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心不远 酷嗜松壶
——攀古楼主人的书画鉴藏兴趣
文/潘文协
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清末同光以来,吴门一地以过云楼顾氏、愙斋吴氏、攀古楼潘氏为代表的收藏家,堪称传统文人士大夫风雅趣味的最后典范。[1]三大家族之收藏,涉及唐宋以来文人收藏的各个门类而各有侧重,其中顾氏以书画、古籍著名,吴氏以金石、书画见长,而潘氏则以金石、古籍蜚声。当然这种收藏偏好与格局的形成,具有自身兴趣、时代机缘、地域便利等多方面因素。本文根据日记与尺牍等文献史料,特就攀古楼主人潘祖荫的书画鉴藏情况做出考察,以窥其于金石版本之外的好古兴趣之一斑。
一
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盦、苏舫。潘曾绶之子。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祖父潘世恩八十大寿而钦赐举人。通经史,好公羊之学。清咸丰二年(1852)探花,授编修。供奉内廷近四十年,清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祖孙继美,累官枢要,仕途显达,且屡掌文衡,门生遍天下;于朝政多有献纳,其保举左宗棠,颇有识人之具。而公余之暇,颇好主持风雅,奖掖后进,不遗余力。
在鉴藏史上,潘祖荫是以金石学家和藏书家而闻名的,其造诣与水平皆有著作可按:若其嗜金石,曾在吴大澂、王懿荣、张之洞等人的襄助下,著有《攀古楼彝器款识》;其喜藏书,门生叶昌炽则代撰有《滂喜斋藏书记》,刻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2]相较而言,除了赫赫有名的碑拓“四欧”之外,其书画之鉴赏情况,则隐晦不彰,为人所不知。近来《潘祖荫日记》稿本的发现与刊布,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20世纪50年代,苏州古城区南石子街潘家“老二房”旧宅的住户,上报苏州市文管会,称旧宅滋生白蚁、情况严重。据当时参与其事的苏州博物馆老馆长钱镛老先生回忆,苏州市文管会立即派人前往察看,考察发现白蚁乃“废书成堆”所致。在清理“废书”的过程中,即发现了这部稿本《潘祖荫日记》,归属于苏州市文管会保管,现藏苏州博物馆。当时稿本已经有霉烂水浸,检出后立即在文管会办公所在地忠王府大殿上进行晾晒。[3]
此套日记的发现,无疑对于研究潘祖荫生平事迹,尤其是对于我们了解其金石、古籍上的收藏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4]同时,也让我们对其书画鉴赏的兴趣有了具体而全新的认识。在这套日记中,披露了其不少生平鉴赏书画的经历,如卷首清同治二年(1863)潘祖荫任宗人府丞期间——亦即其疏请减江苏赋额,苏、松、太等获旨准减三分之一税额这一年的四月,曾记懋勤殿观画曰:
十五日入直。在懋勤殿阅苏东坡书桤木诗卷、赵子昂临十七帖卷、仇十洲太真上马图、王齐翰江山隐居图、燕文贵萧寺图、曹云西溪山平远图、董其昌自书告身卷、望山采南图、保母砖卷子,香光藏本也。
十九日入直。在懋勤殿阅李伯时吴中三贤图、赵伯驹弘文雅集图、李伯时五马图、任仁发饮中八仙图、唐张南本华封三祝图(钱陈群题)、姚允在仿宋元六家山水卷、梁楷王羲之书扇图、张即之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卷、赵仲穆临李伯时番马图、董邦达摹马远潇湘八景图、方琮摹黄大痴富春山居图。
二十日入直。值日。递封奏一件。在懋勤殿阅陆治上元宴集图,文徵明石城(湖)草堂图、孙克弘画花鸟卷、阎立本画孔子弟子像(五十九人)蒋溥跋、姚公麟杂画、赵伯驹六马图、范宽秋山萧寺卷高江村诗、隋人书史岑出师颂张顗达善跋、文嘉钱榖文伯仁半偈庵合璧(皇甫汸黄河水张献翼沙弥道魁顾允焘王世懋王世贞黄姬水诗文嘉书)。
