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嘉德春拍】王世襄旧藏:一尊与众不同的米拉日巴铜造像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玩物适情——名家收藏集珍

6月3日(周一)晚上8:00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 C厅




本场集私人重要珍藏,特别呈现王世襄和袁荃猷俪松居长物。王先生一生被赋予许多头衔:文物专家、学者、文物收藏家、鉴赏家、美食家、书法家、民俗学家??其夫人袁荃猷先生也是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建国前曾从汪孟舒先生习画,从管平湖先生学琴,著述丰厚。继 2003 年、2013 年俪松居藏珍专场之后,2019春拍我们将再次呈现俪松居长物,其中包扩古琴、铜炉、佛像、书画、藏书以及玩具等诸多门类,它们几乎是王老、袁老一生所学、所好、所玩、所赏。




一尊与众不同的米拉日巴铜造像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米拉日巴是嘎举派著名大师,也是藏传佛教世界家喻户晓的大成就者。他以手拊耳吟唱道歌传教的形象广为人知,几乎成为识别其身份的独立无二的特征。虽然同样题材的铜造像在西藏保存数量不少,但这尊造像仍然以其独特性而引人注目。


清乾隆 青铜米拉日巴尊者像

高:15.2cm

来源:王世襄旧藏。

出版:王世襄著,《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76-77页。


众所周知,此件铜造像是著名藏家王世襄先生的个人藏品,购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地安门宝聚斋①。这个信息对于我们判断其产地与风格很有帮助。2003年此像在嘉德拍卖,从而得以面世。


仔细观察此像,工艺特点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1.通体为均匀的深黑色,仅在胸前和身后、座后、座侧有红铜补痕,应是铸造时气泡留下的孔洞,后由工匠打磨填补的。这是古代金属造像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从台座着地的边缘和内膛来看,铜色为浅黄色,可以确定是铜锌合金(即通常所称的黄铜)的一种②。至于表面均匀漆黑的色泽,一部分是由于氧化,更有可能是工匠对其表现进行处理的结果。因年深日久而色泽发灰暗的铜造像在西北印度的斯瓦特、喀什米尔、西藏等地惯用黄铜造像的地区也有出现,只是由于今天的收藏人过度清理、擦拭,其原来的面目已经不可见,人们通常都把它们作为普通黄铜看待。而对黄铜表面处理的手法在晚期造像中出现较多,尤其是明代以来,工匠们喜欢在黄铜造像的表面上施以某种工艺处理,从而在造像表面形成古雅的包浆,以满足好古之人的收藏品味。



这种工艺最早什么时候出现并不清楚,但是在15-19世纪,这种技术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著名的宣德炉,西藏达赖喇嘛的作坊雪堆白出品的黄铜造像、清代宫廷造办处出品的黄铜造像等莫不如此。工匠们往往会把一尊新铸的黄铜造像表面处理成光泽柔古旧的感觉,时间一长,我们如果仅靠铜色,是难以区分其年代早晚。这一特点曾经骗过很多的藏家。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西方出版物中还把这类铜造像断为十三至十五世纪的作品,而在雪堆白的造像中,这类作品数量很多,且大量出现的年代似以17-19世纪为主。清宫档案通常将这种工艺称为“铜烧古”。此尊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处理成深黑色,色泽均匀非常罕见,显然不是为了追求古雅效果,而是工匠自己的创意,不过仍然坚持了“见肉泥金”的传统,仔细观察此像的面部、胸前仍可见到泥金的痕迹。



2. 此尊造像胎体厚重,人物刻划线条清晰,衣褶自然流畅,身体比例适中,姿态优雅,米拉日巴大师双目圆睁,鼻梁挺直,头向右倾,面含微笑,颊颐丰满,各手拊耳,手指尖细,右手撑于右膝上,左手撑于座后台面上,身体略往后仰,袈裟敞开,露出肌肤和里面的禅修带,右腿支起,踏台面上,左脚平放,坐于羚羊皮之上,兽皮下有双层坐垫。大师表现出一副洒脱自在的大成就者形象,很有亲和力。其衣褶的处理方法令人感觉到汉地观音像的衣褶,具有汉藏结合的特点。



