态度是无谓、嘲讽又轻蔑,他的敷衍与众人的深情卖力姿态形成鲜明对照,互相拆台。他向被剥去头皮、受尽折磨的爱弥良发问,向所有将他视作叛徒、围住他预谋行刺的臣民发问: “罗马已经变得虚弱不堪,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妪,但他的债务还没有偿还,他的罪行还没有清算。黑夜过后即是黎明。牺牲者的诅咒已经应验。无用之树已被砍倒。罗马即将被斩草除根。日耳曼人就要来了。我们曾经让别人流了血,现在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血来偿还。……我们还有权利抵抗吗除了做一个牺牲者,我们还有权利要求别的吗?”

 

他起初让我们感到不合理的行为举止,从后面的角度看又是出于理性的因果律。这个老混蛋是先被赋予了神性才举止荒谬,还是因为荒诞而被选择?被迫知晓了造化,以信仰的方式去创造新的观念和新的神。走在通往断头台的路上,他对死亡的期待等同于希望。然而依然要与耳目晕眩的凡人们混为一团,一头扎进命运的漩涡里,最终走向“因为荒诞,所以毁灭”。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东罗马皇帝泽诺

演员黄澄澄对这个角色的男扮女装造型与肢体,截然不同的评价相去天壤,有人认为很出彩,有人认为外形过度符号化、表演类型化会成为角色的桎梏。对导演如此解读的处理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导演更希望观众看重的,是这番性情颠倒所产生怪异不适背后的反讽。被侍卫道德绑架强做夸张浮浅的肢体和吟诵仪式;大量絮絮叨叨、虚情假意的诉说;赤裸裸的贪生怕死、自私凉薄,偏要以保卫国家之名;在发现罗慕路斯决定不抵抗时,又气贯如虹的化身为人间正气。

 

这种善于喊口号、喊打喊杀、极端狂热的民族情绪,有没有很熟悉?身遭有多少人,恨不得身上绣着、脸上纹着“民族魂”的大字。爱发“不转不是中国人”, 爱因种种事由而盲目抵制,爱群起而反攻,爱砸别人车去别人店以爱国之名骂骂咧咧吃霸王餐。并且由不得别人不表态不跟随,否则便站在道德高点宣判不爱国的罪名。然而这戏善于逼别人黄袍加身、不能不顾天下民众生死安危的人,自己究竟能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什么、奉献什么

 

此等人物就好像一款落后多年的编辑软件,打开文档来,丰富复杂的人性格式都会自动抹掉,所有现代的东西都没法识别,坍缩成狭隘偏僻、纠缠不清的一团。这种图解人物的类型化,笔者以为未尝不可。

 

爱弥良

在《罗慕路斯大帝》里,爱弥良是“一个一再受凌辱的人,一个千百次被玷污的权利的牺牲品”。在饱受折磨的过程中,他从世界帝国的“牺牲品”,变成了“狂信徒”。他越是坚决地合理化自己的信仰,越会无情地压制对信仰的怀疑和思考,认为那是怯懦。当信仰的要求膨胀至绝对,它容忍不了任何反抗。一种意识形态逼向这个社会在情感上的两极,即人民与祖国,继而种族、英雄主义、绝对排外、对政治军事失利的耻辱等情感附于其上,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海洋。这个情感炸弹是脆弱而会爆炸的。

 

爱弥良“热爱和平并且相信理智”,然而“虽然曾懂得人性,但选择了暴政。”(罗慕路斯控诉罗马之语,亦适合于爱弥良)。演员张乃天的人物诠释稍显单薄直接,缺少人物变化的弧光,缺乏智性而脆弱的底色。

 

反思与建议

迪伦马特试图创作的不仅是时代的戏剧,更是世界戏剧,他所呈现的是整个世界陷人困境的样子。一如他对罗马的审判完全基于一种普世的人道主义,是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进行的考量。

 

迪伦马特认为,历史的素材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他的思想以及生活。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比历史更真实”来解释迪伦马特的意图:素材比生活更真实,虚构比现实更真实。镜相与真相、虚构与真实、历史与本源,云泥相胜,真假莫辨。历史虚悬在上帝消遁的地方,主体散落的碎片,成了后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批判整个荒诞的世界,又看不到出路。在《关于<罗慕路斯大帝>十条说明》里,他写道:“作者天生就反对世界帝国”。然而罗马覆灭之后,新生的日耳曼帝国依旧是“世界帝国”,人类堕落的进程并没有被阻止。因此迪伦马特歌颂的英雄是一群“顶住现实”的人。他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也绝不与世界同流合污,坚定地站在罪恶世界的对立面——这是一群注定失败的英雄。

 

我们的时代太需要迪伦马特。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此版《罗慕路斯大帝》的全体创作者无疑是真诚的,决绝的,鲜活的,散发出来的吸引力,不仅是由优点组成,夸张、粗糙、喜感、漏洞全都是闪着灵光的生命力的一部分。全剧有一种充盈、流畅的轻松,演出结果亦是惊艳而讨喜,令观众有强烈的共鸣与接受度。

 

然而冷静反思之余,笔者认为此剧仍有可以深度挖掘打磨的空间。

 

导演在整体演出架构上始终呈现快节奏,用劲略感平均,能不能多一点对表演台词节奏的控制——表演有时候需要在一路喧嚣缓冲或停顿下来,给表演者一个精神的修复,给观众的思绪与情感构成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余韵?

 

精神与物质双重废墟中的角色们,能不能多一些真实的惶惑的目光,去诠释厚重而微言大义的人间苦海,去凝望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



作者:赵妍

摄影:阮熙栋

责编:赵妍


妍肃剧评 | 若只记住了《罗慕路斯大帝》的几句黑色幽默,是谁的悲哀?,罗慕路斯大帝,黑色,妍肃,罗慕路斯,罗马,笔者,迪伦马特,皇帝,导演,演员


媒体合作平台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