廿六入直。在懋勤殿阅张宗苍仿黄公望笔意卷、竹坞林亭卷、唐子畏山水(李季云印、老松题签)、董文敏书饼宴诗卷(方朔印)、马轼李在夏芷分作归去来辞图、易元吉聚猿图、周之冕画花卉真迹、王著千文真迹、金润溪山真赏图、汪由敦临王宠诸葛亮出师表、宋旭西湖图、张宗苍兰亭修禊图、王蒙听松图(八十三翁马士英王黼题)。
廿八日入直。……在懋勤殿阅张照千字文(高宗题)、唐子畏松阴高士图(李季云□)、朱德润山水(都穆题)、李伯时吴中三贤(又一)、董邦达仿王诜渔村小雪图、钱文敏塞山雪景、怀素自叙真迹、梁楷右军书扇图(又一本)、张宗苍雪溪归帆影、张照临董临苏集帖卷、文衡山洛原草堂图(康海王九思杨慎薛蕙唐龙赵时春诸人题江村跋白贞夫一札附后)。
总计此年四月下半月之中,潘祖荫于懋勤殿观画5次,凡53余件。接着五月又记懋勤殿观画记录8次,凡57件,文曰:
初二日入直。在懋勤殿摹王著千文、阅姚绶杂画卷、颜辉煮茶图、沈石田西山雨观、张宗苍层楼曲栈、莫是龙杂书、张宗苍南山围图、钱维城狮林全景、沈石田写生玉兰蟹蚌、林逋苏轼诗帖卷、唐子畏文衡山书画合璧卷。
初三日入直。在懋勤殿摹千文、并阅黄谒雪猎图、高房山秋山暮霭图、任仁发出围图、文衡山姑苏四景、沈石田山水、沈士充子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
初九日入直。在殿上见黄筌柳塘聚禽图、陈闳八公图、王烟客晴岚暖翠图。
十一日入直。在殿上见李唐雪景、张师蘷舜咨树石、张训礼围炉博古、李士行遵道画松、阎立本竹林五君。
十三日入直。在殿上见赵伯驹汉宫图香光题、夏珪禹玉西湖柳艇、仇十洲梅石抚琴图、仇十洲移竹图、王石谷晚梧秋影南田题、郎世安花底仙尨、唐岱仿王叔明山水。
十六日入直。在殿上见小李将军洛阳楼图(香光跋不真)、陈琳溪凫图、王蒙山水直幅层巘叠嶂、董北苑龙宿郊民图(香光、王横云题皆极佳)、王原祁虞山秋色、张得天临右军山川诸奇帖。
十七日入直。在殿上见荆浩匡庐图、任仁发花村春暖图、马远画雪景、王诜九成宫图、赵雍骏马图、吴仲圭墨竹、钱选五蔬图、冷枚赏月图、冷枚人物画幅、金廷标钟馗探梅图、金廷标吹箫召鹤图。
十八日入直。酷暑。在殿上见关仝画关山行旅(安仪周印)、赵昌花鸟、赵孟坚水仙、盛懋苍山白云、倪瓒远岫白云(自题极佳)、钱选雪梅集禽、吕纪鸳鸯。
宫中颁赏书画,向来为士大夫之殊遇。考潘祖荫祖父潘世恩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初十日记,即有宫中颁赏书画的记录。[5]此曰懋勤殿,即位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宫之西南,为清代皇帝的书斋雅室,其中庋藏有皇帝御用的图书翰墨、文房四宝。清代皇帝自康熙始即常在此读书、批阅奏本及鉴赏书画——今清宫旧藏书画每有“懋勤殿鉴赏章”。潘祖荫得以纵观秘藏,亦可见其宠渥之隆。
◎ 图1 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局部) 宋 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2 洛原草堂图 明 文徵明 故宫博物院藏
◎ 图3 西山雨观图卷 明 沈周 故宫博物院藏
通观潘祖荫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五月中所观书画之记录,凡110件,可谓洋洋大观。如果将之集为一编过眼录,亦堪入著录之林。其中不少皆是煊赫名迹:若苏轼《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图1)、梁楷《王羲之书扇图》、张即之《书楼钥汪氏报本庵记卷》、陆治《上元宴集图》,隋人书《史岑出师颂张顗达善跋》、怀素《自叙帖》真迹、文徵明《洛原草堂图》(图2)、沈周《西山雨观》(图3)、董源《龙宿郊民图》等[6],今藏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地。其范围则上至隋唐、下至清代宫廷画家。对于具体内容,潘祖荫偶然有简单的评语与鉴定。在潘祖荫的日记中,有不少地方提到临摹孙过庭《书谱》的记载,比较有意思的是,其在懋勤殿观画,还可以偶尔临摹大内的藏品,例如该年四月廿八日记录:
