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图”—— 幻像系列展览第三回

上
从照片、广告到影视、网络,图像已遍及我们生存的各个角落。而且,图像凭着它的感官直接性、形象具体性以及作用于视觉等特点,很快便博得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接受信息、消遣娱乐,甚至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图像与语言作为呈现世界的两种手段,图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占据了更为有利的位置。

《过去现场:天真作为一种错误1 》,北屿,2019 ,宝丽来摄影与数码摄影, 90 x 60 cm
而世界除了其感性表现形式之外,还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属性等等,而这些,是很难以图像的方式理解,也很难以图像的方式表现的。如圆的周长约等于其半径的3.14倍,你怎么用图像来表现?而这却是圆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人们在把握圆时必须把握的东西。感性的东西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把握世界,但只有理性才能使我们更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而既然这样,在图像狂欢的年代,我们就仍有理由相信,语言以及作为语言的艺术的文学,是不会衰亡的。

《Double-sided Tape 》,樊博,2019, 单频影像
下
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曾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世界图像”指的并不是某物的画像,也不是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片,而是指的存在者整体的图像。海德格尔将这个图像表述为“由可摆置的存在者构成,并且以系统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中世纪和古代是没有世界图像的,因为在中世纪存在者是受造物,是有上帝创造出来的,而在古代,存在者是具有主观感知特性的表象意义(repraesentatio)上的直观,是向外界自行开启的,会向外界言说其自身,而在现在,存在者被摆置到人可以决定和支配的领域。因此,现代与中世纪和古代最大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人成为了主体,而在于人的主体地位是自行设立的。

《布雷斯塔警长1》,章宗,2018, 布面油画, 140 x 130 cm
但随着各类视频网站,ins,抖音等等新一代的图像软件的流行,现代视觉图像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改变了我们文化交流的方式,我们的世界被人工的事物所包围,我们用广告打心理战,用各种各样的媒体来洗脑,用社交网络建立人与人彼此之间隔绝可控的泡泡,我们可见的一切都是编程化的,图片、影像、以及0或1的二进制码算法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和感情,也可以说我们的自主世界图像是由他人掌控的。电影的制作工厂间通常有绿色的幕布和制作的布景构成,而核心物体(人或者动物)在此之中穿梭,比如漫威电影的英雄人物以不同类型的剧本和角色设定出现,但都是通过这个图像的工厂制造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生产着同样的文化,隐喻和情感。而一些真实存在的物体被以一种符号化的形象出现,比如说狼,它的形象已经被固化为威胁性和野性,或是灵敏和聪明。那么狼的真实性在图像中有何意义?我们是否需要“离线”,过真实的生活?我们又是否需要更新自己的视觉词汇库呢?

《Scape 7》,Ingmar K?nig,2013,水泥,沙子,气溶胶涂料,650 x 117 cm
关于艺术家
北屿
出生于1993年
2019 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双硕士学位
现就读于英国利兹大学博士
奖项:
2018 入围英国新锐视觉艺术奖项-VAO (Visual Art Open Prize), 英国
个展:
2019 过去现场: 天真作为一种错误, 雅典公共空间, 希腊
2018 去颤, 合美术馆, 武汉, 中国
近期群展:
2019
Ahang,亚洲和平电影节特别项目, 东南亚
Reachers, 伦敦Blyth画廊,伦敦,英国
伦敦Dyson Gallery群展,伦敦, 英国
3厘米博物馆,K11艺术基金会,沈阳,中国
山水物件,皇家艺术学院, 伦敦,英国

《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 》 ,北屿,2017-2019,印刷、图像拼贴、数字绘画,200 x100 cm

《在这种混乱当中,保罗不知道他在看什么1 》,北屿,2019, 宝丽来摄影与数码摄影 ,25 x 30 cm
北屿是一位艺术家型研究员,他在作品中专注于将“图像”与“语言”进行转译,试图通过不同 图像与相同图像之间的“翻译偏差”来探讨成长在跨文化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生存状态——本国语言与英文的混搭、 图像的快速获取与删除、历史图像的质疑与重新改造等等。
樊博
1995年出生于上海
2018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视觉研究专业 获荣誉学士学位
现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 硕士研究生在读

《Double-sided Tape 》,樊博,2019 ,单频影像

《Coherence (or maybe not...)》,樊博,2019, 单频影像
《Double-sided Tape》是一部探讨家庭关系的单频影像。当两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产生分歧的时候,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微妙变化。我借用了“破碎的家庭场景片段”和“变形抽象化后的李安电影片段”,经由没叙事逻辑的剪辑来表达面对变化时的迷茫。
《Coherence (or maybe not...)》 是个关于当下状态的叙述。我尝试在非逻辑剪辑的基础上加强了叙事性,也对文本进行了拓展,继续尝试图像、文字、声音之间的“抽离感”。
廖文星
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现就读于德国埃森美术学院

