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在中国的演出,《龙的忧伤》(《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被译为《奇幻乐园》。对主创团队而言,这部剧,既不忧伤,也绝非欢娱的闹剧。他们认为,孩子更能看懂这个“游戏”,更能欣赏到其中的奥妙:想到什么就去做。当然,有童心的成年人也能找到久违的感动。
剧目宣传这样介绍:一趟幽默荒谬的奇幻之旅!雪地上,有拖车打造成的图书馆、用汽车与塑料布组合而成的山丘、水盆与电动马达制造出来的喷泉、电风扇吹起一颗颗三米高的巨型气球……这就是法国舞台剧《奇幻乐园》的现场。
▲5月11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10位幸运观众参与了后台探班活动,法方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导赏并介绍剧中装置。
5月11日下午,10位观众受邀走上《奇幻乐园》的舞台,踏着纤维棉垫的“雪地”,聊音乐聊表演。剧中,角色的名字就是演员的本名,严格说,他们并非都是演员出身,比如伊莎贝拉之前从来没演过戏,这位女士看上去不苟言笑,但只要说上几句话,就能感受到她严肃外表下的热情。伊莎贝拉和七个摇滚老炮,在《奇幻乐园》里已共度十载,生活中彼此聊天,也经常仿若在舞台。《奇幻乐园》从2008年在阿维尼翁首演开始,迄今已去过将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国,这堪称“长寿剧”,演员们也和戏一起“变老”。
2003年创办的“生态动物园工作室”(Vivarium Studio)聚集了一批演员、舞者、造型艺术家、音乐家等不同领域的艺术人才。他们采取“舞台书写”(écriture scénique)即舞台即兴创作的方式,集思广益。掌门人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称:“我希望自己的剧场作品能够突显身体、空间和材质的关联,让舞台变成一种动态的图画;随着排练,演出才一步步成形。一切都像一种共同研究的过程:我与表演者一起展开各种关于空间、灯光、声音的实验。”
与其说是导演,菲利浦·肯恩不如说是视觉艺术家。他的作品一般对白不多,视觉画面叙事是主打。近年来的作品有些就没有台词,比如2016年的《鼹鼠之夜》(《La Nuit des taupes》),七位演员扮演七只鼹鼠,全程不露脸,除了音乐就是演员模仿鼹鼠的叫声。
一位剧团成员不无担心地问:北京观众是否知道剧中的音乐。一个女孩马上说:黑金属音乐呵。另外一个观众补充,已经有人把《奇幻乐园》的歌单全部整理出来了。因事未到北京的菲利浦·肯恩肯定很欣慰。《奇幻乐园》融合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上个世纪80年代的摇滚、《布兰诗歌》、简单的吉他与直笛伴奏等。菲利浦·肯恩相信声音的使用可以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对我而言,这些具有重金属摇滚风格的艺术家如同现代版的骑士。音乐的使用正提供了如此的想像。”
作为曾荣获2010年法国莫里哀戏剧奖最佳舞台设计提名的作品,菲利浦·肯恩用简单的材料“拼装”了一个奇幻的剧场空间——遍布白雪的森林。“森林”有时会作地域性的调整,比如在挪威,使用了50棵一模一样的杉树,在法属留尼汪岛则使用了香蕉树。代表“龙”的意象,给观众带来巨大冲击感的是充气的黑色塑料布。据称,该剧舞台制作成本3万欧元。
作家、戏剧人罗伯茨(Alexander Graham Roberts)曾评价道:“我不确定今天是否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与菲利浦·肯恩的美学相呼应。他的实践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哲学上。如果你相信魔法,那么我们可以同意他是一个魔术师。”
如果你愿意感知“荒诞的诗意”(La poésie de l’absurde),习惯和缓甚于紧张,善在平凡中体会神秘,或者,你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宝宝,请到《奇幻乐园》来。前十分钟,一定要坐稳。
【延伸阅读】菲利浦·肯恩的“生态动物园”
肯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视觉艺术家、舞台设计师、戏剧导演,擅长将舞台变成自然环境,他的作品被认为是风景、避难所、游乐园。
▲翅膀的瘙痒 La Démangeaison des ailes(2003)
▲赛尔吉效应 L’Effet de Serge(2007)
▲标本 échantillons(2008)
▲大爆炸 Big Bang (2010)
▲沼泽俱乐部 Swamp Club (2013)
▲鼹鼠之夜 La Nuit des taupes(2016)
▲雾海上的西部牛仔 Caspar Western Friedrich(2016)
▲荒岛上的乌托邦 Crash Park,La vie d'une ?le(2018)
作者:陈梅
责编:维尼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