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艺术的发展趋势中,“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不断深入渗透传统的公共艺术领域,成为美学界和艺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传统的公共雕塑通过各种形式融入自然。
公共艺术作品GreenVarnish(绿毯),虽然位于美国纽约圣路易斯当代艺术博物馆并不宽敞的庭院之中,却占地约有200平方米。这是美国景观艺术工作室Nomad studio设计创作的装置作品,许许多多的绿色植被在这件作品之中尽情地“生长”。在博物馆整体冷寂的氛围中,这件作品以其夸张的体量和造型不断输出生命力和轻松感。特殊而轻盈的造型,为整个博物馆的空间氛围增添了无尽的活力,为博物馆的观众提供了一种随“毯”而飞的情绪体验。
也许,Nomad 工作室希望观众在放松之外,也能思考和关注人类进步中自然的变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但收效如何并不确定。据小编了解,Nomad 工作室认为人们应当认清环境恶化而引发的不良后果,继而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来拯救垂危的生态环境,并提倡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并在繁忙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构建一个亲近自然的永恒休憩空间。不管如何,不可否认这块绿色的飞毯是观众心灵飞翔的翅膀。
在台湾海滨公园更加宽阔的场域中,艺术家们将文化历史、艺术与地景融合,创作出让每一位游人眼前一亮的“国际地标”。在四月的海滨公园,游人们在这个公共艺术作品的唤起下,将更能体会日月沦换的生生不息。“国际地标”用艺术语言诉说“汇集”、“团结”和“提升”的内在含义。如果去台湾旅游,一定不要错过各种人文主题的海滨公园和“天、海、地、人”汇合的国际地标。
除了长期置放于开放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海滩、绿地、公园内也越来越多见自然与艺术交汇的艺术节。
在悉尼的塔玛拉玛海滩,艺术家Andrew Hankin以“我们在这里烧菜”为名创作了一个可供游人进入的巨型煎锅形状的雕塑。当浪花滚滚而来时,游人可惬意漫步“锅”中。在在悉尼著名的邦迪与塔玛拉玛之间的海滩上,这样上千米的临时公共艺术空间展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
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不仅要配合空间的合理性,整合自然资源的生态性,更要重视公众参与这样的作品时的心理体验。艺术家用更加综合的思维,去连结人们产生的情感有关的各个客观要素----从“点”到“体”形状,从“明”到“暗”的色彩,木材、玻璃、木料、陶瓷等材质……从而引起人们思维空间的情感联想。
这件名为《遇见》的大型户外公共装置,是著名艺术家James Turrell在Culiacan植物园的作品。艺术家通过对此件作品,演绎了光与自然的各种关系。观众通过狭窄的门走入装置中,将立刻置身于由各种变幻的光线主导的异域空间,从而产生体验、思考、冥想。在与光线的深层体触中,观众可以通过中空的天顶感受变化中的自然万象,从而会逐步加深自我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
公共艺术作品为单纯的漫步活动添加了无限的趣味与新颖的感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用他们的眼睛发现美表现美。GavinWorth利用钢筋等线材焊接成二维雕塑,将其置于自然之中,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人物的动态,诉说人“人”与“自然”这永恒的美的话题。
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然而,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在大自然中的公共艺术,是这个时代雕塑家对于空间的思考。虽然艺术家的创作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也并不能立刻解决他们所期望解决的问题。但是,艺术与自然的融合的确是观众所乐见其成的美学潮流,也是此时公共艺术所亟需探索的领域。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