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转载于2019年5月号 《艺术收藏+设计》
一个艺术家终极要表达的就是自己的世界观,你对艺术有什么看法,要传递的讯息是什么。张振宇如此认为。他表示:「量子力学、佛学、哲学、艺术、生活对我而言都是体验真实的方式。」而探究真实是什么,则是他终生的课题。然而,真实并没有绝对性,只有相对值。张振宇对此课题的探究,是以佛学为核心,结合时代文明的产物与特质为援引,将其思考的结果浓缩并呈现于图像之中。
考虑事物虚幻的形态,远比考虑它们真正的形态重要;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在其大众心理研究论述中提到,人们所认为的事实,特别是历史中所谓真相,更多是由想像力的递补所构成。历史只是表象,就如同现代的新闻,只是这个世界、社会或事件的片段撷取,并且可能经扭曲或重新编辑。那么,真实是什么?
张振宇面对「真实是什么?」的议题,采取的是一种多维度开展的探究。他将这段过程与心得诉诸于绘画,对照《金刚经》所谓「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找到一种与当代艺术对应的手法,让世相的迭加态于画面中显现。世界究竟是何面貌?这不单取决于它的揭示点,它与观者之间也有相互的作用,其中又有太多可能性与变数。在他决定以「脸书」的概念,尝试透过图像再一次诠释佛法,并以此延续他对于真实的思考时,他以文明的线索划出可参照的座标,以此展开对世界的探秘。
「脸书」一词,在张振宇这个系列画作突显的是它的可读性,提供的是从观看到理解的途径。在张振宇修习佛法的历程中,佛造像的研究亦是其中一个重点。张振宇以《金刚经》为对应所创作的第一幅「脸书」系列作品,即是将他自己所理解与归纳的诸多讯息融合于一菩萨面容裡。在后续的十年,他以七张大尺幅画作所诠释的「脸书」,除了传达他自身的世界观与艺术理念,也实现其对于佛法与儒家思想的重新诠释。
「我觉得佛法也好,儒家思想也好,必须要被不断诠释才有可能活起来。为什么要重新诠释?如果不重新诠释,它在这个世界已经接不上轨了。」张振宇说道。宗教思想不纯粹是一种理性,它可能更接近于理想世界的可能性,所以它的传扬必须让人有所感。张振宇在绘制这系列作品时,将诸多时代线索、图式融合于其中,让观众首先感受到存世的共性,并由此深入画面里的世界。量子力学的提出,让张振宇惊叹于佛法与科学的不谋而合,或是谓先知预言的可能性。科学与佛法的相互印证,成为张振宇深入这系列创作的一股助力。在他以十年时间完成了这些被他视为使命般的创作后,他选择以「量子脸书」之名为这个系列作为总结。
2008年【大圆满】300x300cm
世界的面貌
问: 你的艺术历程因为「脸书」系列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系列的主轴是以3×3公尺的大画为主,至今创作了几件?进行了多久时间?
张: 我大概闭关创作十年。这系列有七张,每一张大画要画将近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件《金刚经》是这批画作里的第一件作品。我在这十年时间里,也间隔著画一些小幅作品。
问: 先谈谈这系列创作的发想。以「脸书」为系列名称,是呼应网路传播与交流的特性吗?为什么又以佛经为作品命名?
张: 我现在将这批系列创作统称为「量子脸书」。我是将自己对佛学的体验与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融会贯通,并以「量子脸书」为其命名。这张《金刚经》可以从好多角度去看。《金刚经》里提到:「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好多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你看的是真的世界?还是我看的是真的世界?都不能算是。它是合在一起的,才勉强称为世界。量子力学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意识还没有深入观测对象时,观测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意识还没介入时,它是一种迭加态,它有各种可能性,还有一种不确定性。
我小时候读的物理学告诉我,这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一个人要接受客观世界;可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没有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这个世界跟我们的精神是有互相作用的。科学家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甚至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释迦牟尼佛在2600年前对波粒二象性有另一种说法,即是「色空不二」。「色」就是物质世界,「空」就是非物质世界,「不二」就是既是又是。这不是跟量子力学说的一样吗?