廿八日入直。……在懋勤殿摹东坡桤木诗墨迹、王著千文未竟。
此年六月以后,不再有懋勤殿大量观画的记录,而是出现了不少观看与鉴赏碑帖的记录。一些是朋友所藏,一些是大内之物。所涉及者有《化度寺碑》《娄寿碑》《宋拓九成宫圣教序庙堂碑》《汉石经》《皇甫碑》、钟王小楷、武梁祠画像、《淳化阁帖》《洛神赋十三行》、砖塔铭等。年底十二月,还首次出现了为慈禧太后画兰竹题诗的记录。
可惜的是,潘祖荫日记,清同治三年(1864)至光绪七年(1881)不传,其中鉴赏书画的情况,故不得而知。清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十六年(1890),即其人生最后十年,则流传了下来。其中,清光绪七年(1881)潘祖荫任国史馆总裁,次年任军机处行走,此两年日记中涉及书画鉴赏有关者,除了频繁大量地派题慈禧画兰画竹外,基本阙如。清光绪九年(1883)正月二十一日,其父潘曾绶卒于京师。潘祖荫扶柩回乡之前,为了保管自己的古物收藏,于是年三月十六日至十七日,记述了书籍书柜、古陶、铜器、汉镜、笺版的保存问题,其中特别提到了宋元本20箱、拓本字画5箱,这为我们了解其53岁以前的收藏规模提供了一个大概印象。至于具体细目,则不得而知。
清光绪九年(1883)四月二十日,潘祖荫自京师走海路扶柩回苏,二十九日至娄门,安排吊孝事宜后,随即赁屋居住于金太史场,在苏州故里守制三年。他在日记中回忆起上次回乡,尚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他与妻子成亲之时。如今已经三十余年过去了,感叹再回故里,已是巷陌不识;而取己酉(1849年)日记阅之,则恍如隔世之人。在潘祖荫这三年的日记中,主要涉及家事处理,而其文艺活动比较重要的除了刻书赠友、为俞樾校《茶香室丛抄》、奖掖晚辈吴昌硕、为幼弟潘祖年聘请馆师叶昌炽等,还特别记录了自己与苏州当地的藏家友人及古董商往来情况。其中有不少鉴赏古物的记录,除青铜器以外,还有不少碑版、书画。例如清光绪九年(1883)五月廿一日记沈仲复耦园观古物曰:
沈仲复招看虢钟、颂敦、商父己鼎、党于姜九成、王振鹏荔枝、张即之古柏行皆佳……又项氏千金帖、阁帖,继又云物;又米跋褚河南兰亭,诒晋斋物;又孙退谷黄庭、洛神等;又王右丞郭忠恕赵千里文衡山卷。
是年七月廿三日记李鸿裔网师园观书画曰:
李眉生约看书件。……看其宋尺牍、元人册、苏卷(民师)、黄苏册(茝林物)、张即之金刚经、王元章梅卷、古器,皆真。
◎ 图4 答谢民师论文帖卷(局部) 宋 苏轼 上海博物馆藏
清末同光之际的吴门书画鉴藏圈子中,朋友至交之间相互传观留玩藏品的情况比较普遍。据顾文彬日记、家信记载,顾文彬与吴云、沈秉成、李鸿裔等人之间即是其例。此处潘祖荫日记所记之“苏卷(民师)”者,当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卷》(图4)。此卷系过云楼之物,顾文彬自同乡程心柏处购得。[7]潘祖荫此次能看到,当是李鸿裔向过云楼借以留观者。另外,是年还有九月初七“广安约看古器某某”、初八“赴耦园观摩约看某某”的记录。当然潘祖荫也会将自己的收藏与友人同赏。稿本日记是年六月十一日后有一空白夹页上,潘祖荫记道:
廿三日过眉生,送看永阳王敬太妃墓志、娄遐宋拓、刘仁愿、宋拓圣教序、翁摹常丑奴、宋拓兰亭序。[8]
潘祖荫之阔别多年而暂回故里,他的交游往来与鉴赏经历,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传统苏州最后风雅的独特视角。沈仲复、李鸿裔为潘祖荫旧友,皆是吴中真率会成员,乃庚申之乱后寓居苏州的重要鉴藏家。只是清光绪九年(1883)潘祖荫回苏时,真率会因当年正月吴云去世等原因而逐渐解散,而其中心人物即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则因其子顾承于上一年去世,对书画鉴赏也是意兴阑珊。潘祖荫日记中虽有多次游观其家怡园的记录,但却没有约观书画的记录,只记录了一桩从顾文彬处购得青铜卣一件的交易。守制三年期间,潘祖荫也曾特地往光福访隔房伯父潘遵祁,除了曾为之补书对联外,也没有观画的记录——盖在当时潘遵祁之书画收藏,已经基本上全部转售与顾文彬之过云楼了。[9]
