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之声
?
《Voicesof Photography 摄影之声》是一份摄影艺术独立刊物。自2011年创刊以来,每期介绍摄影创作,借由与艺术家、出版人、策展人、艺术机构和相关工作者的对话思辨,以及持续推动影像阅读、评论与摄影史的书写,探索摄影的创作概念、文化、历史与思潮。《Voices of Photography摄影之声》连续两届获得金鼎奖“人文艺术类杂志奖”。
“坚持按快门前先有观点,《摄影之声》为思考的摄影魂而生。”─《人籁论辨月刊》2012年第95期
“A great resource on photography and the best photography magazine from Taiwan!”─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2015.4.20.
“『摄影观念』杂志,着重是『阅读』摄影,关注摄影者的思考脉络,不把影像评论停留在美学层次上。”─《公视新闻议题中心》2013.4.10.
VOP ISSUE 14 : 謎途
JOURNEY INTO MYSTERY
(即将售罄)
这一期特别介绍艺术家赤鹿麻耶、宇田川直宽和付羽,他们的作品令人陷入当代摄影看不清的谜雾中,尝试前往他们自身也难以剖解的影像谜团中寻路。专栏中,张世伦则以摄影家张乾琦的录像新作《Side Chain》切入析论摄影的毁坏与创生 ; 顾铮书写捷克摄影家斯沃博达的摄影生涯,追寻他的自传性内心影像 ; 黄翰荻带我们重返1940年代,细数台湾前辈摄影家张才在上海留下的镜头足迹。而这期夹带的《SHOUT》第六辑,是台湾新一代摄影创作者郑弘敬的独白诗篇…
?赤鹿 麻耶
?赤鹿 麻耶
?NAOHIRO UTAGAWA
?NAOHIRO UTAGAWA
为了纪念当代台湾艺坛重要的标志与代表——陈顺筑,《摄影之声》重新刊载三年前陈顺筑和的对话,并再收录艺术家陈界仁与姚瑞中写给顺筑的信,以及他1989年至近期的个人札记中的随笔、涂鸦与奇想。最后,由五位不同国家的摄影评论人与摄影书收藏者——包括独立摄影书库创办人Larissa Leclair、亚太摄影书资料库创办人Daniel Boetker-Smith、法国Le Bal艺术总监Sebastian Arthur Hau、德国卡塞尔摄影书节创办人Dieter Neubert,以及日本资深艺评家大竹昭子——在2014年的摄影书海中,为大家评选出他们最喜欢的摄影书单。
?摄影之声
VOP ISSUE 16 : 廢 / 棄 / 空間
ABANDONED SPACES
(即将售罄)
?摄影之声
废弃空间,一种视觉景观、影像常客与美学符号。它是空无,是历史,是记忆,是枯索,是再生,是复合的种种概念。当人类社会陷入永无止尽的拆和建,以及如今更多的“待拆”和“待建”,无人的沉默空间正在影像里发出低鸣,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废弃空间有机的物质性与政治权力的控制关系。
?陳伯義 「窗景」
?陳伯義 「窗景」
在这期的《摄影之声》中,米田知子探访建造于台湾日治时期而今已废置的日本家屋,追溯历史轮转的流变轨迹;刘智聪巡览香港的城郊丘墟,记录绿芜覆盖的文明荒景;陈伯义踏查拆迁前的台湾眷村房舍,搜索废弃空间遗留的离散斑痕。同时,由日本摄影评论家鸟原学,导论自十七世纪《旧江户城写真帖》以降的日本废墟写真系谱;摄影评论家顾铮则以学者维森费尔德(Gennifer Weisenfeld)提出的灾难视觉论述,解构废墟影像的现代性;还有号称本人就“住在废墟里”的台湾资深电影评论人李幼鹦鹉鹌鹑,细数各类电影中的废墟场景。
?陳伯義 「窗景」
?陳伯義 「窗景」
此外,为了追悼中平卓马先生,《摄影之声》为这位曾经在影像思考上不断给予人们激烈撞击的摄影哲人撰写了相关文章;同时收录了中平在著名的《决斗写真论》中描写在海边烧毁自己底片的文章,以及摄影家桥本照嵩在1971年中平赴法参加巴黎青年双年展时拍摄的珍贵照片。
?摄影之声
VOP ISSUE 17 : 家族之間
KINS AND KINSHIP
