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奈的最后十年
“玫瑰拱门下的路径” 1918-1924,布面油画(上)
1922年至24年间从玫瑰园看到的艺术家的家。布面油画 (下)
2019年6月16日至9月15日,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的金贝儿艺术博物馆将展出莫奈生命最后十年创作的作品。展览“Monet:The Late Years”(莫奈:晚年)将通过50余幅画作,追溯莫奈1914年绘画风格开始演变,一直持续至他1926年去世。
展览包括20多幅莫奈钟爱的睡莲画作,以及他最后几年许多并不被人所知的创作,很多都是在美国的首次亮相。令人惊讶的是,莫奈晚年的作品在题材和样式上依然充满活力,展览作品的尺寸不仅有1.8米多的油画,还有4米多宽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1914年春天对莫奈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写信给朋友——艺术评论家、小说家古斯塔夫·格弗罗伊(Gustave Geffroy),向他表达了自己虽然深受眼疾的困扰,但是沉迷绘画和不断想要创作的欲望让他很受折磨。一个月后,莫奈正式回归画室,他每天凌晨4点开始工作,直至夜幕降临。虽然整日的劳作让他疲惫不堪,但他看到了自己作品相对于过去的不同和革命性的突破。莫奈还写信给自己的艺术经销商杜兰德·鲁尔,迫切的与他分享自己的新作品。“当我把自己置于某种状态时,我会认真地对待它,这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工程。”
莫奈73岁开始的这项巨大工程,实际上也沿袭了他19世纪90年代末那时所采用的绘画探索方式,即不断以一个绘画主题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关系。莫奈每日创作都围绕着“池塘·睡莲”,不断记录他眼中看到的光影效果,然后将这些素材带回工作室。
不断退化的视力让莫奈的视觉感知力也日渐下降,他很难再在自己的作品中重现出他眼中的景象。于是莫奈改变了自己的绘画方式,通过最激进的方式,以混合着蓝色、绿色、红色和黄色的复杂层次的绘画笔触,在布面上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不断扩展出一幅幅尺寸巨大、超越绘画物质本身、近乎于抽象的作品。
对莫奈而言,不论是青年亦或是晚年,自然界赋予他的绘画魔力都是一样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敏感度远远没有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尖锐。只要我与外界不间断的交流,就会继续激发出我的好奇心;只要我的手仍然准备就绪,我就不会担心,它们始终会忠实得画出我眼里和心中的美好世界。”
《蒙娜丽莎》VR展
《蒙娜丽莎:Beyond the Glass》的虚拟现实体验
2019年是列奥纳多·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为了纪念他的艺术生涯,卢浮宫将举办他的作品回顾展。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该博物馆与HTC Vive Arts合作,为游客提供名为《蒙娜丽莎:Beyond the Glass》的虚拟现实体验。这次合作将让游客们认识和了解更多关于蒙娜丽莎本人的个人经历,以及500多年来围绕她的种种谜题和传奇。
这是首次在卢浮宫推出的VR展览,游客可以通过《蒙娜丽莎:越界视野》(Mona Lisa: Beyond the Glass)的VR体验,在虚拟空间里与这幅画作进行互动。并突破玻璃保护罩的限制,以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方式近距离地欣赏这幅迷人的肖像作品,完全沉浸于这幅世界名画当中,在VR世界中畅享有关这幅传世名作所带来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HTC Vive Arts项目总监表示,参与本次特展并与卢浮宫的团队紧密合作,通过全新的VR呈现方式,让全球观众能以一种全新视角充分领略《蒙娜丽莎》的魅力。另外,无法前往卢浮宫参观的用户还可通过家用版欣赏达芬奇这部非凡的杰作以及卢浮宫内其他的达芬奇馆藏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
疑似梵高自杀的枪
梵高自杀所用的枪