清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潘祖荫服阙回京任职,至其清光绪十六年(1890)因直隶赈灾积劳成疾而去世,虽也偶尔动过归隐湖山的念头,却再也没有回到过苏州。其莼鲈之思,也只能在家信的鱼雁往来中遥寄一二了。在这期间,日记中关于书画鉴赏者,除了例行而频繁地为慈禧太后所画兰竹之类题诗外,亦有不少记录自己与朋友同好、琉璃厂古董商以及在宫中观赏、交易书画的情况:
光绪十一年七月十三:兰荪(李鸿藻)示清湘老人乱叠奇峰打草稿卷。索观张二水画、倪鸿宝画、尤子求九歌册。石查(胡义赞)示黄石斋周忠介神道碑墨迹卷子。
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九:博古斋送来圣教序,励衣园物、良常跋、索三百,还之。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许子元来并以方方壶、唐六如、王雅宜手卷来看。
光绪十四年一月十日:皇后千秋,花衣发下马文璧画竹、宋画鱼藻图、明人雪兔图阅看……
二
除了日记,潘祖荫现在也有大量尺牍留存下来。从种类上来说,有家信,有友朋书札,也有与古董商的往来商函。苏州博物馆即藏有一套致琉璃厂古董商“含英阁主人”胡子英的尺牍。胡子英此人,在潘祖荫日记中出现得相当频繁,乃是潘祖荫向琉璃厂购买古物尤其是青铜器的主要经办人,其角色大抵相当于徐熙之于吴大澂、顾承之于顾文彬。除访求铜器之外,该套尺牍亦有兼及书画交易者(图5),正好可与日记相参照:
有人欲得董北苑画,望即枉顾,以便议价;如已去,即不必矣。胡先生能携原件来更妙。
近有新得古器,望送来一看;无则不必。有张二水字真者亦送看,假者不必。含英胡先生。
有旧拓绝佳之争座位,为我找一部。重直不惜也。不好者不必看。笺速刻速印。胡先生。
圣母帖、藏真帖,有稍旧者觅一本来。胡先生。
◎ 图5 致含英阁尺牍 清 潘祖荫 苏州博物馆藏
三
清乾隆十年(1745),中国鉴藏史上最大和最后的皇家书画收藏著录《石渠宝笈》系列之初编问世。与之同时,这批著录藏品的主要来源即江南私家收藏,则开始急剧地衰落。潘祖荫虽早以供奉内廷而得以饱览清秘,且有琉璃厂近水楼台之便,但其生平之主要喜爱收藏金石宋版,于书画的收藏兴趣不大。从宏观而言,这有着客观的原因。在潘祖荫守制三年的日记中所记录的与苏州当地藏家及古董商往来中,也明确透露出他在鉴藏上不爱收藏书画的情况。据清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二十八日:
文小坡乞书,并索题西台墨迹。又赠香光山水、煦斋奏草。余向不收字画,拟却之。
据日记,潘祖荫最后因认为李西台墨迹存疑而敷衍应题了数字,但没有收下文氏酬赠的董其昌山水与英和奏稿。至于他不喜欢收藏书画的深层次原因,在清光绪元年(1875)左右潘氏致同好吴大澂的信中,似乎即可窥端倪:
金石书籍,深犯造物之忌,以其无用生民,而享用非常也。然则人生只合收伪器及伪字画耳(书尤甚)。而拥高爵厚禄者,只宜贪污狼藉,若负盛名,又大不详也。吾辈当能以此为戒,唯当修德而避名,以为何如?[10]
夫金石稽古,自宋代欧阳修等人提倡金石学以来,金石作为证经补史的一手文献而被重视,好之者且可以凭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乾嘉学术之兴盛,即颇得金石学研究之助益;而书画怡情,自唐代张彦远讲究书画鉴赏以来,书画作为文人业余消遣的四艺之首而被崇尚,乐之者则有所谓“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明清以来,私人鉴赏家若项元汴、李日华、孙承泽、高士奇不论,即稍有闲余之家,壁上莫不悬挂一二书画以作装点。深入其中三昧的潘祖荫,此处所论却反其道而行之,可谓为好古者下一针砭,固亦通人之达观也。
潘祖荫不喜欢收藏书画——唯一的例外是钱杜。清光绪六年(1880),潘祖荫八喜斋曾刻钱杜《松壶先生集》。门人徐琪手书上板,他在刊刻该书的序中说:
荫酷嗜松壶先生画,所收亦最多。先生诗画,非食人间烟火者所能也。
