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艺术家必须表明态度,“让一切的事情都以他想要的方式完成”。—— 阿布拉莫维奇
如果你是个艺术家,你希望自己离开前最后一件作品是什么?
2015年9月,上海西岸艺术博览会中最受瞩目的艺术家当属行为艺术教母阿布拉莫维奇,作品一经亮相即刻售出,这位年龄快70,看起来像50的女艺术家,为何还如此灸手可热?
2013年,当时快满67岁的阿布拉莫维奇在悉尼的一次公开演讲前宣布,她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葬礼,其中将包含她最后的表演作品、现场音乐、丰富多彩的着装和大量的黑色喜剧。
“艺术家应该平静地自觉死去”,她说,“葬礼是艺术家离开前最后一件作品”。
现年69岁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一直以她想要的方式,呈现她的艺术。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
南斯拉夫籍女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近年一直站在风尖浪口上,饱受争议的同时,却也获得极大关注。
这个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教母,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
艺术与流行波普文化的结合是具有相当危险性的,而她却乐此不疲。
作为艺术史教科书上行为艺术的创始人之一,近几年她借助波普文化,向公众展示她的跨界艺术,比如与lady gaga的合作,与纪梵希合作以及与嘻哈大亨Jay-Z的合作等等,都是如此。
来看看这几年她到底干了些什么?
Places of Power, Waterfall, 2013,Pigment print,160 × 213 cm,Edition of 7 + 2AP
2015年9月,上海西岸艺术博览会,此作品早早就已高价售出。而在2014年,这件名为《权力之地,瀑布》(Places of Power, Waterfall)的多版本现场照片在蛇形画廊展出时,马上就被高价收购。
[page]
NO.1 我希望有三个玛丽娜 2013
快70的年纪,她开始考虑死亡计划着离开了吗?
2013年,她在悉尼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宣布了她的葬礼。
“我希望有三个玛丽娜,当然你不能有三具尸体,这里面一个是真实的,另外两个是假的。我希望这三具尸体能分别埋在我所居住过的最长时间的三座城市——贝尔格莱德,阿姆斯特丹和纽约。”她这样解释她的葬礼,当然,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尸体埋在哪里。
她开玩笑地说道,哀悼者会穿上代表艺术家品味的黑色礼服,其实“就像是一只蟑螂”。她之前曾透露会坚持采用鲜艳的颜色,“甚至”粉红色。
她对悉尼的观众表示:“目前我有45年的漫长的职业生涯,但我从不回头看。我只会向前看,因为如果我回头看,我想我现在应该已经死了。”
而她以后的葬礼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期待了……
"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
(闭上眼,我感受到幸福)
"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
"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
"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
"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
Golden Mask, 2009,Fine Art Pigment Print,127 × 127 cm,Edition of 9
The Communicator, 2012, Black wax with crystal quartz stones,glass pedestal 60x60x60 cm;pedestal 130x24x24 cm
The Communicator, 2012,Clear wax with kyanite,black tourmaline and lepidolite, ,glass pedestal 60x60x60 cm;pedestal 130x24x24 cm
Holding Emptiness, from the series 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 2012,Fine art pigment print,framed,160 × 160 cm
Ecstasy III, from the series 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 2012,Fine art pigment print,160 × 160 cm
“Holding Emptiness”为2012年的系列作品“With Eyes Closed I See Happiness”(闭上眼,我感受到幸福)的一部分。“Holding Emptiness”,也许可以译为“掌控虚无”。画面中的艺术家身着黑衣,安宁的站立;双手像是稳稳的扶住什么东西;虽然紧闭双眼,但艺术家的笃定、安详让她的周身似乎都发出了微光。
[page]
NO.2 与纪梵希合作 2015
“就是在那时我说出了‘天啦,我是真的热爱时尚’,这就像一种隐秘的渴望。”
阿布拉莫维奇说。
2012年由马修艾可斯(Matthew Akers)执导的纪录片,是和阿布拉莫维奇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回忆有关,片中有一幕这位艺术家和提西一起在高级时装办公室,那就是纪梵希,她解释过是如何从渺小的自己成长为一位独立的艺术家。
在这部电影中,阿布拉莫维奇讲述了自己在和长期伴侣和合作者尤列分开之后的改变。因为明确表示自己对时尚的渴望。
作为纪梵希的艺术指导,她将指导整个秀场,从表演到展示。
与流行波普文化结合,亦是她近年来的尝试和创作领域的拓展。她与许多名人明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就包括lady gaga 。当然也有纷争不已的嘻哈大亨Jay-Z。
阿布拉莫维奇和lady gaga
NO.3 被嘻哈大亨Jay-Z彻底利用? 2015
Jay Z身为一名说唱音乐家在艺术界以诚信著称,为什么阿布拉莫维奇会恼怒Jay Z?
