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保利春拍】佛教美术综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POLY AUCTION




5588

清康熙 铜鎏金无量寿佛 

「九十」编号款

 

A VERY RARE GILT-BRO NZE FIGURE OF AMITAYUS

Kangxi Period, Qing Dynasty

"Jiu Shi" Mark

H42cm


RMB: 6,000,000 - 8,000,000


备注

香港苏富比,2006春,Lot1804



清代康熙时期宫廷对藏传佛教支持有加,使得宫廷佛教造像达到兴盛。康熙造像铜质厚重,铸工精良,深得后人赞誉珍赏,素为藏家所重。无量寿佛是藏传佛教信仰中极为重要的神明,因祂能满足现世人间众生对于福寿绵长的追求,亦能引接众生在死后超脱轮回之苦,前往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故此时期造像内容多以无量寿佛为主,功能有二,一为皇家寺庙供奉之用。康熙帝之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笃信佛教,皇帝御令铸製佛像,或为敬奉祖母,以诚其心,置于宫中寺庙供奉。同时,寺庙法事活动的核心是为皇帝祈寿,这一点至康熙晚年尤为重要,因为康熙帝晚年疾病缠身,身心憔悴,在喇嘛哲布尊丹巴的指导下,传授长寿秘法及长寿佛之灌顶,促使皇帝本人诚心转向佛教信仰。其二为赏赐蒙古王公,因为康熙时期,清朝与准噶尔部蒙古接连发生衝突,战事仍频,康熙帝率军亲徵,需要随带佛像作为赐物,故清宫便生产一批体型较小的无量寿佛以便携带。康熙三十六年,清内务府下设立中正殿念经处,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如办造佛像等,此后宫中佛事活动开始走上正轨。

 


本尊无量寿佛面庞青春俊秀,面相慈和,带著童稚般纯真的微笑。头戴枝叶繁密的宝冠,五片冠叶均以缕空作饰,青金石、绿松石交错镶嵌,色彩各异,极显华贵。髮髻上方作顶严,耳垂圆璫,缯带于耳后向外扬起,这部分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玄烨为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造四臂观音像的做法完全一致。胸前饰三重项鍊,珠粒圆润匀称,手镯、臂钏、脚镯都是精工细作,所镶嵌的各色珠石鲜艳夺目,身上的装饰满带宫廷的华丽气息,堪称完美。

 

左:清康熙 铜镀金四臂观音像 (康熙帝为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特选的珍贵铜像)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右:清康熙 无量寿佛 H 4 1 . 9 c m 纽约佳士得2018年5月10日

「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珍藏」拍卖

Lot 982 成交价:USD 2,532,500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量寿佛的脸部、身上、手足部分有暗红色的痕迹。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一尊造像上,很多康熙时期同类造像上均可发现。这是与其它时期不同的一种装饰形式,即铜像罩漆,这种装饰与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提到的铜造像「见肉泥金」的目的是一样的。按照佛教经典的规定,无量寿佛为红色身,所以工匠在此像「见肉」部分涂红漆以符合仪轨。此外,本拍品底座边沿能清晰刻印「九十」铭款,能为后人追溯造像源起,以供研究。同样带有数字款的造像曾经出现于2013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编号6119的铜鎏金嵌宝石无量寿佛,铭款为「七十三」;2015年保利厦门春季拍卖编号991的铜鎏金嵌宝石无量寿佛坐像,铭款为「六十六」,最终以1069.5万人民币成交;亦可见伦敦苏富比2014年11月5日编号18之御製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底施「七十四」款;伦敦苏富比2012年5月16日编号218之御製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底施「八十七」款,以上数件尺寸及装饰手法都十分相近,故可推断本拍品来自成组造像。另见Ulrich von Schroeder,《Indo-Tibetan Bronzes》,香港,1981年,页152,图版152A及152B,亦同为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据作者引述整组造像或有108尊之多,是由宫廷御作坊奉康熙皇帝钦命铸作,故本拍品之数字款当为又一佳例。




5587

清乾隆 黑地描金「吉祥天母」唐卡

「乾隆丁酉钦定」款

 

A BLACK-GRO UND AND FINELY GILT-PAINTED 'SRIDEVI' TANGKA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Qianlong Six-Character Mark

L121×70cm


RMB: 1,100,000 - 1,500,000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民国赠品画盒