3. 此像的装饰图案特别值得注意。在袈裟的衣缘、禅修带、坐垫上的铺垫两侧、双层坐垫的正面上均有细密规整的阴线刻划图案为饰,衣缘是类似毛线编织的图案,这种图案很少见于西藏造像装饰上,具有汉地装饰特点;而胸前禅修带上的菱形花枝图案则是喜马拉雅地区较为常见的装饰图案,二者的文化差异性一目了然。上层坐垫正面和下层坐垫正面均借鉴自汉地菱花窗式装饰,极少见于西藏造像中,铺垫两侧大叶纺装饰以及多折角窗的图案具有强烈的汉地装饰特点。这些图案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装饰趣味,规整、严谨,整体以汉风为主。



结合以上的特点以及王世襄先生的记录,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其年代与风格如下:这尊造像是汉地铸造的,王先生购买的地点是地安门,自清代中期以来,地安门就是商贾、作坊林立的地方,而且这里还是内蒙古、五台山、河北、北平佛教法物制作和交易的中心,风格纷杂、制作水平良莠不齐,王先生独具慧眼,相中此尊主要是从艺术水平的角度选择的。另外,此尊跟清代宫廷的做法也有颇多不同,比如双层坐垫侧面呈弧面,柔和精巧,清宫一般是直面斜坡,比较硬朗。装饰图案也有明显的差别,清宫造像的装饰图案更多地吸收了西藏造像的特点,而此尊大量采用汉地的做法。



从风格和艺术水平的角度来断代是很难准确的,不过根据以上的描述和此尊造像的装饰特点,基本可以确认此像造像的年代应当在18世纪或稍晚,其制作工艺以及艺术风格都展示出汉地的强烈影响,很可能是在北京的某作坊完成的。笔者所及各种资料中并未找到与此风格、水平相当的作品,其独特的气质值得我们长期关注,期待未来能找到更多的可以比较的资料,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①王世襄著:《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页76-77。

②林业勤等编写:《中国古代传统铸造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页246-247。


以坐几锦垫为佛座,藏传铜像不为罕见。惟覆几羊皮,角棱旋卷,两眼干枯,鼻陷吻裂,蹄脚下垂,均经精心刻划。锦垫重叠,同施六出图案,而纹理一阴一阳,有疏有密。如此佛座,自觉不凡。


身躯欹侧,重心在左股及按几左手。右股拳屈,膝承臂肘。头微倾,右手掩耳及鬓角。发分五绺,搭肩背上。唇薄、鼻高、目朗、眉清。内心纯洁、智慧圆通者,理应有此庄秀仪容,恬静气度。


单衣外露右臂前胸。下襟贴身,感觉到织物细薄柔软,肌体有弹性。左足脚心朝上,指分如掌,而拇指微拗,并非静止。右足拇指上翘,似拨动有声。两手圆婉自如,姿态优美。可见所有细部,均经刻意塑造。


言其整体,身材如此匀称合度,形态如此生动逼真,情致如此安适祥和,实已具有生人性灵。不禁起感谢之情,造像者将生命注入冰冷的顽铜。


据一手掩耳仪轨,知为米拉日巴尊者像。尊者乃西藏著名圣哲,生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其传记为藏族文学家乳毕坚金所著,是一部名著。有汉文(《西藏圣者米拉日巴的一生》,王沂暖译,1942年12月商务印书馆)、英文(Tibet’s Great Yogi Milarepa, Edited by W. Y. Erenswentz,1928, OxfordUniversity Press)等不同文字译本。相传米拉日巴善歌唱,一手掩耳正在曼声长歌。千百年来尊者受西藏人民崇仰。此像对内心、仪容之完美塑造,反映着人们对尊者之爱戴。


1950年12月17日于地安门大街宝聚斋见此像,曾以为乃女性。佛脏已被掏空,得以微值得之。归示荃猷,争相把观,为之欢喜累日。一年后始知为米拉日巴像。


——王世襄《自珍集》


▲ 《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P76-77





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预 展 


5月30日—6月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嘉德艺术中心

 拍 卖 


6月2日—6月6日

嘉德艺术中心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