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里,广州大剧院成功举办了“花好乐圆,艺旅中秋”活动系列。这次的活动将赏乐,绘扇,制饼等艺术创意活动全部打包,为参与者们带来一次别具一格的中秋体验。
参与者们通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一次亲密接触,亲子共同体验了做月饼、绘团扇等传统工艺。在感受中秋节的气氛同时,也获得了一次难忘的传统文化体验。
亲子饼印工作坊
中秋假期的第一天,观众们参观完大剧院后便来到实验剧场白领之梦准备参加下午的亲子饼印工作坊。而广州饼印制作技艺传承人余兆基先生也早早守候在前厅等待着大家的到来。
余先生身为广州余同号饼印的第五代传人,从事饼印技艺42年,是广州唯一的饼印制作技艺传人,他用粤语讲述了本土文化特产——饼印的历史和发展现况。

他说在用机器批量生产月饼之前,就是靠月饼师傅用饼印来一个个手工制作月饼。所以每一个用饼印制作出来的月饼,都是包含着特殊的感情的。

制作月饼的饼印也是大有学问,老虎、鱼、花等饼印图案皆有其寓意,饱含着当时制作饼印的人们对生活的期望与祝愿。
而现在饼印也是与时俱进,不仅有许多人们都熟悉、喜爱的传统的优秀图案,还有现代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喜爱的卡通人物。

听完余兆基先生的讲述介绍,就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制饼时间。不仅要懂得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余兆基先生给细心地孩子们答疑、讲授关于月饼制作以及饼印制作的原理以及细节。


在大家等待自己的月饼出锅时,余兆基先生再给大家展示饼印的制作过程。饼印的每一处雕花凹凸,都是余兆基先生亲手刻制。


家长纷纷表示这次活动除了能和孩子们一起亲子互动,更是能了解到传统工艺的缘起和制作过程,收获良多。孩子们也用实际行动表示了他们对这一次活动的喜爱,当天自己做的月饼吃得格外的香甜。

而余兆基先生说:“我想让新生代们都爱上非遗文化,都能保护非遗文化。”这就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
创意团扇制作体验
中秋节第二天,观众们齐聚实验剧场白领之梦一起打造属于月圆之日的创意团扇。
讲者吴湛将团扇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从团扇的历史起源,讲到团扇的各种样式和中国的团扇文化。
她提到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竹文化、佛教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在团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团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人骚客的文学情怀有着紧密的联系,团扇的文学内涵和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可谓“起源于生活,盛行于艺术。”
到了观众们自己的制作体验时间,大家开始之前都在认真地构思自己待会儿要下笔的细节,接着纷纷认真地投入到团扇扇面的绘制中。

吴湛也亲自示范如何使用水墨技巧进行扇面晕染,参与者们在不断尝试之下渐渐都掌握了诀窍,一张张富有层次的扇面已初见雏形。


一个半小时的活动接近尾声了,一幅幅生动的水墨扇面也相继完成。大家欣赏起了彼此的作品,体会着这水墨的意境,也回味着这中秋佳节的悠悠古韵。

许多传统工艺的精密感与美感,是现在很多机械生产都无法比拟。但是由于手工复杂,耗时相应也长,于是在追求效率的今天,很多传统技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着匠人的老去,传统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饼印、团扇这些物件虽小犹大,承载了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交一天时光给艺术”今后也将举办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让更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了解和重视,让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焕发新颜。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