王阳明论道时,曾有朋友问他,如果一朵花在深山里,你没看到它,它是否存在?王阳明答:「它是寂然而立的」。它不是不存在,可是当你看到那朵花时,那朵花的色泽与芬芳才会向你展现出来。在我五、六岁时,曾经突然在十字路口愣住,眼前白茫茫一片,想著:我为什么在这里?外面的世界是真的吗?会不会我眼睛一闭,它不是真的;我眼睛睁开,它就在那里。这是我第一个念头。一直到现在我已经62岁,还园绕著这个问题。
300x300cm【地狱乐园】2016年
2009年【金刚经】300x300cm
问: 这个「量子脸书」系列的发想也是源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张: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将我自己学佛的心得,以图像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愿力。我一开始是用油画的方式来画,那相较于后来的「脸书」还是浅薄些。我后来将这些内化,跟自己个人的艺术发展结合。我觉得佛法也好,儒家思想也好,必须要被不断诠释才有可能活起来。为什么要重新诠释?如果不重新诠释,它在这个世界已经接不上轨了。
问: 应该说,你创作这个系列的初衷是宣扬佛学,但这十年过程也是你自己的探索历程,逐渐又结合了你对于这个时代的多向观察。
张: 对。它是一步步发展出来的。这些创作首先是希望佛学被重新诠释,再者也是想到基督教是被完整地展开来,包括对政治、经济、哲学、艺术层面,形成伟大的文明。中国儒家和佛教思想却没有被展开。这是我原创的观点,除了重新诠释,就是要将信仰展开,以佛学的话来说就是「万法唯心造」。这个宇宙终极的两个力量,一是能力,一是愿力。能力还是服从于愿力的。你的宇宙是按照你的心愿去建构的。我就是按照我的方式展开。
300x300cm【同体大悲】2011年
300x300cm【中华魂】2011
问:你展开的方式,是在佛学的基础上将科学的发现与你个人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
张:这也是迭加在一起的。首先,这为什么是一个佛的脸,那有自己的法界,佛是代表大我,他关怀的众生是每一个小我,那些又成为他组织的一部分。这些小个体可以独立存在,可是在另一个角度又是组成这个大我的一部分。就好像我们身体每一个细胞、器官都可以独立看待,又可以整体完成一个我。我们与宇宙万物也是息息相关的。
画面上这些电子仪表板象征的是网路世界,网路的特质就是将所有领域联系起来。网路世界是近20年才发展出来的,在20年前是不存在,之前我们都称那是虚拟的,可是我们现在每个人每天几乎有一半时间都活在网路世界里,还有人是天天沉迷在网路世界,很少进入真实世界过日子,那么对他而言,真实的是网路还是这个世界?这就没有一个对性可以说那是真、是假。真假没有界线。量子力学就这么解释。外在世界不是客观的。其实量子力学提出后,已经彻底改变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但是它所讲的那些没有被哲学、艺术、政治等领域彻底吸收、消化。
为什有唯物论?因为以前的科家认为宇宙终极就是粒子。但是现在科家告诉我们,没有终极粒子这件事,没有最小的粒子。这也可以解释我为什座要画这些。它有好几层的迭加态,它既是佛脸,又是电子仪表板,也是人类历史上各种经典图像,这个就是一合相。我也将这件《金刚经》为《世界简史》,因为我想将世界重要的事画成一张画。这是用与基督教非常不同的观念来创作的作品。
2017【非想非非想】100x100cm
2017【无所渡】100x100cm
时间与心念
问: 这个系列研究了十年,但这十年间,世界变化也很大。所以你是以自己的佛学认知与世界的发展相互论证,可能针对一个主题推演很久,所以一张画得耗费一年时间。
张: 我在这十年时间是有点闭关创作的状态,可能与世界有点脱节。现在回过头来看,是有点不大一样。
问: 一开始就是比较专注于佛学的诠释吗?
张: 其实我的阅读很广泛,我对这种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理论都很有兴趣,包括政治也是。
问: 你这几张画,包括佛的脸以及画面内容都是有一个对应主题,所以是先选择了一个佛脸的形象,再迭加这些内容?
张: 对。这件作品是命名为《世界简史》,也名为《金刚经》,就是描绘万物是一体的,如同《金刚经》所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当下就是永恒。永远就是不断的当下。量子力学的延迟效应也是如此证实。好比我们之前有一个不好的念头,但经过修行后,逐渐修正,再回过头来看,才知道原来那不是不好,而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科学有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它可以自我证伪,它一旦被证实就可以没有任何包袱、当下就改过来。人文领域没有办法。
2017【隐士】100x100cm
【龙颜】156CMx156CM 2017年
问:除了这个系列的第一张作品《金刚经》,你后续这几张作品也是结合时代某些人事物来论证佛法?