(即将售罄)
?摄影之声
这期《摄影之声》穿越私密的家族史与家庭关系,寻找影像话语中“家”与生命的连结和距离。日本艺术家藤井良雄在崩落的家庭影像里注视一个逐渐剥蚀、却又回绕于难以截断脐带命途的家庭形貌。国艺术家黎朗面对父亲的逝世,开始在他所拍摄的父亲肖像与遗物照上逐一书写父亲毕生经历的时光,直到三万多个日期数字在照片上绵绵编织,生命时空的关系距离也在此立体地延展开来;香港艺术家刘卫的父母来自中国北方,辗转迁徙后在香港成家,在她拆解家族老相片、记录父母近况并重返北方生活场景的历史复视里,这份跨越世代的家族相册,述说着对家族记忆的遗念与离散关系的审视刻画。
?张乾琦《Jet Lag》
这期Artist’s Showcase单元,《摄影之声》与马格兰摄影家张乾琦在不同时区的忙碌奔波间进行了访谈对话,并揭载了他的新作——《时差》(Jet Lag)。而张世伦的“论影像”专栏则是对艺术家的“家族/家庭照”创作的反身探讨,在各种映照亲族关系间的摄影中论证“家”的影像建构与展演。顾铮则就中国与日本当代摄影中的家庭影像进行了大篇幅的介绍剖析…
?黎朗, The Sky on August 27th,
「Father 1927.12.03–2010.08.27,」
?黎朗, My Father’s Last Portrait B,
「Father 1927.12.03–2010.08.27,」
黎朗, My Father’s Last Portrait B(细节),
「Father 1927.12.03–2010.08.27,」
在Q单元,《摄影之声》专访中国独立出版人言由,他自2011年开始与中国新生代摄影创作者合作,并以“假杂志出版”为国内摄影带来了许多话题与新气象。同时,摄影评论人陈佳琦从文学穿引,深度评写艺术家陈传兴近期出版的摄影书《未有烛而后至》;另外,这一期杂志新增了“摄影书与台湾”单元,透过早年影像出版的视角,梳理台湾与台湾摄影历程的印记。
?摄影之声
VOP ISSUE 18 : 攝影書作為方法
PHOTOBOOK AS METHOD
?摄影之声
《摄影之声》在2014年展开“台湾摄影书出版对话”,试图以两年为跨度来记录台湾的摄影/出版发展历程。这一期再度启动出版专题,从“书”的路径来探索摄影样态,透过不断地讨论和书写,《摄影之声》为未来留下了一份当代摄影文化观察报告。
?Ryuichi Ishikawa
这一期选录介绍从出版社到创作者个人制作出版的各类型摄影书籍与手工书;同时也邀请艺术学者/艺评人龚卓军、张世伦与平面设计师聂永真,针对台湾摄影出版品的视觉、创作、设计、历史,以及出版市场的向度进行剖析与对话。此外,更连结新加坡、菲律宾、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新兴摄影书收藏机构及出版者,分别提出摄影书的亚太-在地视点,作为区域性的摄影出版侧写考察。
?Ryuichi Ishikawa
?Ryuichi Ishikawa
在这一期中,《摄影之声》专访了台湾影像学者陈学圣,一探他投入多年并于近日发表的摄影史研究——1911至1949 年的民国时期摄影。另外有两篇关于摄影书的评论,包括陈佳琦深度评写摄影家阮义忠近期复返再现的八○年代影像,以及梁秋虹以《韩国摄影史》探讨殖民与去殖民的摄影史观。而在 Artist's Showcase单元,收录木村伊兵卫摄影奖得主石川竜一的冲绳肖像系列,以及由他自述的冲绳人图绘与仍在路上的摄影生涯…
?摄影之声
VOP ISSUE 19: #照片#雕塑
#PHOTO#SCULPTURE
?摄影之声
在这期《摄影之声》中,日本设计师田中义久与雕刻家饭田竜太所组成的双人创作组合“Nerhol”,将照片层层堆叠雕琢刻镂,改造平面摄影为多元视点的立体图像;荷兰艺术家Anouk Kruithof撷取81个美国机关组织的Instagram帐号所发布的官方照片,缔构一系列复合媒材影像雕塑;韩国艺术家权五祥拍下大量的实物细节,将照片拼贴雕砌成各种人形塑像与物件结构,超越平面—立体形态之间的思索界线。
?Nerhol
?Nerhol
