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可快速关注




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


采访/DCM?

图片提供 / 北京中间美术馆


在经历了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和艺术的变迁的艺术家中,成功者进入历史,那些“失败”者雨打风吹去了吗?所幸,近期《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这个深入剖析的个案回顾展,让我们得以透视这段时空转换中的历史全局。与本专题前述的文章/展览/研究一起,呈现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历史现场。


赵文量、杨雨澍是60年代松散的绘画团体“玉渊潭画派”和诞生于70年代的“无名画会”的核心人物,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美术潮流的演进。在《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展中,冯兮、苏伟带领的策展团队对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个案进行了一种叙述的尝试——借用成立于1923年的文学和政治团体“新月社”来作为展览题目——“新月”是一种比喻,代表着一种相对远离以社会现实为主题、以再现为形式的艺术。


1968 年赵文量和杨雨澍在室外写生,【@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1968 年赵文量和杨雨澍在室外写生

赵文量(1937—,生于哈尔滨)和杨雨澍(1944—,生于北京),是两位都生于 1949 年建国以前的老先生。两人于 50 年代末在学画的经历中相识,并从此开始了这种亦师亦友的友谊。1961 年起,杨雨澍开始跟随赵文量学画。他们的一生经历坎坷,生活一直困窘,绘画成为了他们生命的核心和唯一寄托。自 1992 年起,他们共同居住在北京方庄一所狭小的居室内,2011 年搬入北京亚运村附近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


闭幕活动现场。,【@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闭幕活动现场。


他们的画作没有忧时忧国的焦虑或者顺从于以风格表达思想的规则,很大程度上,它们开辟出了一块唯美的区域,让那些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框架中不能完全沉淀或者过滤掉的异质物,留有生命的空间。直至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现代美术运动中,赵文量和杨雨澍并没有在创作上做出巨大的调整,而是继续深化和开拓在 60~70 年代形成的创作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在思考中将自身的创作与时代潮流隔离,有时候也诉求于中国古典艺术的道德理念和美学作风。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持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


可以说,无论将艺术作为历史现场一部分的研究出发点,还是在艺术家画作特征(以“抒情”为语言)等角度上,展览与蔡涛策划“南国”展有诸多平行之处。如果说,曾与多位画坛先驱并肩的谭氏在生命后半的隐遁是故意为之,作为青年艺术爱好者和业余画家的赵文量、杨雨澍,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的现代画坛“非主流”( 没有获得官方美术机构认可)身份, 则使得他们形式语言、艺术观念和价值理想等等层面,展开了一系列无法在国有美术体制框架中去确认和辨识的实践。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

策展人:冯兮、苏伟

助理策展人:杨天歌、郑亚惠

展期:2018 年 3 月 24 日—7 月 1 日

地点:北京中间美术馆


7月,展览《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在北京中间美术馆闭幕。展览围绕赵文量和杨雨澍——这两位从50年代创作至今的艺术家的工作,力求完整、真实地还原他们在艰难生活中开辟的艺术道路。围绕着两位老先生的创作,展览期间举办了四次演讲和讨论,系列的名字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这其中既包括像蔡涛、罗清奇(Claire Roberts)这样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学者,也包括王鹏杰、盛葳、段君、吴蔚、许利炜这样的中青年研究者、艺术家黄静远和任曙林,最后的闭幕活动由戴锦华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们从不同视角回应了展览提出的问题,并从各自的领域带出更有洞见的思考。“组织系列演讲和讨论的原因,是想建立一个更为立体的参照系,把文化生产的各个层面引入进来,从而尝试建立一个更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历史现场。艺术是这个历史现场的一部分,它既是独立的,也与整个的文化语境发生着关联” 。策展人之一苏伟继续谈到,“我策划的下一个展览,也与这种思路有关,即如何从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去看艺术作为文化生产的一部分” 。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LOFT X 苏伟


苏伟,生活在北京和香港的策展人、写作者,现为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


把他们还原到那个历史场景中


Q:在一般的历史论述中,主要从文学上的影响来介绍20 世纪20-30 年代发起的社团“新月社”,与本次展览的两个艺术家个案关联性具体在哪些地方?