张:这些都是符合佛法所说:时间都是幻觉。人的心念会改变外在世界,所有的世界是跟著我们的愿力一起动的。生命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只有按照这个方式才会活得明白。我觉得我必须将它画出来。
席德进有一句话影响我很深,他是60岁出头就去世了,他去世前接受《艺术家》采访,他说:「我还不想死,因为我没有把我真正想画的画出来。」我那时才24岁,很警惕啊!觉得自己千万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要赶紧将我这辈子想画的画出来。我不要在没画时就面临死亡,那我辈子等于白来了。
我这个系列后来统一命名「量子脸书」,也是希望以艺术家的理解来诠释量子力学,它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我是很认真阅读的,对于当代哲学也是很关注的,但是至今人文领域还没有人将量子力展开来。
问:就是你在十年前专注龄释的是佛家思想,但后来发现量子力学与佛法是相互印证的,可以结合起来探究。
张:对。它如果被展开来,可以用来论证佛法的殊胜,2000年前佛陀说的法,与量子力学说的法是一样的。我们以前如果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觉得是玄学;量子力学出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说的是实象,空色不二。太阳为什么发光?就是因为累积了很多氢原子,互相压缩,两个压缩成一个就产生核爆,它是不断产生核爆,到了一定距离才显现出可以让我们看见的强度、光度。物质可以转变为能量已经而被证实。
问:你在画的过程,世界在改变,可能你的想法也会改变,那画面是不是也会一直调整?
张:我学佛是很多年了,体会很深,我的创作主要还是专注于佛学。为了创作,我可以说是变卖家产,闭关创作,这段时间这些大画不展出、也不卖。中途会画一些小画,也是为了有钱可以维持这系列创作。如果没有那么专注,怎么能画得进去?你告诉我,现在有哪一个画家愿意用一年时间画一张画?几乎找不到了。我用十年画七张大画。
问:这七张大画就是你这辈子最想画的作品?
张:对。应该说是我完整地将自己的三观表现出来了。
【不确定的秋色】156CMx156CM 2017年
2016【陷入爱河的女神】156cx156cm
问:其它那些小幅作品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穿插著画的,也是从「脸书」发展出来的?
张:对。它的风格、语言是一样的。
佛法与个人
问:这些小幅的作品看起来像是一些支线的探索,有的是针对特殊时代的图像,有的是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
张:这些作品对佛的诠释与意境会有些改变,我觉得也可以作为系列中的小系列来看,就像是音乐里的变奏曲,变化一下。
问:你的「量子脸书」系列以《金刚经》作为首件作品的探索主题,主要考量是什么?
张:我探究《金刚经》已经有20几年,研究很深。我认为,《金刚经》相当于是佛法的浓缩版,如果研究大乘佛法首推《金刚经》;《金刚经》再浓缩就是《心经》,再浓缩就是「观自在」这三个字,再浓缩就是「观」。为什么《金刚经》没有菩萨与会?我自己有一个感悟,因为《金刚经》是特别讲给阿罗汉的,它是小乘引至大乘的一个入门,就好像大学生的考试,菩随都已经是硕士、博士、教授,为什么还要再回来参加入学考试?要如何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发菩提心。如果你的目标不知道在哪里,就不知道怎么走;目标在那里,走得慢,终究会走到。这就是我的发愿,我觉得做为一位艺术家也好,佛教徒也好,我应该要将这些画出来。
问:另外那件作品对应的就是《心经》?
张:对。这件作品比较现涅槃相,庄严而智慧,这很明显是含情的,比较慈悲相,是带肉色的身相,他还有眼神、泪光注视着众生,是心生怜悯的。
问:你用的这些佛造是有原型的?还是你自己创造的?
张:有原型。我为了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我花了三、四年,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些造像。
2017【最后的慈航】156x156cm
问:所以你这七张大画,就是找了七个符合你理想的佛造像?
张:不是找七个,是找了很多,一直修改。
问:你是找了很造像,最后形成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形象?
