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嘉德春拍】尺牍轩集藏近代教育学人手泽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文/姜楠


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

6月3日(星期一) 上午9:30

嘉德艺术中心拍卖厅 C厅





2019嘉德古籍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尺牍轩集藏”专题聚近现代教育先驱和学者于一堂,时间跨越戊戌新政、五四运动,直至新中国成立,讲述了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教育先驱们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思想启蒙。在中西文化激荡、古今时代骤变之际,他们的书写与躬行、言辞与志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让我们对近代教育史,学术思想史多了一种新的领悟。嘉德古籍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始终致力于用笔墨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原本的样子和崭新的样子。



121年前戊戌政变以失败告终,京师大学堂成为新政唯一的幸存者。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因此,大学堂的历任管学大臣与总监督,他们的身份也就不止于“大学校长”一职,而是兼有现代大学教育的最早设计师、探索者和实践家等多重角色。


京师大学堂校长府邸,原北京和嘉公主府。


近代第一个倡议建立京师大学堂者为李端棻,他官居一品,不仅是光绪皇帝的得力干将,也是大力倡导全国广办学校、推广现代教育的先行者。时任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还支持变法,把堂妹李惠仙嫁给梁启超为妻。此件李端棻致陈夔龙的长信写于他去世当年,信中婉拒了陈夔龙提出的为官之请,表明“自壬寅旋里,官场不敢造次”,垂暮之年只愿读经耕作,膝下弄孙——而“壬寅”正是190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招生之时。


Lot 2148

李端棻致陈夔龙信札

1907年写本

1通5页 纸本

24.8×15 cm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推行变法,废科举,兴学堂,办报编书,命孙家鼐主办京师大学堂,并出任首任管学大臣。孙家鼐提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计划设置10 门主科、10 门附科,并要求“总古今,包中外,该体用,贯精粗”,初步奠定了京师大学堂的发展轨迹。戊戌变法的硕果仅存京师大学堂,这其中孙家鼐亦功不可没。


Lot 2149

孙家鼐

仿东坡小楷临唐宫词

清写本

1页附框 纸本

26×16.5 cm


继第二任管学大臣许景澄、第三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之后,总监督成为京师大学堂的最高领导者,在总理学务大臣的领导下总管全堂各分科大学事务,统率全学人员。自光绪三十年(1904)始,张亨嘉、李家驹、朱益藩、刘廷琛、柯劭忞先后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一职。在历任管学大臣、总监督的努力下,京师大学堂开设新学科新课程,大量翻译和编写新教科书,开旧中国高等教育风气之先,成为全国高等学堂的表率。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以“国立”。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5月4日原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正式就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任命书上由大总统袁世凯盖印,内阁总理唐绍仪和教育总长蔡元培署名。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也是北京大学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人。他对北京大学的有深远影响有三处:一是主持了北大改革,归并了科目;规定在校教员须专职教学,不得在政府内兼职;开设外语和西学课程。二是在办学方针上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开启蔡元培办学思想之先河。三是顶住了教育部停办北大的压力,使这一学府得以延续。

 

Lot 2157

严复致张元济信札

1919年写本

1通3页附1页 纸本

23×13 cm

 

1916年9月,袁世凯因尿毒症暴毙三个月后,身在法国巴黎的蔡元培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时任教育部长范源濂以“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恳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希望这位教育改革先驱“早日归国,以慰瞻望”。对于蔡元培来说,这封电报并非他与北大结缘的开端。早在京师大学堂时代,他就曾在学堂下设的译文馆任教。1912年出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之后,他曾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废去忠君、尊孔等信条。1916年12月至1927年7月,蔡元培担任校长的这十年被誉为北大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同时以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为标志,新文化运动真正有了实在的阵地,新旧两个阵营最活跃的思想者们由他而汇集在了同一场域。对于北京大学和蔡元培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


1903年袁世凯(前排正中)视察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与管学大臣张百熙(前排左四)等管理人员、中外教师合影。二排右三为蔡元培,时为译学馆教师。


Lot 2158

蔡元培致李孤帆信札

近代写本

1通1页附框 纸本

25.5×17 cm


1917年7月不满26岁的胡适回国执教北京大学,后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46年又接任蒋梦麟成为北大校长。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继承和发扬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并雄心勃勃,致力于北大全面复兴。

 

Lot 2163

胡适致单不庵信札

1928年写本

1通3页附框 纸本

28×18.2 cm.

著录:

1、《风云际会—五四历史文化名人掠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P112;

2、《最新发现的胡适致单丕佚札释读》,刊于《中华文化》2007年07期,P6-10。


Lot 2161

蒋梦麟 

行书 陆游诗四首 

近现代写本 

1轴 纸本 

87.5×25.8 cm


与“校长手泽”相辉映是“学人墨迹”:康有为、罗振玉、章士钊、钱玄同、钱穆、熊十力、郭沫若、柳亚子等人书法与信函,言辞中透露了从晚清到民国以至近现代精英阶层的知识体系与审美趣味。


Lot 2168

康有为

行书 五言联

近代写本

2轴 纸本

174.5×44.7 cm


Lot 2173

钱玄同致张少元信札

1929年写本

1通3页附框 纸本

25×17 cm

 

Lot 2172

熊十力致郭沫若信札

1957年写本

1通1页附框 纸本

26×37.5 cm

 

Lot 2174

钱穆致汤定宇信札

20世纪四十年代写本

1通2页1封附框  纸本

28×19.5cm

Lot 2175

郭沫若致韩劲风信札

1958年写本

1通1页附框 纸本

25.5×19.5 cm

 

回望百年——

1898年,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宣布设立京师大学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恢复,开始招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

1917年,《新青年》迁入北京大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019,嘉德春拍,“笔墨文章”专场,用笔墨的形式呈现历史原本的样子和崭新的样子。

 





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预 展 


5月30日—6月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嘉德艺术中心

 拍 卖 


6月2日—6月6日

嘉德艺术中心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