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展在清华艺博开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19年5月20日下午,展览“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支架/表面艺术运动”15位代表艺术家的76件作品。展览通过“无笔作画”、“无框画布”、“烧灼、烙印”、“绳结、网、梯子和绳子”、“色彩优先”、“时间、阳光、泥土和雨水的贡献”等几个板块提炼呈现艺术家当时的工作方式。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8月20日。


开幕式现场


法国文化部主管多米尼克?阿里斯(Domomique Aris),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展览总策划之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白莫迪(Mehdi Brit),法国南希美术馆馆长克莱尔?思图丽(Claire Stoullig),策展人卡罗琳?比西埃(Caroline Bissiere)、让?保罗?布朗谢(Jean-Paul Blanchet),法国新阿基坦大区理事弗朗索瓦?贝齐亚(Francoise Beziat),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华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贾铁英,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于会见,著名艺术策展人、艺术经纪人程昕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高级会员及志愿者等1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致辞


“艺术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冷静的、让人怀旧的地方。在这里,历史的样片被浸泡在一种刻薄的、挑剔的目光中和犀利的语言之中。所以每一次涉及到艺术史的展览,不仅仅是在场的作品,包括这些组织者同样是诚惶诚恐的,因为我们都要接受这种批判和挑战。支架/表面艺术运动这个展览尤其是这样,因为这个展览对于中国的艺术界来讲,它是比较陌生的。这种陌生我认为有很多原因,但好在这次展览的全面性展开,让我们看到了这段不应该被忽视的历史,也看到了支撑整个运动表象背后的思想和文化语境。我们要加深对艺术本体发展规律的认识,并通过这个运动看到法国60年代和70年代曲折发展的过程。”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白莫迪(Mehdi Brit)致辞


“非常开心我们能够相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庆祝此次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展览的开幕式。此次我们相聚在这里,就表明了中方和法方推动自由创造共同意愿。在1960年之前的几个世纪,人们在绘画当中一直使用非常严肃、非常认真、非常有准则的一些线条。到了1960年代,艺术创作开始进入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时人们开始了一些艺术实验、一些新的艺术活动以及一些团体之间的抗议运动、反叛运动。支架/表面的艺术家,他们是艺术的探索者,他们在不断操纵物品,他们解构崭新的空间,他们在探索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同样是一个先锋运动的推动者,先锋运动在以后几十年以及艺术史中都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新的活力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源自一种继续自由创作的集体意志。”


策展人卡罗琳?比西埃(Caroline Bissiere)致辞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虽然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运动,它的持续时间不超过十几年,但它却在一些艺术实践中带来非常深的与过去的决裂,因为它的理念是非常新颖也是非常极端的,尤其是它对艺术家的地位以及作品地位的一些概念、一些构思的影响。这些艺术家在寻找一种新的活力、一种新的表现空间、一些新的灵感,他们就想对他们的艺术实践作出创新,同时想让他们的艺术品观点更加明确。对支架/表面的艺术家来说,他们的一个灵感来源就是中国思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在中国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这个展览的原因之一。此次展览的题目是‘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这些字已经能够展现这些艺术家的首要目的,我也希望大家在之后参观展览中能够发现他们的这种精神。”


法国新阿基坦大区理事弗朗索瓦?贝齐亚(Francoise Beziat)致辞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新阿基坦大区在此致辞。这个大区对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这两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关注。我们大区有一个宗旨,就是要推广视觉艺术以及造型艺术。于是,在整个大区的不同地方,我们有非常多的艺术中心,尤其是梅马克当代艺术中心,这个中心在推动视觉艺术以及造型艺术方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向年轻人,尤其是中学生、大学生推广艺术。此次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合作,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相信此次展览的举办能够给我们未来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学者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致辞


“众所周知,美术源于法国。继意大利之后,法国的美术学院对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中国产生了持续至今的深刻影响。而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作为一种美术或者作为一个学院派创作的绘画,却被激进的解构了。从表面上看,此次展览作品的形式性和抽象性,有些类似于20世纪发生在法国的国际现代设计主义运动。但是在我看来,它更多的是和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当代艺术思潮相关联。抽象绘画比较关注绘画的表面,而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却关注绘画的周边,比如画框和画布。对绘画背后无形的属性揭示,正是当代艺术非物质化、观念化思潮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 今天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看到,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和四层展厅正在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展。而在三层展厅,此时此刻正在展出‘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无论是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还是半个世纪之前的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以至于当下青年学生的创作,跨越地域的文明与文明、个人与个人、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从未间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有幸在同一空间展现来自三个不同空间、时段的文化交流艺术创作,也是值得纪念的盛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邹欣主持开幕仪式


开幕式嘉宾合影


嘉宾及观众参观展厅







开幕式当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还举行了“艺术与哲学”学术研讨会,14位来自法国和中国的艺术史家、哲学家、批评家和策展人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对“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和此次展览进行深度剖析。



“艺术与哲学”学术研讨会嘉宾发言


“艺术与哲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被称为法国20世纪最后一次前卫艺术运动,上接毕加索和杜尚开启的现代主义、前卫艺术传统,直面彼时全球艺术运动中心转移至美国后法国艺术界面临的思想和身份危机。







