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讲座丨曲丰国:人类世,艺术何为?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曲 丰 国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上戏舞台美术系副主任

艺术家


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美术综合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于2019年5月6日-6月1日在上海戏剧学院新空间剧场举办。

2019年5月9日上午,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系主任曲丰国教授与《舞台美术综合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学员们就《人类世,艺术何为?》进行探讨。


什么是人类世?


人类把地质年代分为:太古代、元古代(震旦纪)、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第四纪:“更新世”和“全世”。


2000年生态学家尤金斯托莫(Eugene Stoermer)和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正式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概念。莱特大学地质学家简扎拉斯维奇(Jan Zalasiewicz)建议把“人类世”的最佳边界设为20世纪中期。人类世的始点:1945年,“全新世”结束,人类世开始。


“人类世”的概念是由尤金·斯托莫和保罗·赫本森提出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广岛原子弹爆炸为断代。人类制造了可以毁灭地球的武器,并且应用在战争之中。毁灭性的武器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从地理维度上论证就可以看作为一个“断代”。


宇宙和世间万物经历了无数个世纪演变至今,那艺术发展的历程又经历了什么?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进入一个非自然的状态,“技术人”取代了“自然人”。世界逐渐被人类掌控,人也越来越没有能力去审视自然本性的价值。因为太多的对自然进行制度,太多的理性判断取代了自然的感知。希腊人致力于认识自然,为每一个存在着的事物寻求合理的存在根据。在这种科学精神的背后是:相信宇宙是合理的、每一事物都有其合理的存在根据、宇宙万物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认识宇宙……这些理性主义的信念就构成了古典哲学的前提条件。认知对世界本身发起了追问,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看到世界的变化,追回其本质。由此观之,黑格尔哲学类似一种循环论证:它以宇宙的合理性为前提来证明宇宙的合理性,反过来以对于宇宙的合理性的证明来证明宇宙的合理性。从宇宙的诞生到人类诞生,大尺度地感知历史,正可谓宏观感受历史和艺术发展的历程折射艺术在人类发展,也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变化。


农业文明时代的文艺复兴运动


1452-1519《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广为人知的大型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由列奥纳多·达·芬奇画于米兰的天主教堂,198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这幅画对人们产生的重要启示,人类在运用科学思维在认知和观察过程中发现事物有其特定的规律、逻辑、及其特质。透过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内在的本质。在对世界祛昧的同时也是掌握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对自然,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绘画中充分展示了空间都有了物理意义上的认识。透视的关系,背景中的墙壁被画家有意打开,展现了一个自然、明晰又深邃的真实空间。


列奥纳多·达·芬奇 米兰的天主教恩宠圣母的多明我会壁画 《最后的晚餐》1452-1519年


工业文明时代的艺术


艺术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变革。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都是层叠的不断地自我发动的艺术内在的运动,它们来自人类自身的力,一种认知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从笔触到画面呈现,都展现了工业时代的气息。在画中感受到隆隆的机械声,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速度。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1775-1851英国画家《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1844年


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其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毕加索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法国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画家 《亚维侬的少女》1907年


未来主义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亨利·罗伯特·马塞尔·杜尚1887-1968美籍法国画家 《下楼的裸女二号》1912年


未来技术发展以及艺术

本能地回到对生命的形式显示


现代技术的支配作用表现为人类身心两个方面的技术化,尤其是通过生物技术对身体的技术化(基因工程),以及通过人工智能对精神的技术化(算法)。最根本的问题是:这种对人类的技术化——非自然化的限度何在?或者如我们所言,人类自然性与技术性的平衡是否可能?


