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帝 御笔“近圣居”
纸本镜心
备注:文物公司旧藏。
尺寸:59.5×166cm
近圣居地处何方,为何以此为名?
济南作为山东首府,皇帝东巡为何从不临幸?
《鹊华秋色图》被弹幕塞满,怎么会被视为不吉之物?
帝王之情繁花盛柳,又是否真的有人能在其心头挥之不去?
这几个天南海北的问题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其实也有一点
“毕竟主角是朕”
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执政时间最长,享寿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间开设博学鸿词,修订四库全书,安降西藏,攻占新疆,使得大清帝国拓土万里,骁武凭凌。然而与这位传奇的帝王的文治武功相比,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总是他的微服私访与六下江南。
他自己也在《御制南巡记》中感叹到:“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
“世界那么大,朕想去看看”
但是乾隆自认为了不起的 “西师与南巡” 这两件大事,都在民间被人大加演义:平定回部的功业被金庸先生描写成抢夺香香公主,六下江南也不过为了一睹怀秀芳容。
漠北、江南繁花盛柳,东方自然也有才人,据史书记载:就在齐鲁大地的济南城下,当真也埋葬过高宗皇帝的一段铭心之恋。
在经过我们严谨的治学考证之后,确定了这个女子并不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而是:孝贤纯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任妻子 ≈ 初恋,史称富察氏。
爱侣;出巡;济南城;鹊华秋色
此前几个不着边际的问题,也终于因这个女人而联系起来了
孝贤纯皇后像 郎世宁绘
在史书上关于富察氏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一是“恭俭,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一是“以鹿羔绒制为荷包进上,仿先世关外旧制,示不忘本”。
身为皇后平时只是佩戴野花、绒花,这种简朴自然是非常难得的;仿照入关前的做法——用动物的皮革制成荷包进献给皇帝,以表示不忘祖宗开基创业之艰难,这在满洲权贵中更是非常难得的,也深得乾隆之心,他不仅将富察氏之嗣立为太子,每有出巡仪典也都携皇后同行。
清 徐扬《乾隆南巡图》 局部
乾隆十三年二月,高宗皇帝首次东巡,由皇后富察氏陪同。
除了探仿各地文物经略,东巡主要意义便是 祭祀孔子。清初帝王对于孔子的祭祀,其规格、意义远远超出了以往对孔庙的祭祀,礼如弟子的祭孔仪式则是透过身体象征来诉求统治正当性,给统治者铭刻了道统形象。
《南巡盛典》中关于泉林行宫的记载
史载乾隆十三年二月,高宗率皇后东巡,驻赵北口,至谒孔林。至泰安岱庙,登太山。是不料于济南小住后回鸾时,孝贤皇后突然病逝途中 ,年仅三十七岁。
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
关于孝贤皇后之死,版本颇多,有传言说她途中辛劳“微感寒疾”,也有说是因故遭乾隆皇帝斥责,失足落水。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但是无论是何版本,发妻离世,乾隆心中总是愧疚。他恨恼自己于《鹊华秋色图》中喻比银河鹊桥,以至夫妻永绝。过分的伤感使得乾隆情钦定《四库全书》时情绪反常,受过之人比比皆是。
日后的乾隆皇帝尽管依然巡游四方,但是对于济南城外的伤心之地,他却是刻意的从不踏足,多年以后的南巡之中途经济南,其题诗追悼: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来恨未平。
《南巡盛典》卷九十六《泉林行宫图》
纵然将名画封存内府;永不踏入济南;甚至拖搁数年不设皇后,无论乾隆皇帝自己如何的“选择性失忆”,但是身为一国之君肩系天下,崇文祭孔之事终要以身立范。
山东之地,无论如何还是要去...
二十一年,乾隆选择距曲阜较近的泗水林泉整修行宫,中设近圣居、横云馆、九曲彴、柳烟坡等八景,皆亲自题诗命名,着人大力经营。此后东巡祭孔便于林泉行宫安营。行宫之中 “近圣居” 因尊崇至圣孔子得名,遂列林泉八景之首 。
数百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诗不如一处能谒圣揽胜的胜景——故地重游,最能引人感伤,曾九下泉林的乾隆,徜徉其中,辗转流连之际,当有潸然泪下,怀念爱妻的时刻,这才有了“圣迹昭如云汉悬”的《近圣居》。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匡时书画部官方微信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