在那个艺术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支架/表面艺术运动”的年轻艺术家们开始对艺术的未来,特别是绘画和雕塑的未来提出疑问。他们抱着寻找艺术根基的愿望,试图将绘画和雕塑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实践条件昭示于天下。图像空间和雕塑形式在他们手中付之一炬,绘画被肢解,画布与画框分离;雕塑被打碎,跌落底座。这些转变超越了严格意义上的艺术领域,可以将之总结为:改变观点,改变人类。






与当时世界范围内同时进行的抽象表现艺术、贫穷艺术、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等艺术运动相比,“支架/表面艺术运动”的参与者既是艺术家,也是理论的提出者,艺术家的思考不仅限于视觉创作,也介入哲学和语言学的领域。通过《绘画-理论手册》等媒体和出版物,这场艺术运动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远超出作品本身。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是一次短暂的团体行动,但团体之间既无成员一致认同的纲领,又无公认的创始者和领袖人物,团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维系以艺术实践和展览为基础,以短暂的协调为形态。年轻的艺术家们以激烈的书写、讨论和行动叩问艺术的未来,特别是绘画和雕塑的未来,提出让艺术和艺术家重返社会,纳入社会的整体运动,以此让精英化的艺术活动重返劳动的行列之中的解决方向。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法国驻华大使馆、梅马克当代艺术中心主办,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罗文哲(Robert Lacombe)和文化官员白莫迪(Mehdi Brit)担任总策划,由亲历“支架/表面艺术运动”的法国资深策展人、艺术史家卡罗琳?比西埃(Caroline Bissière)和让-保罗?布朗谢(Jean-Paul Blanchet)共同策展,参展艺术家15位,包括安德烈-皮埃尔?阿纳尔(André-Pierre Arnall)、樊尚?比乌莱斯(Vincent Bioulès)、皮埃尔?布拉利奥(Pierre Buraglio)、路易?卡内(Louis Cane)、马克?德瓦德(Marc  Devade)、达尼埃尔?德泽兹(Daniel Dezeuze)、诺埃尔?多拉(No?l Dolla)、托尼?格朗(Toni Grand)、克里斯蒂安?亚加尔(Christian Jaccard)、让-米歇尔?莫里斯(Jean-Michel Meurice)、贝尔纳?帕杰斯(Bernard Pagès)、让-皮埃尔?本斯曼(Jean-Pierre Pincemin)、帕特里克?塞图尔(Patrick Saytour)、安德烈?瓦朗西(André Valensi)、和克劳德?维亚拉(Claude Viallat),展出作品76件。展览自2019年5月21日至8月20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展出,欢迎各界朋友参观欣赏。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

一次解构绘画的激越实验(1967-1974)


展览时间

2019年5月21日 – 2019年8月20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总策划

苏 丹 罗文哲 白莫迪

策展人

卡罗琳·比西埃 让-保罗·布朗谢

参展艺术家

安德烈-皮埃尔·阿纳尔 樊尚·比乌莱斯皮埃尔·布拉利奥 路易·卡内 马克·德瓦德达尼埃尔·德泽兹 诺埃尔·多拉 托尼·格朗克里斯蒂安·亚加尔 让-米歇尔·莫里斯贝尔纳·帕杰斯 让-皮埃尔·本斯曼帕特里克·塞图尔 安德烈·瓦朗西 克劳德·维亚拉

项目统筹

王晨雅 王 兆 红 莺 金晓飞 李韦阳

策展助理

李韦阳 王熠婷 王 瑛 莱亚·朱拉多

视觉统筹

王 鹏

视觉设计

王 宁

展览设计

王 宁

展览执行

王晨雅 王 兆 王 宁 兰 钰

孙艺玮让-菲利普·里斯帕尔

翻译顾问

刘 平 章 锐

文本翻译

米里亚姆·罗斯(法-英) 李华(法-中)

行政事务

马艳艳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法国驻华大使馆

梅马克当代艺术中心

作品提供

参展艺术家

勃艮地大区当代艺术收藏,法国第戎

布列塔尼大区当代艺术收藏,法国雷恩

诺曼底大区当代艺术收藏,法国卡昂

利穆赞大区当代艺术收藏,法国利摩日

洛林大区当代艺术收藏,法国梅茨

圣埃蒂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圣埃蒂安

格勒诺布尔博物馆,法国格勒诺布尔

塞松&贝内提耶画廊,法国巴黎

让·福尼耶画廊,法国巴黎

弗朗索瓦兹·本斯曼,法国迪克斯蒙

伊莎贝尔·本斯曼,法国迪克斯蒙

阿加特·比乌莱斯,法国巴黎

克劳德·佩肖内-布拉利奥和马克·佩肖内-布拉利奥,法国托南塞

其它私人收藏,法国巴黎

文献提供

雷切尔·斯特拉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近邻东南校门。

校外游客参观请走清华大学东三门。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913、 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艺博官网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内容统筹/王熠婷

图文编辑/垚梦

图片摄影/肖非

视觉统筹/王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艺博微信二维码


艺博微博二维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