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彩缎巧绣香囊奉
东苑戏楼动
菖蒲静美针线共

己亥端午将至,由京绣传承*工作室和舞美书店共同发起的“香囊记?端午:针线入戏 手绣安康”活动将以“燕京八绝”之京绣技法,和参与者分享中国传统的手绣香囊文化、戏曲文化,并教参与者亲手绣制香囊,结五彩之线。戏楼之内,静美时光,深闺针线,传统共迎端午。

在紫禁城东,“皇家园林”之戏楼上,以“皇家女红”绣成一出“香囊记”,何其美也?!
活动信息
香囊记?端午:针线入戏 手绣安康
时 间:2019年6月2日(周日)14:00—18:00
地 点:舞美书店(北京东城南湾子胡同菖蒲河公园内,东苑戏楼一层)
活动入口:东苑戏楼西门
乘车路线:地铁1号线天安门东站(B口出)步行500米即到;公交车1路、2路、52路等天安门东站下车
追本溯源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佩戴香囊、荷包的记载,妇女儿童“身佩香囊”,玩香袋的习俗起源于汉代。相传五月五日为恶日,虫害滋生,瘟疫流行。玉皇大帝派治瘟神仙下凡,利用艾草制香袋,涂雄黄酒,杀灭虫害,使人们避灾免疫。长期以来流传有“百索系腕上,五毒不敢犯”的民谣。佩戴、玩耍香袋千百年来相传不衰,制作手法愈来愈精。至唐代,刺绣品的应用已极为普遍,妇女们尤其喜欢佩戴荷囊,上面绣有不同的纹样。

明清时期,“荷包”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是展示身份地位的必备物品,帝王和大臣们穿用的朝带、吉服带上,常常挂着多个荷包,以供行赏之用。沈从文在《中国服饰史》一书中有“清代男子腰带上挂满刺绣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饰物,可算是时髦打扮。”这些荷包上的绣样有的针脚整齐、绣线纤细,华丽而不失雅致;均出自无数女子娴熟精巧的双手。
中国古典戏曲中,多好以一实物维系姻缘,在情节发展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明邵灿传奇《香囊记》,则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

京绣传承*工作室创办人、“手绣中国”活动发起人之一梓裳认为:“学习刺绣首先锻炼的不是手巧,而是定力和心性,练就女子心静如水的优雅气质。” 6月2日下午,梓裳老师将在舞美书店与您共度一段刺绣时光。

?限量尊享席位,敬请提前预约。本活动将收取材料成本费、教学费,报名/咨询请加梓裳老师微信:


“手绣中国”计划是由深爱中国传统女红文化的刺绣艺术大师、传媒人和都市高知女性共同发起、参与的向传统女红文化致敬的活动。希望能通过刺绣文化分享、传承刺绣体验,让都市高知女性拿起针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享受刺绣这种女红文化之美。以有影响力女性的体验和传播,促进中国刺绣在高起点上被更多的人认知、分享其承载的中华文化价值。
图片来源:杭州映山静水刺绣馆
责编:刘钰莹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