钱杜(1763—1844),初名榆,后更名杜,字叔美,号松壶小隐。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以荫生赴云南候补府经历,官至主事。画法于吴门诸家熏习尤深,学文徵明而上参宋元人笔意,所作多意境幽深,笔触细腻;偶亦作金碧山水,精工妍雅。现在传世的公私藏品尚有不少精品。潘祖荫好其画而刻其书,可谓松壶之异代知己与著述功臣。至于潘祖荫收藏的钱杜画作,清光绪九年(1883)十月初八日即记及:“得松壶画四。”日记中另也有提及以自藏松壶画送人的情况——亦可间接证明他不以书画收藏为鹄。
◎ 图6 足轩铭 宋 葛长庚 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十六年(1890)潘祖荫去世,其收藏为同父异母弟潘祖年(1870—1925)自京师运回苏州故里保守秘藏。历经世变,聚散分合,这些收藏的主要部分若青铜重器大克鼎、大盂鼎等,传给了嗣孙潘承镜。因潘承镜早逝,其夫人潘达于抗日战争期间在潘博山的谋划下将之埋藏而逃过劫难。1949年后陆续捐献给国家,现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地,其中尚有不少书画。[11]潘祖年之女潘静淑嫁与吴大澂嗣孙吴湖帆,其中潘祖荫之小部分收藏若《四欧碑》(之三)、《梅花喜神谱》、葛长庚《足轩铭》(图6)等,则通过嫁妆和生日礼物的形式转归吴家。故潘氏收藏之此一部分,已然通过联姻的渠道而与吴家梅景书屋合流。
【注 释】
[1]吴门贵潘三松堂、须静斋一支,其收藏主要以书画为主,兼及古籍。其书画收藏传统先于顾、吴二氏,且有著录可考,其于三氏之收藏有开拓奠基之功,但后与顾家合流,此为叙述方便,故不及之。
[2]相关研究可参考: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潘佳《潘祖荫研究》,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3]潘佳:《潘祖荫研究》,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感谢苏州博物馆老馆长钱公麟先生赐告相关情形。
[4]清光绪十四年(1889)日记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余皆藏于苏州博物馆。今已于《苏州博物馆藏晚晴名人日记稿本丛刊》中合并影印,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5]宫中颁赏书画总计11件,即:《郑千里罗汉卷》《祝允明词赋》《沈石田有竹居诗画册》《山水册》《鲜于伯机书》《文待诏书临兰亭序跋尾》《怀素墨迹》《明人书札》《黄山谷墨迹一册》《文待诏山水》《王石谷万松积翠轴》。(清)潘祖荫撰:《潘世恩日记》,《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6]此列诸作笔者大多曾得以寓目,近年各大博物馆陆续有展出,如其中文徵明《洛原草堂》、沈周《西山雨观》及下文提及的葛长庚《足轩铭》在苏州博物馆“吴门四家与藏家”系列中已先后展出。
[7](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8]其中宋拓《圣教序》下注“兰荪”,可能是李鸿藻借给潘祖荫携回以留玩者。
[9]据顾文彬致顾承家信《宦游鸿雪》记载,苏州档案馆藏。
[10]转引自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11]关于潘达于所继承的藏品之捐赠,郑重先生1994年的采访中有大略的统计,参见:郑重《收藏十三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6页。
《西泠艺丛》投稿邮箱:xlyc@xlys1904.com
咨询或订阅电话:(0571)87035360
责任编辑:宁 池、吴勤勤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