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泓盛2019春拍】常熟翁氏藏董其昌《致江南名士信札合册》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上海泓盛拍卖有限公司2019春季书画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9年6月20日14:00-18:00

                 2019年6月21、22日 10:00-18:00

拍卖时间:6月23日9:30举锤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376号波特曼酒店4楼





5573

董其昌(1555-1636) 致江南名士信札合册

册页共三十二开共三十九通信札题跋三开六页 设色纸本

尺寸不一

DONG QICHANGLETTERS

Album, ink and color on paper

RMB: 1,500,000-2,000,000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曾鲸、项圣谟绘《董其昌小像》


哪怕是不甚了解书画历史的人,对于董其昌这个名字多少有所耳闻。作为“南北宗论”的发起者及推广者,董其昌的理论直接影响了身边的“画中九友”,使得其中的王时敏及王鉴脱颖而出,形成了影响整个清朝的“四王”画风的滥觞;而其书法更是让乾隆皇帝为之倾倒,亲自学习董字,其代笔张照、词臣梁诗正、汪由敦等人均学董书。随着今年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的举办,一阵“董其昌热”席卷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学者、游客都争先恐后的来上海,一睹这一位松江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艺术家作品的风貌。本次董其昌大展中万里四十六年、四十七年所作《书画图册》见(附图)便是常熟翁氏藏品,后有翁同龢尾跋。


《常熟翁氏族谱》中翁同爵一支的记录


常熟翁氏为近代收藏大家,其家族兴起于翁咸封(17501810)一代,当时便广收书籍、尺牍,汗牛充栋,甚至在道光年间将陈揆的“稽瑞楼”收藏尽数收入家中;至其子翁心存(17911862)时已有相当数量的收藏,由于翁心存个人爱好极广,除藏书外,也涉足书画收藏。其子辈翁同爵(1814-1877)、翁同龢(1830-1904)时地位更为显赫,公务之余,大量购入各类古玩书画,翁同爵醉心古迹及手迹的收集,收藏拓片尺牍汗牛充栋,同时人所著《归石轩画谈》、《郭嵩涛日记》中多有提及其收藏。而翁同龢则更痴迷于书画,甚至将购买宅邸的400两白银尽数用于购买王石谷的《长江万里图》。在翁氏收藏最盛时,仅董其昌的书画作品,在翁家便有21幅之多,而这仅是冰山一角。嗣后几代翁氏子孙,不断对收藏进行补充,藏品体量惊人。嘉德拍卖行曾这样评价翁氏家族的藏品:“目前所知的海外藏家,像翁氏家族这样的收藏,无论从质量,还是传承意义上,都无人可以取代。”翁心存广泛收藏各类文物,涉猎极广,翁同龢则不同于父亲,因个人性情之好,更专注于收藏书画,因此翁心存所收藏的各类手札碑帖多归于翁同龢之兄翁同爵(玉甫)一脉中。翁氏的书画收藏精品均在翁万戈手中,如今尽数归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再难上手近观,实属可惜;而翁同爵一脉所藏信札、碑帖则通过“翁同爵—翁曾纯—翁奎孙—翁之缮”这一脉络完整传承下来,改革开放后翁万戈(当时上海翁氏后人尊其为三兄)回国时,还与上海同宗多有书画见解上的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如一枝开二花,各擅其美。这次上海泓盛2019年春季书画拍卖会,也借董其昌大展之机,得到了藏家的大力支持,将这本《董文敏信札合册》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本册收录计32开,共39通信札及名家题跋36页,册首有董其昌暮年像并陆时化所附题跋及沈卫观跋。后有陈垣、陆琰卓、翁同龢题跋及高振霄、谭泽闓观跋。本册信札书写的时间约始于在董其昌“民抄董宦”事件到再出山掌国子监前后约15余年间(装帧顺序未按年份),可以说正是董其昌年龄最神元气足的年龄,也是他书法的巅峰时代。而如翁同龢在跋语中所提及“……余藏董十三扎……而有一扎与此同谛,审知一稿一誊……”可知本册中还有部分董氏的书信草稿,亦如书法作品一般,熠熠生辉,足证明代士大夫对日常回信也抱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明末时期的书坛着重个人情感及趣味的表达,如傅青主、王铎书法皆极尽夸张装饰之能事,逐渐偏离了传统帖学“耀文含质”的端庄及凝练,董其昌的书法正是对于正统二王书学道路的皈依,即便在临摹、拟古其他名家的过程依旧保持了极高的辨识度。在阅读本作的过程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董其昌书法在这一阶段的书法虽以米芾书法为原点,但已经蜕变而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与同时期上博这次展出的书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的《行书临宋四家书卷》相比较,纸质,书写习惯是接近的。