这一期Artist’s Showcase单元,特写1992年出生的数位媒材原生世代——影像艺术家小林健太,借由他自由裂解增生的数位涂抹(digital smudge)轨迹,在介入、破坏与影像噪音化的各种实验中,将传统摄影的物质与机械性建制重新格式化,跌进影像生成状态的混元世界。
?Nerhol
?Nerhol
而在专栏单元中,张世伦对类比底片粒子与数位像素的影像物质性进行思辨;顾铮评析中国艺术家蔡东东近期发表的摄影装置系列——《泉》。此外,从这期开始,《摄影之声》邀请香港摄影学者黎健强执笔一个新的连载专栏——“影像香港”,他以近年亲身参与筹划的摄影展览历程做为序论,并将陆续疏理香港的摄影史脉与当代影像地景。“Q”单元《摄影之声》专访德国资深出版人Gerhard Steidl, Steidl分享将在书中与大家分享他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纸本印刷工艺的观察见解。这一期附带的别册《SHOUT》则特别揭载国内艺术家孙彦初的《虚构集》系列。
?摄影之声
VOPIssue 20 : 冷戰影像.美國因素
Cold War Images.The American Factor
(即将售罄)
?摄影之声
冷战,一个自二战后从美国与苏联为首的对立关系之中展开,进而影响世界局势与历史发展的关键词汇。在这一期的专题中,《摄影之声》从台湾出发,循着东亚岛链爬行,从冷战时期的影像档案,到后冷战时期的当代摄影创作,对远去却仍鲜明的冷战记忆进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Vandy Rattana
以文化冷战作为切点,张世伦推究东亚冷战架构下的图像线索;仲岭绘里奈以不同世代冲绳摄影家的在地视角,细细解读战后冲绳人在美军占领与基地环绕下,复杂纠结的认同与抵抗;朴智洙借由多位南韩摄影家的影像,诉说朝鲜半岛分断体制在北纬38度线间的沉重拉扯;许芳慈则透过艺术家菲奥娜.阿蒙森与万迪拉塔那的作品,揭示在美国主导的冷战史学之外的异质论述与历史创伤。
?Vandy Rattana
?Vandy Rattana
为纪念艺评家约翰.伯格,《摄影之声》邀请影像评论家郭力昕与张世伦进行了一场长篇对谈,深度评析伯格的观点论述及其知识分子典型,同时由资深艺评家黄翰荻执笔,追忆伯格敏锐深刻的观看之道。此外,这期《摄影之声》开启了一个新的摄影书选书单元“Photobook Club”,每期邀请一位国际影像工作者、研究者或收藏者,为读者挑选近来值得关注的摄影书籍,第一期由位在墨尔本的亚太摄影书库创办人伯克-史密斯为大家介绍。
?摄影之声
VOP Issue 21 : 影像刊誌考
A Study of Photo Publications
?摄影之声
在这一期专题里,《摄影之声》透过梳理台湾、中国和香港摄影杂志的出版历程,作为初探东亚影像刊志的历史进程及摄影文化脉动连结的支点,试图叠映出这个影像时代过去与现在的考验和变貌。陈佳琦追踪台湾摄影刊物进程,了望岛屿影像出版百年来的起落波潮;张世伦重访七〇年代发行的《ECHO》英文汉声杂志,追述这份台湾民俗调查摄影先锋刊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影响;梁秋虹考掘日治期间出版的“adult publications”…
From a study of adult publications by Chiu-Hung Liang
From a study of adult publications by Chiu-Hung Liang
顾铮回看自1949年至今,摄影杂志所承载的理想、现实与时代肌理;此外,何伊宁书写近年中国独立刊物的多样风景,体现这些在限制中试图开拓道路的纸本与网路同人志的某种可能与想像。李泳麒则细数自战后以来发行的众多香港摄影刊物,回溯这些影像刊志曾经点燃的火花。
From A Brief History on Chinese Photography Magazines 1949 to Now by Gu Zheng
