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对《八味中药在书画装裱中的妙用-我在国博修文物》的几点反思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了一篇题为《八味中药在书画装裱中的妙用—我在国博修文物》(以下简称“八药”)的文章。国家博物馆重视书画装裱,刊登相关文论推广研究成果本是好事,然而该文中充斥着大量错误,甚至可以说是常识性的、根本性的谬误!文章中提到的八味中药对书画作品非但无益,反而是毒药,以之作用于书画,会对书画产生无可挽回的损失,无异于杀画也!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的权威机构,在行业中具有示范性与领头羊作用,并且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如此发布这样错误连篇的文章,以之指导书画装裱修复,很容易对整个行业甚至大众进行误导,以至于对我国现存的极为珍贵的书画文物产生巨大的危害!其可能产生的恶果,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有感于此,特撰此小文,希望能纠正一些错误,也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尽快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八药”一文开篇首先提到白芨。文章引用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记载:“(医)方可亦稀,可以做糊。”指出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有人用白芨制糊,并且据此认为将白芨液用于浆糊中有妙用。白芨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曾记用于浆糊的制作中,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中国书画装裱修复师已经注意到白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使用了白芨之后,画心与背纸难以分离,易损害作品。明代周嘉胄《装潢志》即专门指出:“有纸质薄糊厚难揭者,糊有白芨者犹难。”书画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老化失黏,或空脱、重皮等现象,这就需要揭去旧裱重新修理加固才能长久保存,而若装的浆糊中用了白芨便很难再揭除旧纸重新修理加固了。因此,早在明代晚期就认识到使用白芨的危害,所以已经停止在浆糊中添加白芨用于托裱画件了。

其次,“八药”一文认为明胶“对纸质没有伤害”,这显然是错误的!胶是用动物皮熬制而成,呈酸性,容易加速纸/绢老化。中国传统绘画中重彩作品保存至今者相对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胶酸化的同时把纸/绢也腐蚀掉了!此外,由于胶的粒子细、渗透性强,老化时会出现蜷缩硬化,从而导致作品跟随其硬化蜷缩以至碎裂。因此,在浆糊中是不能添加胶的!

更为荒唐的是,“八药”一文直接把黄蜡等同于黄蜡石。文章提出“黄蜡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摩氏硬度为6.5~7.5”。说明黄蜡石乃石质,在这里含有石英机芯的应该是做工艺品用的黄碏石。自古至今从未出现过用这种黄蜡石熔解后混合入浆糊用于装裱的记载。而古时装裱用的黄蜡,是指蜜蜂分泌的蜂蜡,其主要成分有: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而非石英。二者风马牛不相及。

再者“八药”一文提到白矾(明矾)。文中引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矾有四性:酸苦涌泄,酸涩而收,收而燥湿,解毒之性。”的记载,提出白矾用于制浆,有防腐、解毒、杀虫、收敛、燥湿之性。明矾虽确有上述功效,然而需要十分注意的是:明矾是硫酸铝钾的水合结晶,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溶解后,电离出的铝离子发生水解,溶液呈酸性,继而使纸绢酸化、发黄变脆。不少画工笔重彩画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画作还未完成,作品就已出现多处裂痕,甚至四分五裂!其中的致命因素就是使用了过量的明矾导致的。因此,对于明矾的使用需要格外小心谨慎!国际上明矾是被禁止用在书画上的,含有明矾的浆糊也是不能用来修复的,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八药”一文还认为制作浆糊的原料“一定要去除面筋,这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切不可省略。”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而局限的。我国使用浆糊作为装裱修复书画的粘合剂历史悠久,使用范围也非常广。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大都使用小麦面粉,并用热水加温法调制浆糊。其特点是面粉中含有面筋有利于增强浆糊的粘着力,因而可以减少用量而使裱件的柔软性得以提高,并且在需要去除残留在绢本书画表面的浆糊时可以搓去。在北方地区则一般使用去除面筋的小麦淀粉,以蒸煮加温法调制浆糊。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皆有自己制作浆糊的方法,各有所长,不可同一而论,更不可独尊其中一种。

粘合性是装裱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其使用贯穿装裱的整个过程,直接影响装裱的质量。书画裱件的软硬、形变、瓦卷、中空、霉变等无不与粘合剂息息相关,可以说,裱件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粘合剂的制作和运用。因此,粘合剂的选择非常重要。优良的粘合剂需要具有几个特征:粘合性、成膜性、水溶性、稳定性和可逆性。粘合力的存在才能使纸绢绫等材料相结合;成膜性可以使被黏着的两层纸、绢中间的膜,被水膨胀后容易分离;不具水溶性的材料,对纸、绢、颜料的保存维护是不利的;化学结构的稳定,能保证即使劣化后也不会变成书画有害的物质;没有可逆性的话,以后揭去加固纸,重新修复的工作就不能进行。因此,可分可和、性能稳定是优良的粘合剂必备的条件,切不可以己私见作定规。

此外,“八药”一文谈到“熬制的中药水本身带有淡焦茶色,可做染纸色的底色。”又说“中药水不可染旧纸,旧纸由于抗拉力强度小,纤维氧化等诸多影响,忌浸水染色再用。”“熬制好的中药呈焦茶色,在与浆糊混合熬制后,浆糊本身也会变成乳黄色,这也就制约了中药浆糊不能装裱新画,只能局限于古旧字画上。”因为药水有颜色,怕沾染新画之上,所以不能用于装裱新画。然而,古旧书画就不怕被污染么?可笑的是既然“中药水不可染旧纸”, 因为会影响旧纸的强度;那么中药水浆糊怎么能用于旧书画上?旧书画的基底材料不正是旧纸/绢么?

“八药”一文中的八种材料中至少黄蜡石是化不成液体的;浆中加碱则非常奇特;古代用皂角液洗画倒有记载,而把皂角液加入浆糊中更是发明。其他几种材料究竟有何功效?这个缺乏常识的毒方究竟来自何方?既无传统可依也无科学依据。要知道浆糊中加入添加物本身就是对书画的污染!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修复专家高競先生也指出:“八药”一文中的许多观点还停留在几百年前。如果说现代博物馆还在为环境和防虫害而在浆糊中加入添加剂的话,那么博物馆的环境和库房条件就有很大问题了!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画珍品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装潢修复时除了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和小心谨慎的态度。对文物造成污染和损伤的材料和操作都要避免。然而“八药”一文存在着大量常识性错误,其中反映出现今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乃至缺乏常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示范单位其发布的文论更具有标杆意义,也因此“八药”一文出现在国家博物馆的官网,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