而信札中的故事,更生动地将年过古稀董其昌的形象全面呈现在观者的面前,版面所限兹特选取其中二通加以分享。


第一通信札选四


第一件便是第一通信札,此通信札写于天启四年(1624年)。1620年,董其昌以帝师身份回朝,授太常少卿回到了他阔别20年的政坛。本以为经过“国本之争”、“妖书案”,政坛各派需要修身养息,自己回朝可有所作为,哪知魏忠贤党把持朝政,国家更为风雨飘摇。董只得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考据及研究重,经过四年时间,完成了《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全二十卷的编撰工作,擢南京礼部尚书。此时董其昌退意已决,以“太常”的身份上书请自己的好友李维桢(1547-1626)接任自己手中另一部在编巨制《神宗实录》的编撰工作。这一封信,便是李维桢以七十高龄收到朝廷征召消息后,赴任路上,老友董其昌给他的来信。信中董其昌陈述了自己抽身的理由,坦言:


……而奸相之相挤,言官之相驳,亦具焉。庶几伸正论于百世,次公所见也。弟为孤生,不入行队,过时之功名,殊不足恋此誉。劳顿益动归心,忧谗畏讥,岂豪杰所耐?进书之后,即事抽身矣……


也不忘提醒自己的老友,在朝中吏部尚书(信中用旧称冢宰)与自己通家之好,可以依靠。可见董其昌“为官十八年归隐二十七年”,每一次进退都是精心设计布局,穷则独善其身,在晚明动荡的政坛中,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非常人所能企及。


第廿四通信札


另一通第廿四通信札,与第卅九通疑似致同一人,皆为“民抄董宦”之事,本册中还有第十五、十八通三通皆与“民抄董宦”事件有所关联。“民抄董宦”是董其昌一身中所经历的最重大的一次变故,其产生学界如今依旧难以确定,但总体倾向于董其昌之子董祖常及仆人,因殴辱前往董家闹事的生员范启宋家妇女,经仇家煽风点火(董其昌认为乡中官员亦有偏袒在第十五通信札中有所提及:……乡一二士夫陆司理、钱令尹者,左袒狂生,皆入鬼录,陆以七月,钱已八月寒家之事未结,而割舌之业已报……),导致民众火烧董宅,导致董其昌出逃苏州的事件。后来经过《黑白传》及民间戏剧夸张,形成了董“劣绅”的形象。可在这第廿四通中,我们看见的却是一位完全不一样的董其昌:


弟昌破家之后,空诸所有……书籍法帖,尽成劫灰。仰兄家文选、玉烟二种,以为贫子骤富,勿讶其贪,必有以应……蜀素卷因在质库,独无恙……家有智永千字文,观前数行,书法淳古,饮虞以下,皆同小儿……


不为财产而悲痛,却因友人赠书而喜悦,为《蜀素帖》不在家得以保全而狂喜,为家中的《僧智永千字文》的书法成就之高而欣喜,一位“书痴”形象跃然纸上。《蜀素帖》是董其昌一生最重要的收藏,也是米芾传世作品中极重要的一件,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自陈瓛家中购得后(本作中第卅二通便是致其信札),董其昌朝夕相处,从中学习,并在卷后有长跋,盛赞此卷“如狮子博象”。而在劫难之中阴差阳错得以幸免,难怪能一扫其心中郁结。


