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官刻大藏经《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上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原典的形成是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前后,由佛弟子们通过四次集会(即“结集”)的方式,将佛陀宣讲的佛教学说、为僧团组织制定的行为轨范以及对佛说的论释汇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经、律、论三藏典籍,现存古籍中佛教典籍所占份量或为最重,佛教典籍对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自宋代以后,历代都刻印佛教大藏经,佛教典籍极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典籍和文化的内涵。
汉文大藏的刊刻肇始北宋初蜀地《开宝藏》,尔后历代承袭皆有刻藏实例,元代诸帝多有佞佛之癖,刊刻佛藏亦当是应有之举。其刻藏事盛,明版《嘉兴藏》刻藏缘起中即有“元板不下十余副”的记载。而由于诸多原因,传世元板藏经大多散亡,仅《普宁藏》、《碛砂藏》两种尚称常见。自1979年云南省图书馆发现了一批不明版本的元代刻本佛经。经过于乃义先生的初步鉴别,暂定为元代官刻《弘法藏》,立刻引起有关人士的极大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童玮先生、方广锠先生和云南省图书馆的金志良先生在1982年底至1983年初,又对这批佛经进行了清理、鉴别和考释,确认它并非《弘法藏》,而是一部鲜为人知、在国内未见著录过的元代官刻大藏经。并撰成论文发表于1984年12月《文物》杂志上。此即后来声名赫赫的“元官藏”。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元代无官刻藏经。这部元刻官藏的发现,是继应县木塔《契丹藏》发现后的一件大事,填补了中国佛藏雕刻史上的一个空白,在中国佛教史、中国印刷史、中国书法绘画史上,均有重要意义。
据方广锠、李际宁、何梅等学者研究,元官藏的雕版时间在元至顺三年至至元二年(1332-1336)前后,由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发愿施刻,徽政院署理其事。全藏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编目,约有六百五十一函的规模。其装帧沿旧本藏经成例作经折装,每版七个折页,录经文四十二行,每页六行,行十七字,板式之大为历代藏经之最。又天地双线边框,外粗内细,每册首尾经题下有千字文函号、册次,板间折页处还有小字一行标千字文号、册次、版次,单数版次在第三、四折缝处,双数版次在第二、三折缝处。
元官藏的印本流传极罕,在已著录经本中见卜答失里之发愿文,即称印造三十部官板藏经。元代至今六百余年,三十部印本残存下来的零星帙册屈指可数。就国内公藏而言,已见著录的元官藏印本仅二十九种,四十三卷,堪称奇珍,属国家级文物。
此册拍品即为一卷首尾完整的元官藏印本。全册十一版,七十七折,略有精钞补配。经名大题“等集众德三昧经”,存卷上一卷全。 千字文号“鞠壹”,系“鞠”字函第一册。此经不见馆藏同名经本著录,系元官藏孤本。
-END-
方法1: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官方账号”,点击“关注”
方法2:搜索微信号:sungariauction,点击“关注”
方法3: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QR Cod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