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我们哦
全文字数:1993 阅读时间:6分钟
重塑经典

6月15日,“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研讨会在八号桥艺术空间举办,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策展人,《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主持,与会嘉宾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歌唱家廖昌永,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杨扬,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导演朱枫,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翔,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贵,文汇报副总编、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缪克构,解放日报副总编、城市文化研究专家徐锦江以及画家丁小方。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 杨扬
杨扬:这两天非常忙,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观赏到丁小方先生的《世说新语》人物画册,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释重负的清新感,再来看原作,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清新脱俗。所以这就是刚才大家都讲到的《世说新语》确实跟人的精神状况有关系。
我刚才听小方先生说了才知道,他此前画过《水浒》的108将,《水浒》跟《世说新语》确实不一样,《水浒》刀光剑影,杀气很重,英雄们好打抱不平。《世说新语》高瞻玄远,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神人高士,别是一番人间景象,所以这两者差别很大。我想,这大概跟画家的生命体验有点关系,如果你先画《世说新语》再来画《水浒》,不知道感觉印象会是什么样的。现在是先画《水浒》再画《世说新语》,前面是这样浓重的世俗生活,或许是感受到世俗生活之局促和拘泥,或许才有后来画《世说新语》时的简洁脱俗,这两者有变化,但是可以对照起来看,精神脉络才比较清楚。

刚才听很多同行发言,感触很多。他们都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想从文学角度来解读,我看了这些作品以后,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丁小方的这些人物绘画系列有没有变化,或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我觉得变化是有的,可能对美术界的朋友来说觉得力度不够。但我以为艺术家的变革探索,应该在变与不变的格局中平衡两者关系。艺术要变,但又不能变得太厉害。从绘画的处理角度来说,这个变化、探索的过程要合乎中国画的本源的要求。如果将中国画的基本要求推倒不顾,完全变成一种观念、符号化的东西,这在一些现代抽象绘画中随处可见,但小方先生的画风显然不在这一系列之中。所以看丁先生的画,要遵从他的绘画理路来看待他的变化,我以为他追求的是一种不能打破中国画规格和笔墨氛围的意境和人物造型的变化。如果说,在他的《水浒》人物画系列中,叙事性比较多的话,那么《世说新语》人物系列中,抒情的成分浓郁一些。

而且,我们看到,他在借鉴传统的高士图和界画手法的同时,吸收了海派绘画的装饰性处理方法,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轻柔和谐,杨柳拂面,不是那种冲击力很强,战鼓隆隆的东西。但这不是说,他的画没什么分量,这应该是两个概念。我喜欢他这一个人物系列中的探索。画面很丰满,但处理得干净,线条多,但不杂,有一种流动的节奏和韵律,与《世说新语》所推崇的人物格调和境界,是相协调的。

本次研讨会嘉宾发言实录将陆续推出
敬请关注哦!
往期回顾
【1】廖昌永|“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研讨会实录
【2】刘金贵|“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研讨会实录
【3】陈翔|“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研讨会实录
【4】毛时安|“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研讨会实录
【5】徐锦江|“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研讨会实录

展览信息

重塑经典——丁小方的世说新语艺术特展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主办单位: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上海八号桥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上海觉群书画院
策展人:张立行 鲍颖
展览时间:2019年6月15日-7月9日
(9:3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
(黄浦区南苏州路1247号)

画家简介
丁筱芳,字小方,斋名紫逸阳轩,天圆地方。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绍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觉群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华国学院特聘教授。

书籍推荐
丁筱芳画世说新语 | ![]() |
丁筱芳先生是沪上人物画名家,擅长以写意手法塑造人物,笔墨古拙,妙趣横生,正如《世说新语》的文风,寥寥数语,而入木三分 。《丁筱芳画世说新语》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绘本、原本、白话文、英文对照四位一体,兼具学术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用图画的方式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绘画形式引导社会大众关注传统文化与艺术。

《丁筱芳画世说新语》
扫码即可加购



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始建于1908年,原为“中国通商银行第二仓库”,后为民国大亨杜月笙的私家仓库,历经百余年而屹立。空间汇集“仓、河、桥、砖、木”元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空间结构让它成为苏州河畔一道靓丽风景。在这个历史建筑里,我们聚焦生活美学,举办展览展示、文化交流、艺术活动、影视摄制、话剧演出、时尚发布等等。这里不再有上海旧梦,有的却是苏州河畔的人文新篇章,阅读建筑,品位艺术,漫步苏州河畔,感受上海的城市温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