张:我总结出来的。陀罗时期的佛像看起来是希腊式的,传到西藏后,佛像变成睁开眼睛的,到中原时,眼镜又闭上了,就是现涅槃相。传到日本时,佛像就变成非常严肃,有时会留小胡子。小乘佛教的造像都是微笑的,都是鼻子很宽、嘴唇很厚的。佛像哪一但是标准的?没有哪一是标准的。我觉得我必须要把这些总和后,按照我自己的专业,找出最好的造像,这个造像必须有三个特质,一是慈悲,二是智慧,三是庄严。
一个艺术家终究要表达的是自己的世界观,你对艺术有什么看法,要传达的讯息是什么。
2017【汉赋】100x100cm
问:你开始画这个系列时,就已经构思了要画几张,第一张《金刚经》之后,第二、三张要如何画。或者是画了《金刚经》之后,才从中构思下一件作品?
张:一开始从到尾都有想,但是后来会调整。没有按照原先的计划。其实我一开始最想画的是《阿含经》里讲的各种天界的状态,想得非常详细。后来我又觉得画那些没有意思。感觉必须更能掌佛学的精华来表达,用当代艺术的语言来表达。
问:就是当你想好如何以当代艺术的语言来诠释佛法,你又用了一年时间去实践,先画了《金刚经》,在这一年时间里可能又经历了几次调整?
张:不是这样。探索是在动笔之前就在做的,动笔就是将之前探索的总结画出来。画出来后,再来想如何延续。不是边画边想。
2017【一朝风月戏长空,不负如来不负卿】100x100cm
问:你这七件作品各有一个对应的经文吗?
张:其实是有的。像是另一幅作品探究的是《华严经》。《华最经》是将佛教最华丽的部分展开来,就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这个世界有没有这么大可以容纳这些,有。另外,这幅对应的是《地藏经》。有一些佛教徒看了这些作品感觉无法接受,心裡存有问号。但是我觉得我该做的事,我还是勇于实践。佛教如果没有用当代语境来诠释,会越来越衰亡。佛陀对未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预言,一是众生都会成佛,一是说佛法越来越没落。为什么?
成佛是一种可能性;衰亡也是一种可能性。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未来会怎么?充满不确定性。佛陀会有他的作为,我们众生也会影他人,影响世界。我们参与其中,都可以有所作为。
2014【过去未过,未来已来】150x150cm
问:这张以《地藏经》为对应的作品,显现的是慎怒相金刚?
张:我将这张作品命名为《地狱乐园》。唐卡里表现六道轮迴,会用一个魔相去掌控六道,他的经典来源是这样。
佛教裡的欲界天有六处,魔王是在他化自在天,欲界以下的六道都是归他掌控。莲花生大师曾说过一句话非常经典,他说:「地狱其实是一切诸佛的上师」。这句话很有意思。你不可以为所欲为,不然会变成地狱的状态,所以才有各种告诫修行的法门。
问:你以「脸书」为系列作品命名,除了网路脸书的联想,还有其它寓意是吗?
张:我之所以用一张脸,就是因为那是一种表面的声音,现在这个是第一自然,它已经不是山水的自然,也不是个体的自然,人的存在与其说是身体,还不如说是脸。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讯息。
后来我也将台湾经典人物以「脸书」来表达。那七张大画是比较出世的,这些小幅作品比较接地气。最近也画一些在我一生中所见的几个关键人物,正反派的都有,也是以「脸书」的方式表达。
2016【灵光消逝的时代】156x156cm
问:这张有着猩猩脸的作品也是「脸书」系列?是更早之前的作品吗?
张:这张也是同时期的创作,我称之为《光消失的时代》。我将来也计划绘制一系列「动物脸书」。我如果能让每一种动物以正面来面对我们,那应该也很有力量。
我有一个文化座标的简易图,横坐标是动物性到机械性的演变,纵坐标是从魔性到神性的演变,人是在座标里不动的。这件作品,我选择将动物、电子仪表,还有一团像是飘移的火放在一起。
问: 这是第一张「动物脸书」?
张: 还没有第二张。我觉得「量子脸书」已经完整了,接下来可以表达些别的。
2017【维摩羯的盛宴】100x100cm
问: 你在创作「量子脸书」前,也画了很多佛教主题的画作?
张: 对。之前这些作品是比较直接用佛教的形象,那时还没有用迭加态,量子力学也还没有显现出来。或者说,佛法与当代视觉的表现还没有结合起来。
问: 你在闭关创作前,对于佛造像与佛法就已有相当的研究。
张: 对。这件作品其置是30年前画的,但现在看起来,还是可以连接上。
微信扫一扫
关注铸造美术馆公众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