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现代水彩画的
溯源、传承与发展(上篇)
| 陳耀王
土山湾院画馆
“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水调色作画,这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发展到没骨法绘制的中国花鸟画,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水彩画了;相比之下,西方的水彩画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表现艺术,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才在英国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诞生至今仅2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法国的印象派画风传到英国,把水彩画推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使这一年轻的画种显示出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水彩画(water color)是从西方引进的外来画种,和中国画虽然都是用水调色作画,有相通之处,但水彩画凸显的是西方绘画体系和观念,重视描写光与色的变化,用強烈的明暗对比和明确的焦点透视法所绘制的水彩画,偏重于写实;而中国画历来强调要“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比较注重意境和神韵,偏重于写意。两者因绘画体系、视觉观念和审美观等基本观念的差异,加上绘画工具、颜料、纸张等材质不同,其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两个各有千秋的独立画种。
西方的水彩画艺术是伴随着天主教传教士的足迹传入我国的,远的可追溯到1715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uiseppe Castiglione)和稍后抵北京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 ),他们带来了西方的油画、水彩画艺术,并成为清朝著名的宫廷画家。乾隆皇帝曾口谕“水彩画意趣深长,处处皆宜。王致诚虽工油画,惜水彩画未愜朕意;苟习其法,定能拔萃超群也。”说明乾隆皇帝也很欣赏外来的水彩画。但真正意义上的水彩画的传入民间是在晚清,而上海徐家汇的美术学校和其继承的土山湾画馆则是我国的水彩画发祥地。
范廷佐像
1847年天主教会派西班牙人范廷佐修士(Jeannes Ferrer 1817-1856)到上海,设计和监造天主教堂。他出于工作的需要,于1852年将教堂旁的工作室,扩展成徐家汇美术学校(L'Ecole Beaux Arts),向中国学生传授绘画和雕塑技艺;接着意大利人马义谷神父(Nicolas Massa,1815-1876)也来帮助教授绘画技法。他俩是西洋绘画艺术在中国最早的传布者和奠基人,他们培养了得意弟子陆伯都修士(1836-1880)作助手和接班人。
马义谷像
1864年天主教会建立了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三年后,陆伯都将工作室迁到孤儿院中,扩大成土山湾画馆。但他长期患病,1869年起由他的学生刘德斋修士(1841-1912)代理主持画馆工作,陆病逝后,刘接任执掌馆务直到1912年。土山湾画馆是我国最早系统传授西洋美术的学校。徐悲鸿于1942年回顾中国的新艺术运动时指出:“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刘德斋像
刘德斋在土山湾画馆中长期主持馆务並执教素描和水彩画。20世纪初,他在法国《插图杂志》(L'ILustration)上发现了法国水彩画大师维涅尔(Pierre Vignal,1855 —1925)的作品,看到他的现代水彩画和对西方水彩画产生的巨大影响,就与时俱进的将杂志上陆续发表的维涅尔水彩画汇集成册,供画馆师生欣赏临摹,他积极的推广维涅尔的现代水彩画艺术,一改土山湾画馆以往以临慕和绘制西方宗教题材为主的传统,引进了现代水彩风景画的艺术原素,迅速的提升了画馆师生水彩画的艺术水平。所以,刘德斋是我国最早引进和推广西方现代水彩画艺术的开拓者。刘德斋在传佈西方的水彩画艺术时,清醒的看到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的强大影晌下,为适应国人長期来形成的审美观念,可以在两种不同画种间互相取长补短,逐步使西洋的水彩画帶有中国画原素。为此,刘德斋和海上画壇的领袖任伯年密切交往,他带领画馆学生走访任伯年,学习中国画的绘画技艺;而任伯年也通过刘德斋接觸到西方的水彩画,他也常去土山湾画馆学习素描,掌握西洋画的明暗、透视和速写等技法,开始在中西绘画间的交流。刘德斋在学习西洋画前,曾隨名师学过中国画,所以在画水彩画时,很自然的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筆墨情趣,将源自西方的水彩画逐步发展成带有中国画韵味的水彩画,开创了中西绘画艺术交融的历史,他画的水彩風景画在上海曾名重一时!
维涅尔水彩作品
维涅尔水彩作品
刘德斋培养了清末我国最早的西洋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如:刘海粟、徐悲鸿、丁悚、陳抱一和张眉荪等的老师周湘(1871-1933),和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第一人”的徐詠清,以及张聿光和郑曼陀等大师。他还培养了二位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孤儿:爱尔兰人安敬斋修士(Henricus Eu 1865—1937)和日本人田中德修士(1885—1978),而他俩又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张充仁。使得这种传统被他的学生们代代传承下去。
土山湾画馆传承图
刘德斋与土山湾画馆的学生们合影
刘德斋与土山湾画馆的学生们现场教学
徐詠青像
徐詠青(1880—1953)少孤,9岁进土山湾孤儿院,刘德斋发现他很有绘画天赋,且勤奋好学,就亲自向他传授素描和水彩画,並指定他从临摹维涅尔的水彩画着手,專攻水彩画;还吩咐他和任伯年、吴昌硕等中国画家密切交流,因而徐詠青的水彩画也受到中国画技法的巨大影响。张充仁曾言:“中国的水彩画起步比英国晚了近一个世纪,但从临摹维涅尔的水彩画开始,它的起点极高。徐詠青画水彩画时,一点一划、中锋偏锋,都用得比欧洲的水彩画家好,他画高光部分采用中国画的留白法,比英国著名的水彩画家伯奇(Lamoma Birch 1896—1955)首创的留白法,还要早出十多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与当时世界上所达到的水平不相上下,……所以,20世纪初,也就是在1909年,在我国早期的西洋画家中跳出一个有较高成就的水彩画家,不是偶然的。在当时中国已开始有了真正世界水平的水彩画家;……所以徐被公认为中国水彩画第一人”。
徐詠青曾和周湘、张聿光、丁悚等同窗组织“加西法画室”,研究和推广西画理论和技法,后又开设“水彩画馆”,还在上海美專等地专门教授水彩画,出版了《水彩画风景写生法》等著作,在国内影响很大。
徐詠青 水彩作品
徐詠青 水彩作品
徐詠青、郭杰 编绘《水彩画风景写生法》
徐詠青曾和郑曼陀合作画了很多“月份牌”。他们把以前在土山湾画馆画圣母像时,用水彩画结合擦筆素描的技法,糅合在一起,发展成以时尚女性为描绘主题、配以风景等背景的一种新奇时尚画法、迎合了商业广告的需求,吸引了广大群众,使得这种新兴的广告画月份牌风行一时,而成为水彩画中的一个新的分支。而原来向徐詠青学水彩画的一些学生,如杭稚英、金梅生、李慕白、戈湘岚等,也因市場需要,不再从事纯艺术的水彩画,而转向与商业结合、画效益较好的月份牌而风靡沪上!
徐咏青 月份牌作品
郑曼陀 月份牌作品
徐詠青 郑曼陀 月份牌 秋色横空人玉立
杭稚英 月份牌 五子登科
李慕白 月份牌作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