A:本次展览的题目“新月”,取自成立于1923 年的文学和政治团体“新月社”。这个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为主要成员的群体,推崇相对自由和带有现代主义性质的创作和讨论,追求技艺和形式的先在性,与左翼阵营倡导的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学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个广泛涉及文学、政治、思想和学术讨论的团体出的诸多主张,在后来的左翼和社会主义论述中都被论述为有着资产阶级的倾向。这个展览是把“新月”看做一种比喻,代表着一种相对远离以社会现实为主题、以再现为形式的艺术。因此不是指向新月社本身,而是其本身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隐喻角色。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策展团队将研究与艺术家创作的并置,希望通过这种对话来引发一种思考: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存在一个社会主义美术的框架,它的形成和消散对于创作个体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1949 年之后,“新月”的声音逐渐成为潜流和低音,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体制化和意识形态化进程中,它不再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政治讨论内容的实体,而被抽象化为一种对立的价值观。从美术的创作方法上说,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仍然可见“新月”的身影,它被部分地吸取到建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话语的实践中。但是,在这一权威框架的主导和“冷战”格局所导致的中西方阵营互相隔绝的状态下,它只可能在美学语言上代表形式多样的声音——对这一声音的压抑和审查也无时不在——而又不能离开现实主义的范围,因为它在哲学、思想、价值和话语层面的可能性受到了全面压制。“新月”中的“新”,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对于“新人”、“新方法”和“新世界”的要求有着某种价值上的一致,但它在公共的主体建构中的在场却只能在形式语言的范围内体现,起到补充的作用或者处于潜逸的位置,这恰恰隐喻了1949 年之后美术在政治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接受改造时所面临的境遇。


Q:展览希望通过研究、挖掘、再想象来“力求完整、真实地还原”赵文量和杨雨澍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道路,其中研究工作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展?团队以什么方式进行工作?


A:另一位策展人冯兮和两位老先生接触得更早,前期做了大量的文献和画作的收集与整理的工作。通过多方的努力,两位老先生最终选择与中间美术馆进行这次合作,并给予我们的研究以极大的信任和理解。我们一起进行研究的时间大概是8 个月,也就2017 年7 月开始。不断和两位老先生对话,尝试从他们反复讲述的人生和创作细节中理解他们的选择和所处在的历史情境。中间美术馆的两位助理策展人杨天歌和郑亚惠也分别分担了学术研究和统筹执行的工作。


Q:从展览呈现看来,策展研究团队所挖掘的不只是艺术作品及艺术家,还包含了大量的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资料。从这些文献资料出发,到决定展览目前的呈现方式,是如何进行抉择的?效果你们觉得满意吗?


A :首先,这个展览是以历史研究和创作案例的对话为前提展开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梳理两位老先生的创作历程,必须要把他们还原到那个历史场景中。两位老先生从50 年代中期开始走上创作道路,他们前半生的成长经验和创作经验都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而从70 年代末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他们的创作也继承了之前社会主义时期的方法,一以贯之。他们没有在国有体制下的学院内学习或者创作过,一直是美术体制的边缘人,没有稳定的工作也让他们饱受政治和社会的压力。


具体到研究上,他们这种特殊的身份,要求我们既要研究他们与权威的美术体制及其内部线索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断裂的,在何种程度是断裂的;如果是关联的,又在哪些具体线索上有关联。在展厅的二层,我们把与他们的创作有复杂关联的、艺术史的具体线索和流变的研究,与他们的创作并置起来,希望通过这种对话来引发一种思考: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存在一个社会主义美术的框架,它的形成和消散对于创作个体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Q:以历史再想象和历史现场的相遇为基础,是如何开展了一系列与“新月”的政治和美学隐喻相关的研究的?


A:在二层展厅中,我们用“抒情小夜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一个切片(50 年代)”、“两所美术补习学校”、“从写生到写意,从古典到现代”来标识我们进行的几项小研究,它们分别与各自临近的墙面上的画作发生着对话。这几项研究都是以展柜中历史文献的方式呈现的:比如在“抒情小夜曲”中,我们针对60 年代初期在美术界兴起的一些抒情性创作展开讨论,分析这个短暂潮流的兴起的艺术史情境和社会情境,这种“抒情”也是观看和理解两位老先生创作的重要钥匙。


在权威美术话语的塑造过程中,“抒情小夜曲”“抒情”和“唯美”可以被允许在哪个层面上认识和讨论则是另一个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30 年代短暂盛行于中国的现代主义美学思路,但在社会主义情境下,现代主义美学中对于人的存在处境和价值的思考被抽离掉了,只保留了对于仍具有物象的形式的探讨,而这个探讨也不涉及抽象。“抒情小夜曲”在保留刻画对象来自于“自然”和“社会主义现实”的基础上,突出“色”的地位,相对来说弱化“形”的地位,突出意境而弱化情境。因而,“抒情”和“唯美”既不是对现代主义的效忠,也不是一种绝对的美学内在性的呈现;既不是“自然主义”的纯粹“写实”,也不是画家心绪和状态的孤立表达。