据外媒19日报道,被称为“艺术史上最著名的武器”、疑似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自杀所用的这把锈迹斑斑的7毫米左轮手枪,在巴黎竞拍会上经一位私人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标购买的,最终售价16.25万欧元,是起初预估值的三倍。
报道称,梵高于1890年7月去世,专家们认为,他在巴黎以北瓦兹河畔欧韦附近的一片田地开枪自杀。1965年,一位农民在该地区发现这把手枪。该手枪曾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中展出。在手枪拍卖会前夕,梵高研究所发表声明谴责此次拍卖。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把枪支与梵高的死亡直接挂钩”,并对“一场应值得更多尊重的悲剧商业化”表示遗憾。
虽然出售这把手枪的艺术品拍卖行表示,没有办法肯定这把手枪就是让梵高致命的武器,但他们坚称,测试结果表明,这把枪在地下已有75年的历史。拍卖行称,1965年发现这把枪的农民把枪送给了奥弗斯—苏伊斯酒店的前老板,这位前老板的家人现在正在出售这把手枪。
“对该武器的技术测试表明,该武器已被使用,并表明它在地面上停留了一段时间,这与1890年时间一致。”拍卖行工作人员说,“所有这些线索都让人相信,这是(梵高)自杀过程中使用的武器。” 该外媒也称,从梵高胸部取出的子弹与这把左轮手枪所使用的子弹口径相同。
德裔家庭100年前的宣德炉高价售出
曾流落德裔家庭装杂物的“牡丹凤凰”鎏金宣德炉,香炉底的“大明宣德年制”印款及香炉上的精美鳯凰雕刻
一个曾被用作存放网球的陈旧铜碗,近日在瑞士苏黎世一家拍卖行以420万瑞士法郎售出,因为它真正身份是300年前中国清朝宫廷御用的“牡丹凤凰”鎏金宣德炉,还是同时期独一无二的珍品。
这座较早前曾在香港展出的鎏金铜香炉,由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人投得。拍卖行发言人称,香炉来自一个住在瑞士的德裔家庭:“他们祖父辈在约100年前由中国带回。”据悉,这家人也有观看拍卖过程,当他们看到香炉以高价卖出,除了高兴也觉得极为意外。
早在1960年代,该家庭曾把香炉相片先后交给柏林一家博物馆和一家英资拍卖行估值,但均被误认为是19世纪仿制品,于是把它用来存放网球。直到一位研究亚洲艺术品的专家获邀到这家庭作客,一看到这座香炉就惊为天人。经过一番考证,查出这是明朝宣德年间制成、清朝宫廷曾使用的宣德炉真品。
宣德炉因炉底多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印款而得名,为明代铜器铸造工艺中极为珍贵的精品,极为罕见。
捷克玩具总动员
莫拉夫斯卡·乌斯特勒那·布尔诺玩具社,《鼹鼠的故事》,1960年代,纺织材料,兔子: 220x390x200mm,鼹鼠: 100x170x80mm(上)德通木质玩具,《木质玩具组合》,1960年代(部分作于1930年代),木材、磁铁、磁力板,高100-130mm(下)图片? 捷克中心;布拉格,2018
木制的婴儿车、木马、各式小人偶、充气的红水牛……展厅里,色彩明艳、充满故事性的玩具组合演绎着耐人寻味的童话世界。“捷克玩具奇遇记”6月26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心开幕,展览通过29件绘画与装置作品,带领观众领略玩具设计的独特魅力,陪伴中国观众成长的捷克经典动画《鼹鼠的故事》中的鼹鼠玩具也在展览中亮相。
在1958年便于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捷克玩具工业已拥有百年历史,享誉国际。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捷克知名玩具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其中最久远的玩具来自于1920年,最新的作品设计于2019年,时间跨度长达百年。这些经典作品一直被视作捷克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至今仍活跃在生产线上。
“捷克玩具奇遇记”是一次了解并亲密接触捷克玩具的绝妙契机。这些奇思妙想的玩具不仅属于孩子们,也属于每一个拥有童年美好记忆的大人。在展厅中还播放着《鼹鼠的故事》系列和《派特和迈特》系列的动画影片,带领观众寻找童年美好记忆。
过去,这些玩具都在商店中售卖,如今也可以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展陈。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数码游戏成为了孩子们主要的娱乐玩具,但带着巧思设计与传统记忆的手工玩具更显人文温度,唤醒人们内心的纯真与美好。本次展览也是捷克的玩具及设计首次大规模地在中国展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