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香港“西泠学堂”春季、秋季两期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打造了香港“西泠学堂”独具特色的艺术交流品牌。
一年来,学员从初级班到进阶班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浓烈,进步很快。
今年春季班开学以来,开设了书画印三个门类6个班,学员们学习愈发热情积极,PPT图式课件的运用,互联网课堂辅助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这些对拓展学员的知识面,启迪学员的思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泠学堂的导师现场示范,对笔法及行笔技巧、笔墨运用、构图穿插等等都现场剖析示范;篆刻课堂更是讲解入微,从印宗秦汉到明清流派分段示范进行,从运刀技巧到作印技法,一一阐述。
在课程设计及名师编排上,进阶班安排两位以上的导师穿插进行教学,让学员能够从不同导师那里学到不同的本领和更广博的知识层面。
西泠学堂秉持“金石传声,与时为新”的时代人文理念,倡导“教学相长,尊古为师”的艺术实践。坚守历史传承,通过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不断的导引,推广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增强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并希望香港“西泠学堂”成为香港社会一个新的文化交流平台,在不断发展中持续增进香港与海内外艺术家的交流合作。
春季国画班课堂
翁真如老师对学员现场示范讲解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显著特色是色彩浓重,鲜艳夺目,五彩纷呈,这是受西方的绘画色彩学和光学的影响所致。笔锋有几种颜色:如写荷花,笔肚先沾藤黄,再沾浓朱磦,然后笔尖沾了厚洋红写花瓣,画出的花瓣色调有变化,富有立体感。”
蔡健如老师现场教授写意花鸟,“凡花鸟虫鱼皆有其形,须得其趣,方得其风骨”,“落笔有大家风范最难。大处落笔,不要有小家子气。格局要高,气势要有”,“学画者要经常练笔,梅、兰、竹、菊是基本,不停的练,提炼笔墨造型,至老不废,愈简约愈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他的教学对学员们启发颇多。
黄湘詅主讲白云堂山水技法,黄老师是一代山水画大师黄君璧先生之女,从小得到父亲的亲炙面授,耳濡目染白云堂山水真谛。有人说白云堂瀑布看起来会动,实际上是采用了西洋明暗法再加上用笔用墨的技巧,从自然中观察再提炼揣摩。其绘画的瀑布犹如千军浩荡,万马奔腾的气势。黄老师从初学画者的耐心,笔墨造型贵在想象,胸中有诗,胸有成竹,勉励学员们“用笔用墨、形象取舍,都是在为意境服务。神韵意境通过形象来表达,一外一内是不可分割的。性格内敛的,要有意识的学恣肆,学奔放。性格活泼的,要有意识的学规矩,学法度”,“学画要多看多读,才能消除印象中之隔膜。好画可以不断看,多次临。每一次临摹都能学到东西,墨法、笔法;近景、远山;枝干、穿插等等。要有感受有对比,记住特征,要有所悟”。
春季书法班课堂
林坚璋在书法课上告诉学员们:“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势是一种节奏、一种动力、一种生命的气象,而毛笔则是手指的延伸,通过各种不间断的轻重强弱、长短快慢、接承贯穿等,暗示出书法艺术的境界和书者某种情感与个性,记住书法与生命之本真——气韵生动。”
春季篆刻班课堂
林墨子老师与学员们分享他的艺术感悟,“印的高低雅俗的前身都是“巧”。能巧之后的洗炼超脱则高,否则流俗无味。巧是中国印乃至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分水岭,能在表面层次上看出艺术品格和审美气质上的巨大差别。追求反朴归真,超乎身容目瞩之外的意游,不受真实俗性的约束而求意趣的放荡和个性的自我表现那是一种境界。”
西泠印社社员邓昌成先生在课堂上谈自己的篆刻艺术思想,“印是一门学问,做学问就要导之有源,统之有术。“源”即取之有源,要合乎自然合乎逻辑,“术”是技术也就是方法”,“初学刻印当以古人规矩为先,既得其意乃得其神,既求其古乃不失于野。一方印整体之妙在于顾盼生姿,重在大方,格局要高。汉印之美在于苍浑高古平淡天真又各尽其妙,就字取形,却又笔画照应,计白当黑虚实相生”。
供稿: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处
责任编辑:朱小雨、高佳晨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