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首先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03
识字
学习汉印,当然要对汉印的文字加以认识、研究,从而提高其审美意识。
汉代前后共四百多年,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运强盛,其印章所用文字,早期多继承秦制,后来逐渐加以改造。归并,统一成为汉印中普遍使用的摹印篆。由于汉代国土地域广阔,年代较长,为适应不同环境与使用对象或特殊条件,因此汉印文字虽较统一,也有较多样的变化,即是同一篆体,由于在不同印章内,不同的几个字的互相组合,也各有千秋。这就构成汉印文字中丰富多采的艺术性。汉印中这种不同文字的相互组合,变化而又统一的特色,给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乃至明清时代的篆刻艺术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篆刻,对汉印中的文字的各种变化及其异同加以认识、理解,掌握其主要特点与变化规律,在创作汉印形式的作品时,就可举一反三,左右逢源;顺手拈来,亦可构成佳作。现仅将汉印中常见的字体介绍于后:
古玺文
汉代印章中的古玺文字、多存在于两面印或套印中,如“江恂彳九”与“江洵私印”,套印中的“江洵彳九”“丁少翁”套印中的“丁”字;“仁土”与“季相如”两面印中的“仁土”一印,下图都可见两印中有一印,或印中有字是古玺文字。
江洵私印、江恂彳九(套印)
丁回 丁少翁(套印)
仁土、李相如(两面印)
汉篆
汉篆的形成有二种情况:一是在秦篆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屈曲、填满,笔致多呈现出生拙之味,不像秦篆那样光洁匀净,如《群臣上畴石》、《袁安碑》、《袁敞碑》等;另一种是参杂隶意的篆书,外形扁方,或方正,笔画多横平竖直,转角多折转,如新莽《嘉量铭》,和在汉镜、铜洗上的铭文等。在汉印中如“张九”中的“九字”,“庸母印”中“母”字,“常利妄宜子孙”,“受福”印中“受”字,“邓高”一印中的“邓”字,“李安成”印中的“李”、“成”等等,都具有汉碑额篆的形迹与影响。
庸母印
常利妄宜子孙
福受
邓高
张九
李安成
小编注:微信后台输入”篆刻讲堂“,即可查收本栏目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朱小雨、高佳晨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