人最终生命的显现就是生命本身,必须把它回到生命本体。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曾提出:“上帝之死”的观点。上帝死后我们不就能依靠上帝,必须依靠自己,人应该怎么生活?尼采提出人必须有超越精神,所谓超越就是超越自己的意志,超越烦、畏、和无聊。通过绘画、音乐、诗歌、舞台戏剧的创作表现对生命的显现,表现生命样式的意义,表现生命超越性。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 《自画像》1889年


艺术应该成为一种事件


在古代,物的意义在于它自己,我们坚信物自身有一个结构,有一个自在的存在意义;到了近代,我们说物的存在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对象性;到当代,我们说物的意义取决于它与我的关联性。这样一个变化与生活世界的变化是一个整体。当物的意义在于关联性时,这个物已经变成事了。物是物,事是事,物是我们抓得到的,把握得住的,事当然也与物关联在一起。艺术也必须有一个变化,就是从物到事的变化,这就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开始成为行动和介入的艺术。一件艺术品挂在墙上供我们瞻仰,让我们得空时去看看它,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艺术理解必须完成从物到事的转变。如海德格尔说的:“大地通过世界凸现,世界将以大地为基础。只要真理作为澄明和遮蔽的基本 斗争而发生。但是,真理如何发生?我们答道,它以几种基本的方式发生。真理的发生的一种方式便是作品的存在。建立世界和显现大地,作品是那种斗争的承担,在斗争中存在着整体的显露,真理产生了”。


伊夫·克莱因1928-1962法国艺术家 《飞往虚空》1960年


艺术的精神性


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创造了“动作绘画”这一术语。这一术语描述了艺术家,他们首先将画布视为一种行动空间。其绘画的大胆色彩,运动和个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他将油漆“滴”到画布上的技巧创造了许多著名作品,为他赢得了相当的赞誉。罗森伯格的画笔将在画布上方跳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而不必触摸画布。罗森伯格的绘画确实说明了一种不受空间或惯例限制的技术。杰克逊波洛克是最能说明动作绘画技巧的艺术家,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力量。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美国画家 《第一号(薰衣草之雾)》1950年


存在与时间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对时间、生命以及存在的思考。艺术家河源温把时间当作丰碑,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时间的可视的绘画,对于生命里的时间性的显示直接明了。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人们会思考曾经存在的那一天在做什么,怎么过的,或者平淡无奇,又或者在画上写明的那一天又具有非常意义。


河源温1932-2014日本观念艺术家 《今天》系列1966–2014年


艺术何为?


从人类世的大尺度来看今天的艺术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今天艺术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局限,人们的时间逐渐被占用,很多理念和观点也慢慢被矮化甚至被制度化,所以艺术可显现的范围越来越小。艺术家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探索进行反抗及探索:“空间的无限”、“精神的实质是存在”、“身体的显示”。艺术家为何而艺术?我想是抗争和抵抗。每个人对生活的平庸、技术世界的霸权、社会促逼的制度以及对非自然世界都应该摆出一种“抵抗”的姿态,这种姿态旨在保卫我们自己。


如孙周兴教授提到的:这个“抵抗”不是体制内的,而是外部对你所有本性毁灭的因素加以抵抗,目的是要保持一个天真和自然本性。同时也要抵抗自己,抵抗自身的平庸。这是两个方向的“抵抗”,一定意义上的抵抗的姿态与我们当今艺术有什么关联?通过艺术创造来抵抗平庸的生活,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抵制对不自由的或技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因素。技术工业的普遍宰治把人类带入一种普遍同质化和同一化的机制之中,如何保卫个体自由,将越来越成为未来社会的一大难题。艺术的抵抗意义也因此突显出来了。阿多诺所谓作为抵抗形式的艺术,我想应该指向一种更为普遍的姿态:通过艺术的抵抗,旨在保卫我们自然的个体,保卫我们正在慢慢失去的自然生命的意义,保卫我们面临危机的个体存在的自由。


蔡国强

安尼诗·卡普尔

吕楠

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 

玛丽娜·阿布拉诺维奇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来源:上戏舞台美术系
撰稿:叶丹青 庄兆法
审稿:叶皛
摄影:张译月
实习编辑:丽娜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