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撒礼仪中听告诫的主教 1998 凤翔
?
杨延康
b.1954 贵州
曾经通过不同渠道(展览、不同形式的印刷品)看见过杨延康的《神贫的人》(原名《中国乡村天主教》)系列。看他所框定的每个画面,在证明了作为一个优秀摄影家的杨延康对于摄影瞬间的精准把握。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农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充分映现了有关中国社会转型时人与信仰之关系的别样生态。这一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992年到2001年,杨延康费时十年,深入到陕西农村,完成了这部纪实摄影作品。
神贫的人
天主教堂与村落合二为一 1999 太白
教民家中的圣像 2002 三原
教民们在十字山圣像前祷告 1996 周至
宗教既肯定日常,也超越日常。宗教如果不肯定日常,其与生活的对话就失去基础。但如果宗教不超越日常,那么其存在就无助于帮助人们面对日常中的困难与苦难。而摄影对于宗教的视觉观照,在呈现其对于日常的渗透与肯定方面是其所长,但更困难的是要捕捉宗教作为日常中的“异”所具有的特殊的力量与魅力。因为这就是要以此视觉化地展现宗教超越日常的可能性。
乡村教堂里的女子乐队在演奏圣曲 2001 太白
主教在给孩子们讲圣经礼仪 1997 凤翔
教堂里的圣像 1998 凤翔
在杨延康的《神贫的人》中,既有对于宗教渗入日常生活的细腻的描写,也有对于宗教所具有的超越性的可说是神来之笔的展示。也许《神贫的人》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如何将宗教这样的精神实践可视化的宝贵经验。《神贫的人》通过对于宗教行为与实践的展现,充分展示了人类对于追求崇高与超越的努力。而对于这种努力的再现,同时也使得作为摄影师的杨延康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通过杨延康的《神贫的人》,也确切地看到了他自己通过摄影所表达的精神追求以及通过摄影所实现的精神超越。
——顾铮
帮神父辅祭的孩子们 1996 靖边
一位孩子掀开修女的披纱他看到了什么 1998 眉县
窖洞中的弥撒 1999 延安
心象
藏地天边,神性自然。有信仰的藏民族在自然恶劣的高原环境下去敬畏神灵,感恩自然,信仰藏传佛教。根植于藏地的藏传佛教,出家僧侣来源于藏族家庭,他们怎样出家修行渡过信仰生活?僧侣之间,寺院之间,家庭之间,乃至自然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修行中怎样去坚守自已?十年藏地,我用纪实摄影去记录这信仰中的日常生活。
强巴佛像 西藏 2011
接雨水的僧人 四川 2007
佛塔与僧人 西藏 2012
从2003年开始,我独自行走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凡是有藏民族生活的地方我都会去关注。在艰辛不易的生活中,藏民族祈求神灵来赐予幸福,护佑吉祥,克服生命历程中的苦难。生命在海拨高度,灵魂依托信仰。这生存中的依托,让他们懂得去感恩神宠,神给了光和温暖,他们把一切都放在自已的祈求之中,藏传佛教是藏民族的寄托和依靠。
——杨延康
背读经文的小僧人 四川 2007
做酥油花的老僧人 甘肃 2010
为佛像装蔵的老僧人 四川 2006
杨延康的《心象》系列,是当代藏区摄影中毋庸置疑的优秀作品。《心象》系列作为一部纪实摄影作品,它对于藏民生活的描述,往往坐实了我们的藏区想象的某些部分,真切再现了有关藏地风光与藏民生活。杨延康的藏地摄影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藏区影像中的日常性与神圣性被他呈现为,也是表现为两者之间的水乳交融。而这才是杨延康的藏区摄影有別于绝大多数藏区摄影的地方。在他的照片里,圣性的光芒是透过日常的细节闪现于我们眼前。这也可能是杨延康的藏地摄影的最大魅力所在。
——顾铮
感恩马的妇女 西藏 2010
吹法螺的两位僧人 青海 2007
逗猫的僧人 青海 2007
玩篮球的僧人 四川 2011
- 关于杨延康 -
1954年出生于贵州。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被誉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家。作品曾获多个国内外知名摄影奖;作品曾于上海美术馆、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法国14届VISA国际摄影节等展出。
- 杨延康 「心象」
光明日报出版 规格:12开
- 杨延康 「神贫的人」-
UNICORN出版
尺寸:305mmx305mm
规格:168页 精装
购买书籍方式??
??木格堂微店??
请点击阅读原文
* * *
?杨延康
作者:顾铮&杨延康
Muge Art Space
开幕展览
?? 展览:入舟
?? 艺术家:塔可
?? 开幕酒会:2019年5月18日,14:30
?? 展期:2019年5月18日 - 2019年6月30日
?? 地点:成都市青羊区蜀华街55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