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dex}}/{{bigImglist.length}}
文/邵沁韵
时间:2019年4月24日
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邵沁韵:从2017年开始,你每周往返上海-北京一次,你对比过上海和北京的艺术生态吗?
杜曦云:每周往返一次,我最初是撕裂般的痛苦,后来逐渐享受这种穿梭了:可以每周换一次视角,用北京视角看上海,用上海视角看北京。
邵沁韵:怎么说呢?
杜曦云:北京是不可替代的。绝大多数当代艺术家都在北京,这种数量的比较就能看出两个城市的差别。但上海有它不可替代的强项。
作为老牌港口城市的上海对发达国家更加开放,引进、搬运发达国家的文化艺术给中国人,始终是上海的强项。搬运的速度越接近同步,执行层面的工作越严谨周密,就越有自豪感。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30来年来也已经是经济中心之一了。它更在意自我中心、本土原创,更能包容三教九流、狂野粗犷。这是两个城市在艺术方面最大的不同。
邵沁韵:你觉得上海的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杜曦云:上海有两类艺术家让我印象深刻:一类是如果不看签名,以为是国外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一类特别强调用当代的方式转化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江南汉族文化。
邵沁韵:北京的艺术家更生猛一些吗?
杜曦云:我觉得北京的文化胃口更包容、更多元。野生的非常野生,驯服的相当驯服。当然,当代艺术本来就是多元的,但我觉得在北京的话,艺术更多元、种类和方向更多,奇葩、怪咖和异端更容易存活。
邵沁韵访谈杜曦云:
邵沁韵(Sherry),研究生毕业于纽约大学。曾任表演艺术双年展(Performa)研究员、乔金·毕沙罗(Joachim Pissarro)策展助理,现任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统筹。
{{flexible[0].tex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