这一期Artist’s Showcase单元,《摄影之声》专访台湾艺术家侯怡亭,在她的作品《历史刺绣人》系列中,借由刺绣、劳动生产与殖民时期历史照片的交叠展现,反射出社会集体意识灌输的性别设定与身体感。在“Q”单元里,法国摄影杂志《The Eyes》创办人文森.马熙哈希与读者分享这份新的半年刊的编辑概念以及他对摄影的前线观察…
?摄影之声
VOP Issue 22 : 高重黎專號
The Kao Chung-Li Issue绝版(即将售罄)
?摄影之声
“摄影是时间的机器/摄影是存在的机器/摄影是遗忘的机器/摄影是斗争的机器/摄影是诗的机器/摄影是秩序的机器/摄影是快感的机器/摄影是机器的机器”__高重黎
?摄影之声
“摄影是什么?电影是什么?看是什么?”高重黎张大眼睛问。“为什么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摄影摇篮、童年、电影的黄金时代?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视觉感知、神经的论述原理?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影像机器工业呢???”在这一期杂志里,我们将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沿着高重黎的创作理路,踏上这一趟影像思索的长征。
?摄影之声
VOP Issue 23 : 韓國專題
South Korea Issue
?摄影之声
这一期是《摄影之声》发起的“亚洲当代摄影文化现场”系列推出的首次专题。韩国“Seoul Lunar Photo”摄影节创办人暨策展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研究企划出版组组长宋修庭担任此次专题的客座主编,聚焦讨论近十年来韩国摄影的发展历程,同时特写介绍十位韩国当代摄影创作者,从他们的作品中折射出韩国摄影的当前路径;此外,韩国策展人李庭旼、《VOSTOK》摄影刊物主编朴智洙,则针对韩国当代摄影创作以及主要的摄影出版、展演活动、艺术场馆与新生空间,以及韩国官方及民间设置的奖补助机制等面向作了全面的介绍。
?Jihyun Jung ,Demolition Site Apartment
?Jihyun Jung ,Demolition Site Apartment
读者在这个系列中将看到来自每一个贴近亚洲摄影文化现场、诚恳而具批判性的审视和反思。同时,观看当代摄影在亚洲的发展动态,分享、学习彼此相似与差异的经验,并共感当代摄影创作、历史和文化在不同地域所蕴含的潜力及挑战,借以反身回视我们的文化处境…
?摄影之声
VOP ISSUE 24:攝影書作為方法II
PHOTOBOOK AS METHOD II
?摄影之声
书——作为一种创作物——已成为当代摄影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话题。如今,国际间小型独立出版络绎不绝地出现、艺术书展市集遍地开花,“摄影书”占据着各个摄影节、博览会与创作奖项的主要位置,成为摄影发展历程里前所未有的独特地景,也重新定位了“制书”在视觉艺术中的角色和概念。
?Mao Ishikawa
在这期杂志中,将介绍许多有趣的出版品。同时,设计师何佳兴、艺评人徐文瑞和张世伦针对台湾摄影出版现况进行评论与回应。另外,多位评论人、出版人、收藏者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专业读者——饭泽耕太郎、朴智洙、言由、李锦丽、Daniel Boetker-Smith、Dieter Neubert和Larissa Leclair,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近期最喜爱的摄影读本。
?Mao Ishikawa
?Mao Ishikawa
