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关于鲁庵先生捐赠藏品背后的故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编者按:

望云草堂后人、浙江大学教授张永敏先生,于2019年5月15日在杭逝世,享年88岁。张永敏先生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近代收藏大家张鲁庵先生哲嗣,1962年遵鲁庵先生遗愿,将家藏珍稀印谱433部、秦汉玺印及明清名家刻印1500余方悉数捐赠本社。此次捐赠,为本社创立以来所接受的数量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捐赠,奠定了西泠印社文物收藏的重要地位。本社为此特辟“望云草堂”专室珍藏,由张宗祥先生书额并跋,以示永志。 今张永敏先生溘然辞世,本社特刊发《关于鲁庵先生捐赠藏品背后的故事》,以追缅前贤高义,并为纪念。

(此文原系根据张永敏先生口述录音整理成文,刊载于2018年第三期《西泠艺丛》“张鲁庵先生研究”专辑)





张永敏先生


      我父亲在生病以前,就开始谈起捐赠藏品的事。因为他经常受西泠印社的邀请,带着他收藏的珍品到杭州西泠印社参加展览。作为一个老社员,他爱社如家,热爱金石篆刻事业,也非常支持西泠印社开展的活动。他经常来往上海跟杭州之间,把收藏的珍品带到杭州,展览完以后再带回去,因此跟社中一些同志构建了很深的友情。西泠印社的代表曾经问他:“关于这一批珍品,长远来看要如何处置?”他也说得很干脆:“我现在还需要整理、收集,还要研究,还要出版一些印谱;等我身后,我一定会把这一批珍品送给西泠印社,由西泠印社来保存。”因为他知道,他收藏的这些印谱、印章,靠一家、一人的力量是很难长期保存下去的,免不了要分散、流失,特别是流失到国外,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他希望这些珍品能够由西泠印社妥善保管,然后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有所应用与启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病重住进医院以后,写了遗嘱。在他故后,母亲才把这份遗嘱给我看。我们家属就按照他的遗嘱来处理这件事。


1962年,张永敏与母亲、儿子来杭捐献后,摄于杭州饭店


      西泠印社对父亲也非常重视。在他去世后第二天,西泠印社派代表来参加吊唁,我们也就谈到了捐赠藏品的事。很快,在杭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的支持下,这个事情就完成了。大概在1962年秋天,西泠印社派了一些工作人员来,上海方面有西泠印社的老社员高式熊先生、秦康祥先生,杭州方面有老社员韩登安先生,还有西泠印社的朱德班同志,以及有关人员一起来清点。我也参加编造清册、清点文物。清点结束后,就把它们包装好,送到了杭州。到了12月15号,我与母亲作为捐献人,受邀到杭州来参加捐献仪式。对于这个仪式,我还有些记忆。当时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先生坐在会议室的一张沙发上,我带着孩子和我母亲,进入会议室的时候,大部分来宾已经就座,有三十来个人。张宗祥先生一看到我五岁的儿子,就打了一个招呼,说“小朋友”。当时陈毅市长的老战友曹漫之同志也在,我跟他在上海认识。当时在座的有潘天寿先生、沙孟海先生,还有上海画院的叶露渊老先生和从温州来的方介堪先生,他们都是老社员,又是有名的金石篆刻家。还有韩登安先生和西泠印社的工作人员。




      首先是由杭州市文化局的孙晓泉局长主持会议,会议开始以后,由我母亲叶宝琴奉上捐献书,交给当时杭州市的副市长陈礼节,陈礼节副市长向我母亲颁发了奖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潘天寿老先生的讲话,他先对捐赠之事的完成表示祝贺,随后讲到他自己学画、学篆刻的艰苦历程,我们在场的人也非常感动。叶露渊先生也在会上发言,他除了表示祝贺外,还讲到张鲁庵所收藏的印谱是全国第一,作为父亲的老朋友,他有幸经常到我们家里来看这些印谱,还跟我父亲一起编过几部印谱。他说张鲁庵先生有“三绝”,除了收藏印谱、印章,还有鲁庵印泥与刻刀。鲁庵印泥是父亲仿造福建漳州丽华斋的“八宝印泥”制作的。“八宝印泥”虽然是全国第一,但已经失传了。父亲对这个印泥很感兴趣,所以就专门去买了些,请了复旦大学的教授来分析印泥的成分。分析结果出来后,他就开始研究印泥的配方,费尽周章后终于把印泥研制成功。许多书画家都喜欢用鲁庵印泥。比如著名画家张大千,后来张大千到了台湾,印泥用完了,还写信回来一定要鲁庵印泥。另外,故宫博物院用的印泥,都是我父亲制造的。鲁庵印泥当时是非卖品,父亲一个人做印泥,量不多,谁喜欢、谁问他要,他就送给这些书画家。所以他制作的印泥可以说是全国有名。还有一绝就是刻图章的刀。一般的刻字刀是很粗一根钢条、铁条,而父亲专门从德国买了科洛公司的刀片,用英国出品的磨刀石来磨,外面绕一层丝线,丝线外面再涂上清漆,又美观又轻巧,所以许多篆刻家都喜欢用他的刻刀。这个就是他的“三绝”。叶露渊先生当时问到,现在印谱跟印章是归了西泠印社,那么还有两绝——鲁庵印泥跟刻刀,将来怎么样呢?当时我们也没办法回答,因为我们不会做。现在我可以回答他了,因为去年,我作为张鲁庵的后人,在上海市文化局静安区文史馆举行了捐献他的鲁庵印泥秘方的仪式。高式熊先生是帮我父亲做鲁庵印泥的,我们那时还很小,所以也帮着一起做。高式熊先生是第一个继承了鲁庵印泥制法的人,当时他已经能单独做出鲁庵印泥。在张鲁庵逝世50年以后,鲁庵印泥也得到归宿,它的秘方已经捐献给政府。




      最后是家属代表讲话,我代表母亲简单讲了一下父亲的生平以及他的愿望。父亲非常热爱金石篆刻事业,可以说是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他不惜工本、不惜重金,把能够收藏到的印谱、印章都收集来了,所以他收藏的印谱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可以说当时是全国第一。而且他也实现了他的诺言,把收藏全部捐献给西泠印社。当时方介堪先生在会后激动地冲上来跟我握手,他说,这个捐献是金石篆刻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大好事。我就跟他说,假如我父亲九泉有知,他在地下也会笑起来了。因为他的遗愿已经实现了。

      我归纳下来,父亲首先是热爱金石篆刻,他可以不惜重金地收集国内珍贵的善本孤本印谱跟秦汉铜印以及其他明清名人的印章,并进行整理,而且进行学术研究,自己也主编了12部印谱。甚至在家里经济困难的时候,母亲的首饰可以卖出去贴补家用,但他的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第二,他爱社如家,跟西泠印社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他指定我们子女不得继承他的遗产,这批印谱、印章应该归西泠印社所有。现在,距捐献的事已经过去51年了,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非常感谢西泠印社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面妥善保管这些文物,这确实是不容易的。最后我希望金石篆刻艺术在将来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西泠印社社委会信息处/供稿

责任编辑/王海杰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