吉祥天母是藏传佛教最为流行,也最为重要的护法神之一。清宫中很早就开始绘画或铸造吉祥天母像。


这幅唐卡是乾隆帝最喜爱的唐卡题材之一,以此为模式唐卡保存数量不少,但多存于故宫博物院,私人收藏的数量比较有限。唐卡的四角分别用满蒙汉藏四体文字书写“乾隆丁酉钦定”字样,表明这幅唐卡定稿是在乾隆四十二年(即西元1777年)定稿的。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幅彩绘唐卡背后所缝白绫签可知,第一幅以这一模式绘製的吉祥天母完成的时间是次年,即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初一日。 紧随其后,此为底本,清宫造办处陆续做出墨刻填金和墨刻填朱两种形式的唐卡各十幅,装裱完成以后,分别供奉在紫禁城内的吉云楼、佛日楼、蕴真斋、颐和轩佛箱内。而根据这幅唐卡后白绫签的记载,它应当也是出自这些佛堂中的一幅。

——故宫博物院 研究员 罗文华





5591

明永乐 铜鎏金绿度母坐像

「大明永乐年施」款

 

AN IMPERIAL AND VERY RARE GILT-BRO NZE FIGURE OF SYAMA-TARA

Yongle Period, Qing Dynasty

Yongle Six-Character Mark

H19cm


RMB: 5,000,000 - 8,000,000


备注

欧洲藏家旧藏





度母,梵名为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之为「多罗菩萨」。度母实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有二十一种化现,而绿度母则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馀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能救八种苦难,故又称为「救八难度母」。此尊就展现了绿度母慈悲护持,济世度人的庄严妙相。此像髮髻高盘,髮丝清晰可见,头戴五叶花冠,花冠下馀额际还装饰有华美的璎珞,于永乐造像中较为少见,当是受到西藏造像的影响。耳边缯带向上翻转,双耳垂肩,饰大耳璫。面相方正,眉间饰白毫,双目低垂,嘴角略向上翘,透露出菩萨悲天悯人之义。上身袒露,腰部微扭,重心倾向一侧,双乳微微隆起,腰腹细软,呈现女性柔美婀娜之姿。上身所著帔帛从双肩绕两臂内侧自然垂下,胸前饰多组珠串式璎珞,装饰繁缛精美。下身著长裙,腰间束带,其左右亦有珠串式璎珞装饰,手腕、臂及足部均佩钏镯。度母坐在双层束腰型莲花座上,左腿横盘,右腿前伸,右足踏于莲座伸出的莲花之上。左手当胸捻盛开莲花之茎,右手结与愿印,手足的关节、肌肉感刻画写实而柔软。台座为双层束腰仰覆莲形式,上下边缘饰联珠纹,莲瓣满饰台座一周,造型挺立,对列工整,瓣头部略向上翘,饰卷草纹,具有永乐前期的典型特点。莲台上阴刻楷书「大明永乐年施」,其从左至右书写的顺序,与藏文书写习惯一致。底下八个剁口分佈均匀,封底上阴刻十字金刚杵纹。整躯造像黄铜铸造,胎体厚重,鎏金亮丽,身材比例匀称,体态曼妙,衣纹流畅自然,质感极强,体现了汉藏风格的特色,为明代宫廷造像的典范之作。



明代宫廷造像的顶峰是永乐和宣德两朝的藏式佛像,其风格形成源起于元朝。永乐宫廷「御用监佛作」作为最高权力的佛像製作机构,彙集了中原、藏地和尼泊尔的造像高手。他们继承了元代宫廷造像「西天梵相」风格,在力求符合佛法原旨和仪轨的同时,以别出心裁的构思,变革铸成独特的北京宫廷风格,使得造型更加完美成熟,提高冶炼和铸造技术,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见证了明代汉藏民族之间的融洽关係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是明朝宫廷艺术的极大成就。




6460

清乾隆?铜鎏金宗喀巴像


A GILT-BRONZE TSONGKHA-PA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H 46 cm.


RMB: 2,580,000 - 3,080,000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金洋漆宗喀巴坐像 清乾隆 H 135cm

供奉于北京故宫梵华楼明间


此件清代乾隆时期宗喀巴造像为藏传佛教祖师像中难得一见的大体量精品,尤其在艺术品市场上出现过的宗喀巴造像中亦属极为精彩之作,参考故宫梵华楼明间所陈设之金洋漆宗喀巴坐像,及供奉于雍和宫的清乾隆铜鎏金宗喀巴像,三者在样式上均属以宗喀巴本尊形象为蓝本,以乾隆皇帝个人审美进行优化的祖师像,是清代盛世宗教雕塑与造像工艺的杰出代表。体量硕大,面部容貌刻画清晰写实,宗喀巴本尊的宽鼻翼、阔嘴型、带法令纹、双曲线置中对称额际发线等特征均表现的极为生动,尤其作为西藏东北部安多地区最杰出的圣人,宗喀巴一直被亲切的称呼为‘安多大鼻子’,即是以其容貌为特征,在历代众多的宗喀巴造像中,难有如此件之准确者;其手印在传统手印的基础之上稍加分离,相隔约略一掌幅宽的适当之距,跳脱刻板形式的一成不变,却又于如法合理的宗教法缘要求下呈现了人物真实生活中将说法手印“点到为止”的自然呈现,构思巧妙;其身着比丘三衣相,如同佛陀、诸阿罗汉等大比丘相,穿着上下法衣。下身围着称作五衣僧裙;上身主要披着称作七条布交串缝制之袈裟,刻画细腻写实。宗喀巴形象塑造和谐而松弛,衣缘纹饰刻画精湛,躯体结构上收下放,细部线条一张一弛,为清代宫廷祖师像中极为稀少的祖师像精品。