同时,这一期新开启了“摄影书制作现场”系列,介绍在纽约从事独立出版的Session Press摄影书企画项目;在“论影像”专栏,则挖掘了出版于1895年由英国人GeorgeU. Price拍摄的《北福尔摩沙的回忆》(Reminiscences of North Formosa)的摄影辑册,借北台湾的茶业生态,书写着面对不明未来的岛屿纪事;除了张世伦对这份珍贵影像史料的精彩分析,《摄影之声》也将全书重新编辑作为附录别册,使读者能一探其貌。在Artist’s Showcase单元中,特别介绍日本艺术家栁美和,刊载她的摄影新作并回看她自1990年代以来的创作历程。此外,有已故摄影家深濑昌久的专题,由深濑昌久文献库总监Tomo Kosuga执笔,引介深濑戏剧性的摄影人生…
?摄影之声
VOP ISSUE 25 : 監控:科技資本主義及其不滿
SURVEILLANCE(已售罄)
?摄影之声
“机器不会取代你,因为你已经是一部机器。”
From 郑淑丽在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展出的“3×3×6”,
?台北市立美術館
在这期《摄影之声》中,陈界仁揭示当前科技-政经复合体的“全域式”操控警讯,在人类的自我意识存在危机与新种姓制度降临之前,寻求从中突围的思考路径;意大利艺术家保罗.奇理欧对网路重商主义造成个人资料的滥用加以反击,借由游走在法律边际的艺术介入,提出积极干预与对抗的社会实践;作为网路艺术的先锋,郑淑丽将在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展出的“3×3×6”,延伸边沁的环形监狱概念,以3D影像扫描、脸部辨识技术与行动应用程式装置,骇入“数据全景敞视监控”(datapanopticon)的当代牢笼,呈现跨域解放的科幻异托邦地景。同时,影像研究学者黄建宏与新媒体艺术家陶亚伦深度对谈,论析监控结构、影像科技与人性欲望的纠葛关系。
?陈界仁
此外,这一期有多篇专文:张世伦以苏育贤录像作品中脱逃移工的影像所引发的监管议题、以及台湾摄影史上第一次全岛大规模拍摄身分证的影像事件等,疏理摄影本身隐含的治理元素;孙松荣则从1980年代初、台湾首位银行抢犯李师科被监视器拍下的身影,以及高重黎与陈界仁的录像艺术,剖析体制的视线规训;施懿珊的网路社会生态实验与身分发明,持续进行新一波数位统治术的思辨与未来预示;顾铮借由冷战时期东德秘密警察遗留的影像档案,一探谍报监视技术的早年发展;张玮探寻敏感反映监控体系的当代艺术,思索科技应用与控制之间的辩证启示…
?摄影之声
《文。張照堂》 签名版
WRITINGS: CHANG CHAO-TANG
(即将售罄)
?摄影之声
这本书是张照堂的第一本文集,辑录他自1960年代以来的书写与涂画。
?摄影之声
观景窗外的岁月之旅,是剧场实验写作的文艺青年、是引介西皮反叛文化与摇滚乐的初代推手,是生活笔记的呢喃喋语,也是时代行走的图绘迹轨。“那些无法化成影像的岁月,那些擦肩而过或已然忘却的岁月点滴,因为书写而或显现微光??”他说,“路的末端有光吗?不知道,继续找路就是了。”
《文。張照堂》新书讲谈会现场, ?摄影之声
这本书没有照片,只有那些你从未读过,或可能遗忘的——剧场的/摇滚的/西皮的/映像的/涂鸦的张照堂。“喂!你有火吗?”……
?摄影之声
- 关于更多《文。张照堂》-
?
郭力昕 《製造意義》
?摄影之声
如果影像的决定性瞬间,从不是现实的决定性瞬间,照片的意义,是否大于现实的意义?谁在制造意义?如何制造?
《製造意義》是台湾少见的一本针对本土摄影提出批判思辨的论集。长年关注影像文化、以犀利观点著称的评论家郭力昕,在这本书中以台湾摄影家作品、摄影集与社会现象的案例切入,透过五篇长论,深度解析在台湾脉络中的“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自1980年代台湾解严前后至今的实践与变貌。
?摄影之声
?
购买书籍方式
复制这条信息¥yMkWYUQiRlC¥
后打开????手机淘宝????
或请点击阅读全文????
?摄影之声
文中杂志书籍文字介绍源于 VOP摄影之声
* * *
编辑:MIN
Muge Art Space
开幕展览
?? 展览:入舟
?? 艺术家:塔可
?? 展期:2019年5月18日 - 2019年6月30日
?? 地点:成都市青羊区蜀华街55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