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楼西剧院 X 中演院线联合出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哈罗德?品特话剧《背叛》

演出时间:2018年10月3-4日 周三14:30/19:30 周四 14:30
演出地点:广州大剧院 实验剧场
演出票价:180 280 380
识别二维码选座购票
享誉京城、文艺圈大咖聚集地的鼓楼西剧院
携作品连续两年登陆国家大剧院的青年导演张慧
倾情打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次奥斯卡提名
7次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者
英国荒诞派代表作家
哈罗德·品特话剧

10月3-4日将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上演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的话剧《背叛》,讲述的是在家庭伦理剧里常见的故事——婚外情。无论是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笔下的《红与黑》,还是当下热播的影视剧,这种“背叛”都不少见,编剧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1930-2008)的这部作品更是对于此主题的终极思考。本次演出由北京鼓楼西剧院与中演院线联合出品。
“背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又是为什么发生的?
《背叛》讲述的是家庭伦理派系里再寻常不过的故事,婚外情。出版商罗伯特的妻子爱玛与丈夫的挚友兼合作伙伴杰瑞有着长达七年的婚外情;当这段不轨之恋结束两年后,爱玛发现罗伯特开始了一段婚外情,她与罗伯特的婚姻走到尽头。
在话剧《背叛》的第五场里,丈夫罗伯特说:“其实,这种主题没什么好说的,是吧?”但哈罗德·品特的这部《背叛》凭借着他耐人寻味的讲述方式和自己长达七年的婚外恋经历,把这个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故事讲述得更加细致、真实。在导演张慧看来,如果现代人能够去看一看“背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为什么发生的,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对背叛麻木、对形形色色的背叛见怪不怪,其实也是“背叛”的新的意义。

《背叛》问世时,西方社会出现了“性解放”的特殊伦理环境。“性解放运动”促进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年轻男女重新审视人际交往的尺度,打破约定俗成的规矩,逾越传统道德界限,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情爱规则”,即在客观上形成了部分年轻人合理化婚外情。因此自由意志与道德约束的边界应如何定义,如何妥善处置自我原始欲望的伸展。当自由意志过分驱使原始欲望之时,我们所谓的背叛他人是否也是对自我的毁灭。品特随手勾勒的日常场景放到烟火人世中还在上演,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节大多充满血泪,品特却四两拨千斤,近乎黑色幽默地讲述故事。

编剧——诺奖得主哈罗德·品特
哈罗德·品特(1930-2008),当代世界剧坛中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重要的荒诞派剧作家。以独树一帜的风格闻名于世,曾获莎士比亚奖、欧洲文学奖、劳伦斯·奥利弗奖、莫里哀终身成就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
品特的创作不仅限于戏剧,还涉及影视剧、广播剧等,除此之外,他还导演或出演过近百部作品。其主要剧作有《生日晚会》、《送菜升降机》、《看门人》、《情人》、《房间》、《沉默》、《无人之境》、《背叛》、《归于尘土》等。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是:“品特的作品中既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在人物之间的权力游戏中,人们很少看见谁占据了上风;他们改变着位置,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上下沉浮”。
导演:感觉像在跟品特捉迷藏
很多人觉得品特的戏是极端的,或者有威胁感的,但张慧觉得,品特恰恰是非常真实和诚实地去面对生活和人性的。“品特对于这出戏里的每一组人物关系,都没有在善恶上或者道德上做出明显的评价甚至批判,也没有过分的伤感和爆发,他只是客观地把它呈现出来。我觉得这也是我对这个戏的一个态度:想让观众得到一种细致观察的快感。”张慧说。

《背叛》里的倒叙不是简单地“把事件的结局提到最前,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遵循着回忆的心理机制不断闪回:第一场的时间设定在1977年,第二场按照顺叙紧随其后,第三场闪回到1975年,第四场回溯到1974年……
这种不寻常的时间轴,也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每一场戏结尾的人物状态跟下一场戏开场的人物状态可能差别非常大,所以演员需要瞬间转换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这种不断排练、不断寻找的过程,让张慧感觉像在跟品特捉迷藏一样。
译者:用生活化的翻译拉近距离
剧本译者尚晓蕾老师介绍到,这部戏的很多台词是欲言又止闪烁其辞,也有突如其来的沉默和莫名其妙开始的small talk(闲聊)。结合剧情来看,这些标点符号和词汇语句的运用自然都是有其意图的,否则剧作家肯定不会把它留在那里。对译者而言,这个戏里的长句子翻译起来并不是最难的,反而是越短越难,短到三个字一句话。一个字一句话,半个字也是一句话。很多英国戏都是波澜不惊地从牙缝里随便漏出来半句话就如同一针扎到对方胸口上,因为英国人说话就这样。《背叛》里也有好多类似的“偷袭”,暗藏机锋,要不仔细跟上可能会错过的那种,品特的戏眼全在细节里。

导演张慧希望剧本的翻译是在保证更接近人在真实生活中的表达的基础上,再在文学性上有所提升。在排练的过程中,张慧会和演员一起去体会人物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例如同样都是英文中的“yes”,他说“是吗”、“是的”、“是啊”,就完全是不一样的感情。还有词语的翻译,比如用作答语的“absolutely”,这次就直接翻译成了“没毛病”。
叶芝的诗,求而不得的爱情理想
叶芝是爱尔兰的伟大诗人。在《背叛》中不仅丈夫罗伯特喜欢叶芝的诗,在每一场的结尾,都会出现一首叶芝的诗作为注脚。这些诗都是张慧精心挑选的。谈及这个设计,张慧并没有希望它是顺势地推动这个戏,只是希望它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注脚和补充的一种感受。
叶芝的诗大多带有一种纯粹的,甚至是无私的爱意。但叶芝本人的爱情生活是不太顺利的,他一直爱的那个人从来都没有爱过他。这在张慧看到也是一种荒诞:写了最炙热爱情诗篇的人,可能从未真正懂得爱情到底是什么滋味。所以叶芝的诗放在这里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求而不得的爱情理想。“当我们抛弃了一种求而不得的爱情理想,我觉得也是一种童真的丧失。”
10月3-4日,适逢国庆假期,邀您在广州大剧院,在如同一座座小岛般静谧的观众席上,一同阅读生活的荒诞、痛苦和破碎,找回逝去的时间,并获得抚慰。
《背叛》宣传视频
主创团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