《无题》,廖文星,2018,布面油画
刘熠旸
2017年毕业于英国金士顿大学
现就读于鹿特丹Piet Zwart研究所的室内建筑专业
群展
Fine Art Graduation Show,金斯顿大学骑士公园校区 ,英国伦敦,2017
Making and Showing,金斯顿大学骑士公园校区 ,英国伦敦,2017
Level 5 Fine Art Show,金斯顿大学骑士公园校区 ,英国伦敦,2016
Bee Day,金斯顿大学骑士公园校区 ,英国伦敦,2016
Level 4 Fine Art Show,金斯顿大学骑士公园校区 ,英国伦敦,2015

《Gather》,刘熠旸,2018,水笔

《Gather》,刘熠旸,2018,水笔
初次看‘读图’这个展览主题的时候,让我立刻产生共鸣的观点是图像现在已经成为大部分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因为图像往往可以更直接的传递信息,这也让图像可以更容易的控制或者管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策展人也提到了像ins这样的社交媒体的兴起,我觉得ins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它的hashtag#,创造话题的功能,比如一张在山顶坐着往下拍自己的双脚悬空的照片#mountain #地名 会引起无数人的模仿,这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去爬山的目的,有些景点现在甚至会在一些拍照好看的角度专门摆放一个instagram frame
那是否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事实呢? 一般都是表象,也就是展览主题所提到的感性的直接的世界,而想要看到更完整的世界,理性,批判性的思考和研究是必要的。我个人认为这个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可以了解一些事情的本质,从各个角度去分析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到新的东西。我论文正在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直播间,和‘读图’的概念也有相似的地方,新闻应该是带给我们最真实的信息,但是新闻直播间的设计以及制造新闻的方式却都是有一些心理暗示的,举个有意思的例子,加拿大Montreal的当地新闻其实是在3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制作的,再传送回Montreal当地的用绿幕搭建的新闻直播间。前段时间我在鹿特丹市立博物馆看了一个关于在荷兰的中国移民的展览,策展人还以为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中国人都喜欢绿色,中国人都工作很勤奋,虽然挺可笑的,不过这也反映出欧洲这边的人对中国人还是存在刻板映像的,也就是只通过一些浅显的表象来判断而没有进行任何一点儿深入的研究。
我和Ingmar的作品想反映的也是这种现象,我们想通过我们的画或者说‘图’来唤醒一些人对荷兰殖民历史的认知吧,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Ingmar K?nig
2013年毕业于乌得勒支艺术学院,并从那时起制作装置,绘画和录像作品。他的工作重点是调查人们在不同空间或地区的行为。 例如,人们在等候室,彩弹射击场和审讯室之中行为的区别。 在过去几年中,他的装置在字面意义上变得越来越难以接近,而且目前他甚至正在做不能拍摄的装置。
Ingmar目前在鹿特丹生活和工作,并参加了Piet Zwart研究所的硕士课程。

《Rollers (Tunnelers, Dwellers)》,Ingmar K?nig,2013,影像

《detourist》,Ingmar K?nig,2018,沙子,水泥,喷漆,Pvc横幅,石头效果喷雾,紫外线灯,通风口,蛇皮
章宗
201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油画系,研究生
个展:
2018年 余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上海
群展:
2017年 聚点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上海
2017年 常青藤计划 天津美术馆 天津
2017年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上海
2018年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全国巡回展 北京

《布雷斯塔警长3 》,章宗,2018, 布面油画 ,140 x 130 cm

《无题3》,章宗, 2018, 布面油画, 54 x 39 cm
我们处于一个图像的时代,不管是在手机上的社交媒体 还是走在路上看到的广告,通过眼睛每天我们要接收(不管是间接还是直接)的各种各样的图像。在我们观看图像的同时,图像也控制我们举止 言行 和我们心理。很多时候我们会果断的认定我们看到的一些图像就是我们认定的事实,图像成为最有力的说话方式,伴随着新技术(比如ps)的出现我们自己也会制造合成虚的图像,人人都可以通过软件改变图像。再者当我们时常抬头看天上的星星,这个图像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空间传输过来,当图像成为我们认定的事实停留在我们脑中,我们就会认为这是真的,然而几千光年以外的真实早已放生了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变的)我们只能说这个图像在一个时间段为真。所以我们看到的图像是真假相伴的。哪怕是我们刚刚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图像。德国艺术家里希特复制照片的作品有一些事对于媒体报道的真实事件进行质疑。20世纪的近代哲学发生了转变,从认识论到语言哲学,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玛格里特通过图像和文字传达出了他的观点,即所指和能指的任意性。


“读图”—— 幻像系列展览第三回
主办机构 Organizer:
春美术馆
策展人 Curator:
王半愚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北屿
樊博
廖文星
刘熠旸
Ingmar K?nig
章宗
开幕时间 Opening Ceremony:
2019年6月1日 15:00
展览时间 Opening Hours:
2019年6月1日-6月24日
展览地点 Venue:
春美术馆
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655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