《蜀素帖》董其昌尾跋


其余信札内容也极为丰富,不仅有对收藏大家吴用卿的邀请,也有讨论项元汴收藏有误的评价,还有组织多次武林之详细细节,甚至有因朋友无子代为推荐中医的介绍信件……细节之详实,事件之准确,将一个鲜活的董其昌呈现在我们面前。足以填补丰富董其昌年谱中的种种缺失,有着极高的文献及历史价值。

本作中部分信札在装裱成册前便经明末钟祖述及朱之赤收藏,最迟在清康熙乙酉(1705年)年初,经杨天根装帧成册(首开信札前保留的旧签条极有可能是杨氏原签)。杨氏将本册连同其余多本董其昌册页,于邀请陈垣为之题跋,陈“乞得此本”,并将本作的来历完整记录在了末尾的题跋中,在同年五月前将这本册页转与了陆琰卓,并在平湖陆氏家族内留存百年。至陆润之时,对本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把玩,不仅在每一开上均钤有其收藏印,同时将册页重新装裱,视若珍宝。后流入常熟张庶樵家中,张氏与翁同龢家族同为常熟当地望族(《翁心存日记》1845122日中亦记载“……云樵以张氏姻事相商,予谓门第甚相当……”)。在其子张约轩(昭文)时,同翁氏联姻(《翁心存日记》1845129日“……云樵第三女与张约轩次子联姻……”),将此册赠与了翁心存,而此册自此一直留存在翁氏家族中,“守藏八代”(翁同龢纪念馆王忠良先生语),保存了170年之久,未曾流转。流传有序,考订清晰。

如此名家手迹,其体量之巨,内容之丰富,值得海内外各路卖家关注。




题跋及观跋


沈卫1941年观跋


1.

题跋:辛巳岁暮,后学秀水沈卫拜观。时年八十。

钤印:兼巢(白文)、曾到蓬山重游芹泮(朱文)


陆琰卓1705年题跋


2.

题跋:思翁书法方重于世,而赝者十九不止。尝记其与某友论文一扎,末云荒陋无物,挥扇十把去病。除腕力不济,但取其不赝耳。然则思翁在时赝者已复不少也,何论今日哉?此简率意落笔,秀致翩翩,极自然之妙,自与衣冠优孟者迥别。?质灰沁,燥润相错处,适愈增其妍媚可宝也。语多感慨伤时,其在魏珰初用事而威焰未炽之时乎?乙酉五月晦日,峰泖陆琰卓题。

钤印:琰卓之印(朱文)、东村居士(白文)




陈垣1705年题跋


3.

题跋:董文敏书今世盛传,然真赝杂出,好古者有贵耳。贱目之诮,余偶过杨天根寓斋,以文敏墨迹数册索题,遂乞得此本。与世人所传者逈别。昔贤称文敏书有回风舞雪之奇,于此始信云。康熙乙酉端阳前一日,坦园识。钤印:坦垣之印(白文)、坦氏园(朱文)、能见此乐者甚稀(朱文)、玉斋(朱文)




翁同龢1903年题跋


4.

题跋:董公于珰焰肆毒时委蛇远引不罹其祸亦智矣哉。至其书札,往往多请托语,则贤者之过也。此册三十二番,吾邑张鹿樵家物,其嗣约轩以赠先公,公以赐先五兄,其时余年十四五,弹指六十年,今兄曾孙曾孙之缮处,而余已颓然老矣。册有两扎涉钟书《灵飞经》事,因钞附余家《灵飞》残字后。《灵飞》今付斌孙将重裱,而难其人也。册首一扎乃与德州程公业者,余藏董十三扎得之程氏后人,流传可据;而有一扎与此同谛,审知一稿一誊,皆真迹也。册有数纸非公笔,识者自辨之。册首画家最为真本。光绪癸卯二月晦雨窗。松禅老人龢记。近日右目花而左则瞭然,笔尖作两歧。

钤印:松禅老人(白文)、龢(朱文)




高振霄1946年题跋及谭泽闿1882年观跋


5.

题跋:此册书法之妙前两跋已尽之矣。松禅嫌其书扎中多请托语,反覆寻览,皆是人情之常,无足讥弹者。至太仓士人狱事一扎,正以见其仗义立言,有东汉清议节概。留观数日,以归诸宗庆英俊宝此家藏。丙戌九秋,鄞县高振宵识。

钤印:顽头陀(白文)

6.