左:金宗喀巴像 清乾隆四十六年造 1782年 H 55.2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右:铜鎏金宗喀巴 清乾隆 H 120cm 供奉于北京雍和宫




6461

清乾隆?御制东方不动佛唐卡

“东方不动佛”、“不动佛”黄签条


A ACALA BUDDHA THANG-GA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85×56.5 cm.


RMB: 1,200,000 - 1,600,000


养心殿 仙楼佛堂室内陈设


这幅唐卡画心纵85厘米,横56.5厘米,表现的主题是佛装像的五方佛之一,不动佛,也称“阿閦佛”。不动佛,身色为蓝色,着袒右肩式袈裟,右肩头有衣角包裹。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坐于仰覆莲台上。莲台下绘有海水,海水下有带支脚的台座,设计十分精巧。


“从绘画的艺术风格来看,这无疑是一幅出自清宫中正殿画佛处的唐卡作品。佛的身色、五彩祥云、青绿山水、莲瓣台座以及天空的晕染,用色纯正,层次分明,既有宫廷特色,又有西藏新曼唐画派的特征;另外,地面上的青草、山丘、溪流虽学自汉画,但是已经体现出明显的西藏唐卡的形式化特征,是画佛喇嘛的传统表现手法。在山野中出现鹤、鹿、牡丹花、嶙峋怪石山岩、佛前供桌上精致的供具和宝物,均含吉祥之义,具有宫廷的富贵之气,更接近皇家的风气。佛座结构精巧,在莲瓣下表现海水,虽然出自藏传佛教传统题材,但是下承木质感的瓣形台座则是清宫独创的巧思,表现出艺术家博采众家的视野。


从山水背景以及怪石、山岩、牡丹花的表现特点看与故宫梵华楼下唐卡的特点极为相近,由此判断此唐卡绘制的年代当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毫无疑问是从某皇家苑囿的佛堂中所流出。”

—— 故宫博物院 研究员 罗文华




5589

清康熙 铜鎏金无量寿佛


A RARE GILT-BRO NZE FIGURE OF AMITAYUS

Kangxi Period, Qing Dynasty

H32cm


RMB: 600,000 - 700,000


备注

日本关西重要藏家旧藏



此尊无量寿佛著菩萨装,头顶高髮髻,髮髻前饰有镂空的花冠,下装饰有华美的璎珞,馀发束髮辫,于双耳后侧垂下,于肩头打结。双手于脐前施禅定印,全跏趺坐于莲台上。面庞青春俊秀面含童稚般纯真的微笑,象徵佛陀内在宁静纯洁的精神世界。耳垂圆璫,胸前饰双重项鍊,珠粒圆润匀称,手镯、臂钏、脚镯皆为精工细作,原应镶嵌各色宝石鲜豔夺目,满带宫廷的华丽气息。身披丝巾,从左肩至右臂下缠绕,将丝织品柔软顺垂的质感表现的十分生动。下身著裙,裙摆下沿在莲座上铺展开来,边沿还錾刻有细密的花纹,十分精美。上身塑造较为纤细,腰肢柔和,这与传统无量寿佛成熟稳重的表现方法明显不同,有明显的蒙古和西藏的影响。胸前垂落的项鍊珠粒精圆,虽是铜铸,却让人感觉到玉石的圆润,可见工艺水准之高,加工之精良。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台,上缘饰连珠纹,连珠大小均匀饱满,莲瓣为双层,下层宽广,上层细瘦劲挺,尖端翘起,力度十足。整体铸造精良,鎏金厚重华美,为康熙宫廷造像的典型之作。




6459

明?铜鎏金药师佛坐像


A GILT-BRONZE BUDDHA OF MEDICINE

Ming Dynasty

H 46.5 cm.


