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上海油雕院 l 作品赏析】“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 · 鄂圭俊专题推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提示点击上方"上海油画雕塑院"↑免费订阅上海油画雕塑院最新活动资讯!


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正在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展览不仅呈现了时代风华,观照了历史记忆,映射了社会生活,它还像是一个风格样本,约略地体现了建院五十余年来上海油画雕塑院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手法、美学等的流变。本次展览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其中,一部分来自上海油画雕塑院典藏,大多为院前辈艺术家创作的精品,一部分则是院在职专业人员创作的近期作品。


本期专题推介:鄂圭俊




鄂圭俊 · 作品


参展作品《春日的湖面》 布面油画 51×65cm  1998


参展作品《大自然系列》布面油画 80×100cm  1999


《迎新娘》 布面油画 127×157cm  1982


《春的脚步》 布面油画 60×60cm  1984


《夜曲》 布面油画 80×100cm  1994



鄂圭俊 · 简历


鄂圭俊(1942年生)

1942年出生于青海。曾就读于青海文化艺术学校,先后在电影院、西宁市文化馆、青海省文联工作。1987年,从中国美协青海分会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主要联展:2016年“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囯美术作品展”(中囯美术馆);2010年“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2008年“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2003年“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00年“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1993年“中国油画年展”(中国历史博物馆);1988年“海平线画展”(上海美协画廊);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春的脚步》获铜奖);1983年“第八届全国版画展”(版画《农家》获优秀奖);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油画《迎新娘》获一等奖)。

主要个展:2011年“薪火相传·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系列——鄂圭俊作品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2008年“大自然系列——鄂圭俊油画作品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1998年“鄂圭俊油画作品展”(上海油画雕塑院)。

出版:《鄂圭俊油画作品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中国美术大事记·鄂圭俊艺术创作状态》(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等。

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民族文化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等机构收藏。


鄂圭俊 · 评论


鄂圭俊先生出生并成长于中国西部的青海省,这很直接地为他的油画艺术尤其是早期油画艺术提供了天然的绘画素材和个人观照。青海湖畔的神秘与灵动,青藏高原的浑厚与崇高,乃至庄严的宗教寺庙、古代遗址和纷繁多样的少数民族风俗民情都成为鄂先生作品的灵感来源,加之其土族的文化身份更容易认同并接纳这些自然灵魂进入他的艺术视野。不仅如此,淳朴、淡泊而悠远的中国西部风土特征也孕育了他豁达、纯粹的个人气质,这从他的作品中亦能感受得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鄂先生从美丽宁静的青海走入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毫无疑问,这种迁徙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生存空间的转换,也引发了他艺术感受和个人关注的变化,促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变法”。正如丹纳所说,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特征与他的生活情境以及社会的时代文化总是分不开的,鄂圭俊的艺术正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艺术历程中的每一个脚步几乎都能从他生存空间的特征中找到缘起。


总体来说,鄂圭俊的油画作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建构自我”,这一时期他主要专注于少数民族风情面貌的描述和表达,画面工整,平涂的油画技法加强了画面的二维平面效果和装饰性,但从中依然能看出鄂先生扎实娴熟的油画基本功以及融民间文化素材入现代油画技法的语言特点。实际上,这一阶段更多的突破在于油画技法本身。可以说,鄂先生是这一代中国油画家对形式的自觉者。他画的主题和题材虽然不离西部和民族的风情,但他借题发挥,重在探索如何将自己的视觉感受用现代形式语言表达出来。从青海到上海的空间变迁,让鄂先生的艺术在与民族风情的距离性沉思中得到积淀和升华。他放弃了对象本身的具象描绘转而更加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以及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达,从而使作品的韵律、节奏和写意特征也更加明确、稳定,并在不断的试验与实践中进入其艺术历程的第二个阶段——“超越自我”。于此阶段,随着鄂先生个人经历的不断积累以及生命意念的不断锤炼,他能够超越艺术家本体的局限性,用更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去领悟世界,感受艺术,从而创造出更能打动人心且具韵味的艺术形式。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便是“使观者除视觉上的和谐外产生宁静致远的精神心理,同时,又在创作过程中追求感官的单纯意象表达和整体感染力”。纵观鄂先生的油画艺术,他首先探讨了油画技法本身的民族化进程,致力于中国油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和实践,之后他又用心于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嫁接与共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鄂先生艺术历程中的第二阶段可看作代表其个人艺术风格和成就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画面的整体结构风格还是意境情绪的视觉在场都具有了明确的特征。鄂先生试图将颇具现代意味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文人关怀结合起来,他巧妙地运用画面的构图分割来呈现自己对中国古人的“高远”、“深远”、“平远”的研究和阐释,这在中国油画界是少见的。用现代的油画表现语言来淋漓尽致地呈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特有的意境不仅需要对中国文人画的深厚理解,更需要从油画语言中遴选出合适的表达方式并加以实践与融合。


从《自然系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鄂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画面被自觉地分割成几个部分,鄂先生依旧用平涂的技法,但是通过色彩的变换远近的透视效果,人物显然已经被区分出来。另外,画面中的人物已经被消解了,只剩下似写实又具写意特征的空旷宁静的风景和留给观者的天人合一的感受。更为可贵的是,鄂先生在寻求作品所折射出的文人气息时并不是以牺牲画面的形式美感为代价,相反他真正做到了“优美”与“崇高”的完美结合。鄂先生大胆地将相近的色调并置在相同的分隔区内,不仅没有削弱画面,反而使整体显现宇宙间自然的特征,或者说这正是大自然的颜色。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线条使得画面摆脱了因被分割而产生的尴尬的独立而成为一个整体,这些都体现了鄂先生在油画技法方面的深厚造诣。


鄂圭俊的绘画艺术带给人们一种于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东方与西方间相生相融又极具个人特征的视觉体验。他既注重作品的画面构图、色彩、肌理变化等油画语言带来的形式美感,更对作品呈现出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关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间用心用力几十年,逐渐形成鄂圭俊独有的油画艺术特征,这不仅为学界研究20世纪中国油画历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也使他的艺术在当下的“世界的图像化”格局中占有了一处不可多得的芳草地。


摘自范迪安《驻守心灵的净土 —— 鄂圭俊的油画艺术》,2008年

展览现场



上海油画雕塑院微信公众号正陆续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华——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参展作者与作品的介绍,敬请继续关注。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9年7月10日~8月31日

开馆时间:10:00~17:00(16:30停止入场)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上海油画雕塑院”  了解更多动态



编辑:周雨亭

校审:李诗文

现场摄影:吴哲琦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