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卷—名人信札 古籍善本专场
6月7日(周五) 11:00 C厅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二层
?
Lot8193
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六至三百四十八 (元)马端临撰
元泰定元年(1324)杭州西湖书院刻本
1册47页? 麻纸? 蝴蝶装
44×27.3cm
RMB: 300,000-500,000
宋元之际,易代动荡,世人的困难与忧患,融汇成一句“忍听羌笛,吹彻梅花”。在这样的动荡时刻,尤其是中国正经历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起巨大冲击,一位传统士人该如何面对?又该有何作为?马端临(1254-1323)字贵與,号竹洲,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南宋末年,丞相马廷銮仲子,幼嗜学,博极群书,以荫补承事郎。咸淳九年(1273)举漕试第一,入元不仕。至元中尝为慈湖书院山长,后归教于乡。延佑五年(1318)复起为柯山书院山长。至治三年(1323)迁台州路儒学教授。作为宋末丞相之子,马端临闭门修书的举动,在当时就受到了很大非议。世人不能理解,马端临为什么执着于在战乱中修撰典章制度通史《文献通考》。
Lot 8193局部图
此元泰定元年(1324)杭州西湖书院刻本《文选通考》存卷三百四十六至三百四十八,计三卷,一册四十七页,版心宽阔,字体圆润,而不失俊朗,装帧蹁跹,颇寓宋版遗风,是书院本乃至元代刻本中的代表作。《文献通考》虽仿《通典》,但在《通典》、《通志》并称的“三通”中,《文献通考》仍具重要史料价值。唐杜佑《通典》记事祗至天宝之末,天宝以后之事仍付阙如,而《文献通考》分二十四门,将内田赋、钱币、户口、舆地、四夷诸门《通典》之所未备者增之,之所未详者析之,又于宋制最详。故于梳理古今制度史,尤其宋代制度之详实,颇为重要。某种程度上,马端临承续制度通史的行动,似火炬传递,将这一著史传统进行了延续。乾隆皇帝曾赞赏《文献通考》“诚考据之资可以羽翼经史,裨益治道”,乾隆帝更设立“三通馆”继续制度史的修撰,即是《文献通考》在修史成就与传统建设方面关键作用的实例。其实,《文献通考》成书之初,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道士王寿衍于饶州路访得《文献通考》原稿68册,皇帝获奏后即刻下令刊印,说明此书之价值元人即已领会。
Lot 8193
今所见此本《文献通考》更具殊上版本价值。西湖书院本《文献通考》乃此书首刻版本,也是唯一元刻本,按《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此书公藏多见残卷,与国家图书馆馆藏本对勘,国图本漫漶尤甚,远不如此件拍品字体清晰。另外更要着重说明,西湖书院刻书称誉书林久矣。杭州西湖书院始建于元至元末年,其原址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府地,岳飞受构陷杀害后,此处即变作南宋太学所在,得天独厚,西湖书院继承了南宋太学的图书和书板。南宋著名文献学家叶梦得(1077-1148)评价当时刻书时称:“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为下”,故此本出自名门,更显其珍贵品质。西湖书院泰定元年(1324)本是《文献通考》首次刊刻本,西湖书院本使得此书在成书不久后能够迅速及时传布,而《文献通考》卷帧浩繁,除官方之力外,只有如西湖书院这样的公私兼有的特殊教育机构才能有实力快速刊刻,而同时又能保证其质感上称,无论字体、用墨、纸张、刻工印刷皆可属一流之作,甚至许多版本学家将此本《文献通考》作为元刻本标杆之作,今见此本气韵、细节之善,实可谓心服口服。
修史之志,实在史外。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的深刻思考也在凝固的历代典章间有所透露。《文献通考·兵考》曾论及亡宋原因:“宋有天下,艺祖、太宗以兵革削平海内。暨一再传,则兵愈多而国势愈弱。元昊小丑,称兵构逆,王旅所加,动辄败北,卒不免因循苟且,置之度外……夫兵既不出于民,故兵愈多而国愈危,民未叛而国已亡,唐、宋是也。”
Lot 8193
虽未驰骋疆场,执着著书的马端临亦是用另一种深沉的方式,忧心民族苦难,著史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似乎也是对未来的祝愿,愿苦难不再来,愿前途光明,若以此眼光再读史书,再翻阅此本珍贵非常的《文献通考》心绪又深刻一重。
- THE END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