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场敦煌风的梦
| 工作坊介绍 |

敦煌,是我国西北黄沙中的一个色彩斑斓的存在。在王道士敲开藏经洞,引来探宝人,继而揭开了四百九十二个洞窟的神秘面纱之后的一百年来,它于中国现代文化之中的梦幻色彩从未消减。这来自于它千年的历史,也来自于它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这些决定了这里有商业与政治、战争与欲望、信仰与艺术不断叠加的文化厚度,也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寻梦人。

(图片源自网络)
本次工作坊,以对梦的描绘为图像载体,带领小朋友们鉴赏并体会敦煌繁复丰盈的造型风格特征,尝试运用传统矿物颜料,来打造属于自己的敦煌风格的梦境。
| 工作坊报名信息 |
工作坊时间:6月23日(周日)上午10:00-12:00
工作坊地点: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
招募对象:8岁以上热爱艺术的青少年(需家长陪同)
招募人数:10人
报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链接: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newsdetail/2339,报名成功后,将会收到短信回复。请勿重复提交报名。
注:
1.工作坊全程免费参与。
2.请报名成功的公众于活动当天准时在美术馆一层大厅集合并签到,我们将带领大家集体前往展厅及活动地点。
3.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有。


《敦煌一梦》
综合媒材装置 210×140×260cm
冯琳的作品由一组梦境构成:这里有一位盛唐时在敦煌绘制壁画的画工和他妻子的故事,像所有的画家一样,这位画家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画中人,一位跳胡旋舞的西域女子,而他伤心欲绝的妻子请求画家将自己变成一座雕塑。胡旋女则在梦中忆及自己在丝路那头的故国,以及长安酒肆中将军、贵公子和文人雅士们馈赠的诗歌与爱情。不断被梦境所纠缠的还有斯文?赫定、李希霍芬和斯坦因。盗墓者的梦里渗透着数千年灵魂的回音。最后则是敦煌研究院一个女讲解员的梦。这组梦境互相渗透和穿越,最终构成一个覆斗型的洞窟,成为涅磐前的释迦牟尼佛所牵挂的人间。梦境的经验,和敦煌洞穴的沉浸体验的相似性是我们所熟悉的。而它的苍老残缺与追忆的色彩,也正吻合着壁画的斑驳。贫瘠的三危山山体内嵌套着的一个个充满叙事的空,在此一旦成为理解人间万事的基本模型,使得日常生活瞬间变成四处埋伏着隐藏文本的写作的迷宫。最终《敦煌一梦》被实体化,成为一朵由头发所组成的乌云,飘来,停泊在我们的展厅里。(Q)(本段文字出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
| 工作坊导师 |

冯琳
2015-201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8年进入社会性艺术工作室。荣获2015-2016学年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荣获2017-2018学年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荣获2016-2017学年中央美术学院优秀作业二等奖。2017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istep杯”第四届“写生路上”微摄影大赛二等奖。2018年,获得“留住故乡的年味儿”——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摄影作品展三等奖。

任蕊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长期从事并研究国内外当代艺术教育、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等。2010年创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并负责至今,持续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及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参与美术馆各大公共教育活动及项目,至今已策划相关活动近2000场。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