RMB: 500,000 - 800,000


备注:日本藏家旧藏



此尊药师佛通体鎏金,结跏跌坐,左手于脐前施禅定,右手执尊胜诃子。其螺发规整,肉髻高隆,面相方圆丰润,双目慈祥,细目弯眉,双目低垂,俯视着芸芸众生,神态祥和,额间见白毫,双耳垂肩。身着双领式通肩式大衣,腰前系结带。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等,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此尊整体造型端庄优美,头身比例匀称,工艺精湛,保存完整。衣缘处装饰以缠枝花卉纹,华美繁复,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特征,皆体现了高超的佛教艺术和工艺特点,为明代中原地区汉传佛教造像的经典作品。




6462

清?九莲池塘观音唐卡


A AVALOKITESVARA THANG-GA

Qing Dynasty

130×86 cm.


RMB: 350,000 - 450,000


慈恩寺“九莲观音”拓本


此画绘白衣观音,悠然坐在莲池亭台间,斜倚栏杆,并俯视莲池中盛开朵朵的莲花,后方还见假山及数株紫竹,石上栖身一枝金刚鹦鹉。观音头戴宝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其右栏柱上置一杨柳净瓶,左下角有善财童子赤足立于岩上,其双手合十呈礼拜观音貌。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幅绘于万历二十一年的九莲观音像。该图具万历纪年题款,据悉该像观音之面容,是按照明神宗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所作,以纪念观音菩萨为慈圣李太后“托梦授经”及某日上天因感太后仁慈而在宫中忽降瑞莲之事迹。此两件神迹发生之后,太后遂逐渐确立其“九莲菩萨”转世身份,并在明末年间推崇起九莲观音的信仰。而是件拍品之构图则与大都会博物馆之九莲观音像构图极为相似。此外,北京西郊慈寿寺内现仍存有一石碑,碑身线刻“九莲菩萨”,其上右侧见有慈圣皇太后印玺一枚,并附“大明万历丁亥年造”款及万历皇帝之赞词。此九莲菩萨的构图,明显与大都会博物馆之“九莲观音”及此件拍品相同,史学家认为该石碑上的九莲观音像,当为明末盛行的“九莲观音”形像之粉本。



5585

清乾隆 御製识文描金《十六大阿罗汉》册十八开连紫檀座

 

A VERY IMPORT ANT GILE-PAINTED 'SIXTEEN ARHATS' JADE ALUBM WITH IMPERIAL INSCRIPTION AND ZITAN STAND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L20.8×13.8cm, 盒:L23.5×16.5×19cm


RMB: 8,000,000 - 12,000,000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繫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盒上签条


乾隆盛世,但凡皇家御製,皆为绝妙神品。本件“御製识文描金《十六大阿罗汉》册十八开连紫檀座”规格严谨,为乾隆时期御製,既为佛画经典,又有帝王御览,精緻华美,藏之可修无量功德。匣内置十八片识文描金册页,其中首页满著金漆,正中饰粗锦文签条,朱漆隶书《十六大阿罗汉》六字。签条两侧,两条威猛五爪金龙跃起于江牙丽水,穿梭云海,奔涌上腾,一颗龙珠高悬当空。首页背面以仿金沙石的明褐色洒金漆为底色,金漆、彩色漆交融浅浮雕出佛教护法韦陀,只见他身著甲胄,双手合十托宝杵出云端。

 


册页尾页识文描金饰释迦牟尼坐像。中间十六页一面绘一罗汉像,一面书苏轼《贯休十八罗汉赞词》中的一阙。在精湛的识文描金技艺下,每位罗汉或立或卧,或若有所思,或泰然自若,或清高自赏,或心花怒放,或持七层宝塔,或抬福寿花篮,或抚金狮,或耍小龙,或倚经卷,或扬拂尘警觉凝视,或摇蒲扇清淨修心,或观香炉安详瑞庆。神采各异,形容超群。金色和浅浮雕的运用使得每个人物面部表情饱满、丰富,各个荣光焕发,栩栩如生。欣赏者和罗汉膜拜者观此册页彷佛身临其境,敬由心生。


← 请左右滑动浏览 →


1757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时,特来寻访此刹,改寺名为圣恩寺,并为贯休罗汉像题跋。从此,乾隆对罗汉主题情有独锺,他还接受密宗章嘉国师的看法加定庆友尊者(降龙罗汉)为十八罗汉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罗汉像也成为清宫佛教艺术的重要主题之一。如乾隆《御製十八应真像赞》册,而以识文描金製作的罗汉册页世间罕有,此册页笔法有唐宋之风,与故宫藏乾隆花园内的《硬木嵌玉十六罗汉像屏》有异曲同工之妙。



- The End -



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31日至各专场拍卖前一日

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

6月3日-6月6日

北京四季酒店


春拍精品展


厦门

5月26日-5月27日

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厦门市思明区白鹭洲东路86-3号)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