当这种情况反映在创作者身上时,我们得以窥见社会主义情境下审美自觉的条件和内在边界。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美术界兴起了对于“油画民族化”问题的辩论。从1961 年7 月起,全国美协组织了画家董希文、吴冠中、赵友萍和邵晶坤等人到西藏写生,并在次年为他们举办展览,出版了《西藏写生画集》。这个展览和这本画集的出版,极大地体现了创作个体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融合现代主义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努力,新画面展现的不是目眩的审美狂想,而是力图建立新世界的世界观与艺术形式的平衡;而通过体制行为将写生这一方法在油画以及更早的国画领域(1954 年)全面推动,也深刻影响了体制内外的美术创作者。作为“油画民族化”的大力推动者,董希文和颜文樑还发表了各自的色彩理论,从绘画实践的层面为“抒情”和“唯美”寻找基础。1962 年,林风眠在上海展览馆举办画展引起轰动,漫画家米谷在文章中将他的画作比喻为“醇香的葡萄酒”,对于画面中融入情感和中国传统笔意的方法大加赞赏。因“三家村”而受到批判的邓拓,曾用化名“左海”在美术刊物上发文,身为收藏家和鉴赏家的他,援引吴作人关于“意境”的论述,讨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斗争和“新世界”的未来想象对于创作者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的激发与调动。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在前期做了大量文献和画作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策展团队花了8 个月的时间与两位艺术家一起对话、研究。


展柜中的档案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抒情小夜曲”展柜中的档案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一个切片(50 年代)”展柜中的档案,【@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部的一个切片(50 年代)”展柜中的档案


“从写生到写意,从古典到现代”展柜中的档案,【@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从写生到写意,从古典到现代”展柜中的档案


“两所美术补习学校”展柜中的档案,【@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两所美术补习学校”展柜中的档案


“抒情小夜曲”这个称谓来自于《美术》1962年第三期发表的一篇俞崧撰写的名为《喜看雕塑新作》的文章。

“抒情小夜曲”这个称谓来自于《美术》1962年第三期发表的一篇俞崧撰写的名为《喜看雕塑新作》的文章。文中赞扬了当年北京雕塑展览会上出现的一些作品像“一首诗、一支歌的凝定和具现”,是“抒情的小夜曲”。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的召开纠正了“大跃进”时期的错误,“阶级斗争”的形势也有所缓和。在相对宽松的气氛中,美术界也出现了一股新风。比如,1963年《美术》全年六本杂志的封面,都以装饰画和形式感强烈的配图出现,从中可以揣摩到政治风向的变化在美术界的反映。当时,介绍西方现代流派的声音再次浮现,人民美术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纽约现代美术馆发行的《印象派画史》一书。而在1962年的“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全国美展”上,很多作品体现了形式和题材上的多样性。


《大树麦田》 赵文量 1956 年 布面油画 55X43CM,【@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大树麦田》 赵文量 1956 年 布面油画 55X43CM

赵文量1956年创作了一幅名为《大树麦田》的风景作品,并将这幅画看做自己真正的创作生涯地起点。画中对于绿色田地、天空的处理,明显有着巡回画派一些画家的影子,他用相对饱满和厚实的笔触勾画麦子叶、树叶和天空,对象和整个氛围的刻画更接近自然光线下外在对象的情状。(苏伟)


《高调子》 杨雨澍 1972 年 纸上油画 18.5X28.5CM,【@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高调子》 杨雨澍 1972 年 纸上油画 18.5X28.5CM

杨雨澍的创作在进入70年代后形成了更为独立的风格。他在“文革”中后期创作的《高调子》(1974年)等写生作品,画面不仅生动有趣,也创造了一种在色彩边缘留白的语言。同时,他的色彩明亮、鲜艳、极具动感,在学习了赵文量使用原色的语言后,他用相对来说更为粗犷的笔触去刻画对象。和赵文量相似,除了不去勾勒对象的物理细节,他也对透视和真实的比例关系不感兴趣。画面平薄、线条疏稀,这种平面性的表现方法的确可以让人联想到经典现代主义的思路。(苏伟)



杂志内页欣赏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免费杂志获取渠道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城区内部分区域
华侨城集团公司本部一楼前台、华侨城汉唐大厦大堂前台、华侨城创意园E5栋一楼(星巴克咖啡馆北门)展架、华侨城创意园E6栋宣传走廊展架、华侨城创意园F1栋通道(高文安面馆对面)展架、华侨城大酒店大堂、威尼斯酒店大堂、欢乐海岸蓝楹湾酒店、欢乐海岸蓝汐酒店、何香凝美术馆前台、华美术馆前台


?官方微信号免费赠阅

留下你认为园区最美的一景照片或对于我们杂志的建议关注华侨城创意园官方微信,并转发本条微信于朋友圈截图发送到微信后台,将有机会获赠本期杂志!【@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记得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详细邮寄地址



【@LOFT | 话题聚焦】那弯新月,是时代内部的抒情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赵文量,新月,LOFT,杨雨澍回顾展,杨雨澍,社会主义,政治,苏伟,小夜曲,框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

精彩艺术活动信息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