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北京中间美术馆和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从研究到策展”——本土与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5月17日在曼彻斯特威特沃斯美术馆举行。这个研讨会的举办延续了中间美术馆对于艺术学科内部建设的愿景和努力,也是我们在国际领域表述我们的实践、思考和理论,展开更宽阔交流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次研讨会由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和华人艺术中心策展人玛丽安娜·松琪共同策划,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来自不同区域的策展人和学者,加入到一场来自“内”、“外”两种视域的讨论之中。
玛丽安娜?布劳沃
“戴汉志:中国前卫艺术中的无名英雄”
刘鼎
“往昔如异国:以“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
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为例谈研究型策展实践”
马塞拉·莉兹塔
“双重路径:现代叙事的错位”
在研讨会上午的发言中,三位演讲者分别就自己研究中涉及的历史课题,以及这种历史研究在转化为展览时遭遇的情境给出自己的思考。荷兰策展人、研究者玛丽安娜·布劳沃的演讲围绕她所策划的展览“戴汉志:五千个名字”及其她为此展主编的出版物展开,她不仅讲述了这位隐形于中国90年代艺术史叙述中的人物,以及他以热爱、友谊和严肃开展的实践,同样也在提示出无功利性与前瞻的视野是研究与策展的基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玛丽安娜·布劳沃就曾以“另一个长征”为题策展,将中国的观念性创作介绍到荷兰;艺术家、策展人刘鼎以“往昔如异国”为题,通过详述他与卢迎华共同策划的“沙龙沙龙:1972-1982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展览中呈现的艺术史研究,提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研究中的整一性视角与如何观看创作个体在复杂的历史现场中所处的情境与选择问题。这个展览2017年在中间美术馆举行,其同名画册也刚刚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巴黎蓬皮杜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媒体收藏总策展人马赛拉·莉兹塔通过引用分析20年代留法的中国艺术家,试图挖掘民国遗产与今天艺术实践与研究的亲缘关系,思考现代性的措置和差异。2018年1月,蓬皮杜艺术中心和上海徐汇区签署了一项协议,合作开展了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包括展示蓬皮杜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其文化项目的理念。马赛拉·莉兹塔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随后由苏伟主持的讨论环节,三位就“当代”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概念与历史现场的关系,给出了各自的回应。
圆桌讨论主持人、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
上半场讨论环节。左起:马塞拉·莉兹塔、苏伟、玛丽安娜?布劳沃、刘鼎与瞿畅
在随后由苏伟主持的讨论环节,三位就“当代”作为一种概念的提出、概念与历史现场的关系,给出了各自的回应。
康喆明
“策划一出戏:关于展览‘百物曲’的思考”
泰萨·玛利亚· 格松
瞿畅
“魂牵梦萦”
圆桌对谈主持人、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高级策展人玛丽安娜·松琪
下午的三位发言来自香港和菲律宾,他们的工作以不同方式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在地研究相关联,这其中不仅涉及了“华语”、“华人”的艺术,也同样与全球现场中的差异发生着对话。康喆明通过讲述自己以“疫年”(the plague year)为主题的展览,思考经过殖民历史、不断被置于历史节点的香港境遇及其今日生存的困境,并向观众描述他长久以来试图建立的策展语言;菲律宾大学教授泰萨·格松是今年威尼斯双年展菲律宾馆的策展人,她详细展开了自己在菲律宾推动艺术研究的工作,并结合自己在 菲律宾和台湾的策展实践,揭示策展、机构与创作的复杂对话;瞿畅的发言以生动的创作故事为基础,讲述自己在策划展览“黯恋”时,如何提出情感与创作、公共空间和现代性机制之间的协商与对抗。
下半场讨论环节。左起:玛丽安娜·松琪、瞿畅、康喆明、玛利亚· 格松
全体演讲者与主持人合影
中间美术馆再次感谢各位发言人和当地观众的参与,我们希望重复彼此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由策展内部产生,还是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被忽略或者深深隐匿,无论它们是我们自身的顽疾还是现实强行给予的。在这样的复调中,我们会看到我们在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上下文中策展所具有的批判性力量和对话潜力,它不会为现实添加任何新机,只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展露出独行的探索。
正在展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