阿布拉莫维奇与Jay-Z
阿布拉莫维奇抱怨Jay Z欺骗了她。
Jay Z在2013年得到阿布拉莫维奇同意和参与后,重现了她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她本人沉默地坐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人们排着队,坐在她面前,哭泣并呕吐。Jay Z找到阿布拉莫维奇,想要把这一行为艺术作为他的畅曲《毕加索宝贝》( Picasso Baby)的宣传片,这是一场脸对脸的马拉松比赛,有多样的艺术形式。
时隔两年后,阿布拉莫维奇旧事重提,是因为据她说,Jay-Z并未兑现其承诺——帮助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机构推广行为艺术。
其实,关于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与Jay-Z的相关合作视频见诸各大媒体之时便曾引发诸多争议,行为艺术与当代流行音乐文化的结合是否真正彼此拓展了表演空间。如今,阿布拉莫维奇时隔两年之后却突然隔空炮轰Jay-Z,着实让人难以琢磨其中的缘由...当然Jay-Z也做出了回应说,捐赠早已兑现,但是这场纠纷已经实实在在引起人们的话题了。
[page]
512 Hours 2014 512 小时
512 Hours, 2014,Serpentine Gallery, ,11 Jun 2014 to 25 Aug 2014
512 Hours, 2014,Serpentine Gallery, 11 Jun 2014 to 25 Aug 2014
512 Hours, 2014,Serpentine Gallery, 11 Jun 2014 to 25 Aug 2014
(512Hours)2014现场
作品《512小时》(512Hours)2014现场
2014年,阿布拉莫维奇与伦敦蛇形画廊合作,在其画廊空间呈现特别创作的行为表演《512小时》(512Hours)。该行为表演持续64天,从2014年6月11日持续到8月25日,艺术家每周六天,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六点,总时长512时出现在蛇形画廊之中。在画廊空间最简洁的环境中,阿布拉莫维奇唯一使用的素材将是她自己,她将在不断变换的过程中运用观众和普通物件。
《512小时》是艺术家继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作品《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之后的首个大型行为艺术项目。
[page]
NO.4 成立行为艺术研究所 2013
2013年,阿布拉莫维奇在Kickstarter平台上为自己建设的研究所(MAI)筹集$60万的资金。至2015年,她已经成功筹到了$66多万的资金,预计不久就会开放。
据悉,为了这次的项目,阿布拉莫维奇特意邀请了几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加入,并且她还在纽约市购买了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幢建筑。
阿布拉莫维奇本人介绍,人们在加入她所提供的项目之外,必须要签订一份协议。然后他们需要穿上由MAI提供的白色实验服以及戴上噪音消除耳机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行为活动--慢走、跟陌生人进行眼神交流、在水晶洞穴中闭幕冥想、躺在特制的木床上观看表演。阿布拉莫维奇称,“你来这里并不只是来看它是怎么运转的,而是通过它来改变内心的资金。”
著名说唱歌手Jay-Z以及Lady Gaga也为这次的筹款进行了推广活动,所以其实Jay-Z还是有信用的。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研究所(MAI)行为艺术活动
[page]
NO.5 纽约MOMA回顾展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克劳斯•贝森巴赫一想到‘艺术家在场’这个标题,我当下就觉得好像命中注定。艺术家在场,无路可逃。”阿布拉莫维奇说。
艺术家在场,毫无疑问是阿布拉莫维奇,乃至艺术界一个划时代的行为艺术作品。
2010年5月31日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长髪长裙的Marina Abramovi?从一把木椅上缓缓站起,宣告了又一件划时代行为艺术作品的诞生,至此,她已经在这里静坐了两个半月,在这716小时中,她岿然不动,像雕塑一般接受了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的挑战.众多名人慕名而来,其中包括Sharon Stone(10分钟), Alan Rickman(9分钟), Lady Gaga, Björk(4分钟)等.有些人甚至一接触到她的目光不过十几秒,便宣告崩溃,大哭起来。
