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社址景观与社藏文物:王福庵与麋砚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王福庵与麋砚斋



王福庵即王禔,他在《麋砚斋印存》自序中说,年仅12岁即能舞弄翰墨,奏刀篆刻。虽其父“惧于荒落,每诃责之”,而王福庵“性近嗜深,未能恝置”。王福庵后考取秀才,曾任教于钱塘学堂。



王福庵


民国九年(1920),因印社同人唐醉石之荐,王福庵北上京城供职于国民政府印铸局。“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以及五院印等,皆为王福庵所篆。


王福庵长于提携后辈,力拔新人。后来成为篆刻家的顿立夫,早年曾经是司车于王福庵的力夫,王却从未因其社会地位低微而轻视顿。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政协邀请王福庵参与开国大印的刻制工作,王福庵力荐顿立夫担纲,足可见王福庵胸襟之开阔,眼光之长远。


王福庵在光绪三十年(1904),与丁辅之、叶舟诸君子常聚孤山人倚楼探讨印学,遂有谋创印社之举。吴隐闻后,随之响应。从筹资、谋地到园林布置、精舍建设,荜路蓝缕,艰辛经营十年之久而成。在这期间,王福庵为生计离杭去异地谋生,人虽不在西泠,但印社的发展、社址的建设,都浸透了他的心血。建隐闲楼需要资金,他就捐献书法作品十件用于拍卖。社址建成,他又将家中器具双藤椅、王同伯小像镜屏一扇等捐献给印社。社内建筑福连精舍要开辟图书室需书籍,他将自藏印章拓成印谱共16册捐献印社,供印学爱好者学习观摩。印社修葺房屋,举办雅集需要资金,他从微薄的收入里分四次共162元无偿捐献。新中国成立初,王福庵与社员吴振平一起主动写信给杭州市政府,提出将苦心经营40余年的西泠印社无偿捐献给国家。


王福庵 临金文扇面


王福庵书艺堂庑广大,举凡甲骨、金文、猎碣、玉箸、秦权、诏板、汉碑额诸体无所不能,而书刻相通,皆以笔墨雅韵为尚。对荣誉,他却是淡泊一生。


印社老社员张锐在《重阳忆旧话西泠》中写道,1947年重阳,他与丁辅之、王福庵、章劲宇等几位先生在四照阁品茗时,章劲宇对在坐的几位老先生说道:“我真不明白,你们几位辛辛苦苦地办了西泠印社,而大家却不肯当社长,一定要请别人。”王福庵莞尔笑道:“我们创办印社,并不是想当社长啊!”微微一语,不仅折服在场的所有同人,更是让无数西泠印社中人奉为歉逊与治学精神的典范。


王福庵一生创作印章作品2万余方,钤印谱103册之巨。其书斋名为麋砚斋,吴昌硕用篆书特为书斋题额。


王福庵刻 “麋研斋”印


王福庵逝世后,其家属遵先生生前遗愿:将自刻印章及藏印356方,自书书法及收藏历代名家书法作品230件,历代名人绘画75幅,书法155幅,扇面121件,印谱22部,文具42件,共计千余件悉数捐赠西泠印社,吴昌硕先生篆书“麋砚斋”印也一并捐献印社。此可谓将其毕生精艺奉献给他亲手创办、一生热爱的西泠印社,奉献给了国家。





责任编辑:朱小雨、高佳晨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