题跋:壬午立夏后三日,茶陵谭泽闓敬观。

钤印:瓶斋经眼(朱文)




递藏及钤印


1.钟祖述,其人生平失考。按其著有《小瀛洲社诗》,该社活动于1542-1639年之间,《四库全书》收录有顺治时刻本,可推测其人生活于明末清初时。在第16182034通信札上有其钤印。


      


2.朱之赤,明末清初藏书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字守吾,号卧庵,别署烟云逸叟,休宁人。学问渊博,通天文术数。喜收藏书画,并精于鉴别。早年曾向叶奕、毛扆商讨藏书及版本,宋椠元抄充栋,其法书名画及名人手稿本多精品。在第30通信札上有其钤印。



3. 杨天根(明末清初)

根据垣题跋中记载“余偶过杨天根寓斋,以文敏墨迹数册索题,遂乞得此本。”

4. 陈垣(明末清初)

册页后第二段题跋是陈垣题跋时间为“康熙乙酉(1705年)端阳前一日。”


        


5. 陆琰卓(约1650-1720

按毛奇龄撰《西河集》卷一百二十有其记录。“……平湖陈佑以同邑陆琰卓(字蕴崑)三辨寄询问,予耄病不能答……”;且朱彝尊著《鹉水偶吟》卷首有康熙六十年陆琰卓序。按朱彝尊生活于1629-1709之间,毛奇龄生活于1623-1716之间,且陆当时是带着询问的态度寄去问题,陆琰卓生活时间略迟于两人。且与陆时化同为平湖陆氏,当是由他直接传给或赠予陆时化。

 

  

 

6. 陆时化(1714-1779

字润之,号听松,别号听松散仙、听松老人,室名翠华轩、啸云轩、听松山房,江苏太仓人。少为庠生,以岁贡生入国子监为太学生,不好仕宦。家聚书万卷,购善本手自校雠。尤嗜法书名画,亦富收藏,善鉴藏,于画鉴别更精。其聚书数万卷,曾手抄唐宋元明人文集数种,收藏宋刻《太平御览》千卷、《道德宝章》、《国策》、《襄阳郡志》等。购善本书以贻子孙。藏书、画之处有“啸云轩”、“翠华轩”、“听松山房”,书画充栋。


                                                                   

       

7. 张庶樵(失考)、张约轩(翁心存同时人)

翁同龢题跋中提及“……此册三十二番,吾邑张庶樵家物,其嗣约轩以赠先公……”。张庶樵失考;其子张约轩,名昭文,字约轩,官至通守。翁心存与张约轩有明确的交谊,最迟在1845年时同翁氏家族结为儿女亲家;在1849年翁心存进京之前,由于进京所须物件众多,特烦张约轩操办部分事宜,在《知止斋日记》中《张约轩寄但运使一函》有记录。

 

8. 翁心存(1791-1862

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父翁咸封,官至海州学正。知州唐仲冕见心存有异才,奇之,授之学。道光二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督广东学政。咸丰元年,擢工部尚书。四年,起授吏部侍郎,调户部,擢兵部尚书,迁协办大学士。八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入祀贤良祠。著作有《知止斋诗集》。自翁心存起,本作便一直保留在翁氏家族内部。

 

9.翁同爵(1814-1877

字侠君,翁心存次子,翁同龢的二哥,号玉甫,江苏常熟人,清朝著名大臣。以父荫授官。由生员而至盐运使,历官陕西、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10.翁之缮(1874-1918

又名之善,乳名大宝、大保,字兰茞、柟士、兰士、号鬲庵、漫时、公劲,晚号晦翁,室名仪安室、石梅山房。为翁心存的长玄孙,为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翁同爵的长曾孙。邀请谭泽闿于1882年为此册题跋;并于1903年请翁同龢为此册题跋,翁同龢在该册的题跋中述说了至于翁之缮的作品流传:“以赠先公(翁心存),公以赠先五兄……今兄曾孙之缮处”。即此时已经历了翁同爵、翁曾纯、翁奎孙、翁之缮四代人收藏。

    

    


11.待考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