人们会抱着各种各样的态度坐在阿布拉莫维奇面前,得到某种看上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后离开。他们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凝重,有的释然。不久之后他们开始发现,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并不像之前众人口耳相传的那样恐怖暴力、鲜血淋漓;在绝对的平静和冥想状态下,人们甚至开始看不到表演者阿布拉莫维奇本身,而是在阿布拉莫维奇身上和眼中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两个月之后,阿布拉莫维奇移除了摆在她和对视者间的桌子,只留下两把椅子和她自己。距离如此之近,交流如此直接,人们已经没有必要再掩饰什么,也不会掩饰什么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将近一百万人来到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天都有人在博物馆门口彻夜排队,为的就是能和阿布拉莫维奇有哪怕十五分钟的短暂而真实的接触。
艺术家在场。在场的艺术家除了阿布拉莫维奇,还有尤列。当尤列穿过那些满是自己足迹和回忆的阿布拉莫维奇历史作品展区,掠过那辆两人曾经同住五年的铁皮车,最后坐在自己曾经的恋人对面,阿布拉莫维奇用了半分钟,流尽了自己半生的眼泪。
艺术家终于在场,可时间却又在他们身上,汹涌地流逝了。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尤列来了,阿布拉莫维奇泪奔。
“只有一个问题十年来没人问过我:为什么这是艺术?从我开始表演就有人这样问我,那时我很受不了;现在反而希望有人问我,但没人再质疑这是艺术了。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他们终于明白或者假装明白了。若你19、20岁时另类,29、30岁时另类,50岁60岁仍然可以另类,但很抱歉,我现在63岁,不想再被当作另类了。” 阿布拉莫维奇在MOMA回顾展现场说。
[page]
其他作品
Levitation of Saint Teresa., 2010,Single flat-screen video installation, loop. 0:11:21
THE KITCHEN V Carrying Milk., 2009,Blu Ray full HD, single screen, color, sound,0:12:43
Portrait with Jesus da se?rie “Places of Power”, 2013-2015,C-print,103 × 70 cm
97 Pisama / 97 Letters, 2008,Cartas datilografadas sobre papel,29.7 × 21 cm
The Hero I, 2001,Framed color chromogenic print,119.1 × 119.1 cm
Still from the film 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 1975
Places of Power, The Cave da se?rie “Places of Power”, 2013-2015,C-print,160 × 213 cm
[page]
Nude with Skeleton, 2002-2005,Projec?a?o em cor, sem audio,0:5:48
Holding the Lamb, 2010,Digital Fine Art Pigment on Paper Print,160 × 200 cm
Rest Energy, 1989,Black and white fine art pigment print,241.3 × 185.4 cm
Artist Portrait with a Candle, 2012,162.9 × 162.9 × 7 cm
Hands as Energy Receivers, 2014,Digital c-print on matte fine art paper,33 × 33 cm
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缺乏能够撼动人心的作品了。
阿布拉莫维奇,她在创作中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主体和客体,一直超越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不管你喜不喜欢阿布拉莫维奇,她的创作都具有这个力量。凝视或者窥视她之际,我们看到的是超越言语与任何形式的,关于个人与群体存在本质的探索、迷失、冲突、和解、告别,一次又一次地再出发。
在阿布拉莫维奇的世界里,你是否看到自己?是或不是艺术家的你,会做出什么抉择去面对生命?
而如果你是个艺术家,你希望自己离开前最后一件作品是什么?
关于艺术家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1946年出生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在1976年之前她一直在东欧居住,直到她遇见了德国艺术家尤列(Ulay)。两位艺术家由此开始一起生活和工作,游历了西欧、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1989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阿姆斯特丹重归个人创作。2001年之后她开始在纽约生活和工作。她开创性的行为艺术表演曾参与众多世界范围内个展和群展并在1997年凭借《巴尔干巴洛克》(Balkan Baroque)获得威尼斯双年展最佳艺术家金狮奖。她被誉为行为艺术教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