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柯律格年度讲座:中国艺术史上的三个跨国瞬间,将于9月2-4日在北京举办,观众预约将在8月中旬开始,请持续关注
本系列三场讲座将集中关注20世纪的前30年,其时现代/传统、西方/东方的二元对立首度被运用到中国艺术中。讲座尝试将这一时期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框架中,关注此时特定的翻译和置换行为,它们让思想和物在全球范围内移动,并让跨国因素为当时全球理解中国艺术的方式贡献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每场讲座以一组个体、文本和地点的相遇为起点,检视“世界主义”如何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文化。(此处“世界主义”仅指“过去人们超越本土思考和行事的方式”。)讲座主张“世界主义并非从一种文化的单一中心辐射出的一个圈,相反,中心无处不在,边缘更无从谈起”,并将尝试寻找中国现代艺术研究的新路径,以突破这一领域中诸如“影响”之类的概念,用更复杂的方式来理解流动和连接。

1902-1903年:谢赫在加尔各答,中村不折在巴黎
第一讲的起始点之一是5世纪的画论作者谢赫,其“六法”在亚洲以外的首轮探究,尤其是冈仓天心 (1862-1913)于1903年的著作《东方的理想》中对“六法”的首度英译。讲座特别关注冈仓天心成书所处的印度环境,以及同一环境如何促成了英国博物馆典藏员、艺术史家劳伦斯·宾扬(1869-1943)自身对“六法”的理解。本讲的起始点之二是日本艺术家中村不折(1866-1943)在巴黎接受的训练,他写作的中国绘画史是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些片段将共同开启一张思想网络,正当“中国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对象浮现之时,这些思想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转。

1922-1923年:董其昌在伦敦,杜里舒在北京
时至1920年代早期,已有一批不同语言的文献试图诠释中国艺术的历史。本讲将关注这些发展,以及一些关键人物和思想如何成为了经典,又是如何在北京、伦敦和东京等主要中心传播的。与此同时,讲座还将关注某些波及全球,且影响了艺术理解的思潮,尤其是亨利·柏格森和汉斯·杜里舒的思想,关于二人“生机论”观点的论辩和运用真正上升到了国际性的规模。这些观点也被蔡元培(1868-1940)和梁漱溟(1893-1988)等重要学者挪用,形成了思考艺术的新的跨国框架。

1927-1928年:潘玉良在罗马,保罗·塞尚在上海
最后一讲将关注1920年代末中国艺术所处的方兴未艾的全球环境,以及艺术家在几个活动地点间的流动,讲座还将重访这一论争四起的年代里最著名的争议之一。这场争议由画家徐悲鸿(1895-1963)激起,他撰写的《惑》一文将被重新置于一战后全球对现代主义的反应这一语境中,从而揭示一位常居南京的艺术家如何全然参与了串联一系列地点的思想流动,此间,真正的 “艺术世界”也在逐渐形成。本讲最后将反思如何建构一种不那么机械化的艺术史,一种能对过去的艺术实践作出更全面考量的艺术史。
Call for Papers__World 3: Art 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2018)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开放时间:10:00-17:00 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联系方式:+8610 6737 5618
展览垂询: info@ocatinstitute.org.cn
网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