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stand122 | 苹果商店要变身新当代艺术馆?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是经典萌生创意
还是创意拯救经典
探索商业文化潮起潮落
提供文化、创意、时尚资讯与动态
每周一一早,《文化力通讯》准时发布
欢迎订阅!

苹果携手新博物馆,用AR创造新城市景观

Pipilotti Rist 皮皮洛蒂·瑞斯特,《国际流动祈祷手指》苹果商店将变身新当代艺术馆?近日,Today at Apple推出了艺术计划 AR[T],并携手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邀请一众知名艺术家,Nick Cave、Carsten H?ller、曹斐、John Giorno、Nathalie Djurberg、Hans Berg、Pipilotti Rist,共同创作虚拟城市景观。这个AR[T]计划是苹果公司的创意与教育计划系列的一部分。从8月10日起,你就可以走进全球任何一家苹果商店,使用[AR]T Viewer应用程序体验 Nick Cave最新推出的互动增强现实作品《Amass》——用闪亮的“Ikon Elements”慢慢填满周围的房间,它们悬空在你的四周,随着你环顾周围的空间而以不同方式倍增 ??

不仅如此,在世界六个城市(旧金山、纽约、伦敦、巴黎、香港和东京)的指定苹果商店,你也可以报名参加与新博物馆共同策划的[AR]T Walk。佩戴上活动专用的iPhone手机和耳机,你就能看到一场在城市中心发生的奇妙景象,如同捕捉宝可梦一样四处寻找惊喜。

Nick Cave 尼克·凯夫,《Accumul-listic Quest》

Carsten H?ller 卡斯顿·霍勒,《Through》

娜塔莉·尤尔贝格与汉斯·伯格,《This Is It》曹斐,《Trade Eden》
除此之外,苹果更与纽约数字艺术家、教育家Sarah Rothberg合作,开发了一套课程90分钟的[AR]T Lab,将在所有苹果商店为公众免费提供,教你如何使用Swift编程语言创建专属你的AR体验。
新博物馆馆长Lisa Phillips在一份声明中说:“新博物馆一直引领着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不会有比苹果公司更合适的合作伙伴来支持这些先锋艺术家的梦想。增强现实技术在动态和视觉叙事上基本上属于中等成熟程度,它可以将艺术家的实践扩展到工作室或画廊之外,进入到城市的肌理与景观之中。”

John Giorno 约翰·吉奥诺,《Now at the Dawn of My Life》
“[AR]T计划被设想为一种新的公共艺术形式,作为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被探索,”新博物馆的副主任Karen Wong说,“与苹果团队合作是一次美妙的体验。他们总是首先尊重艺术家的愿景。艺术家对增强现实的可能性很感兴趣,并不断兴奋地探索着这一新媒体。这是一个非常激烈的过程,有很多发明在这一过程中诞生。”

在这7位合作艺术家中,其中一位是出生于广州的中国多媒体艺术家曹斐,她参与的作品《Trade Eden》,一个过山车般的流水线,虽在视觉上并不炫酷,但带着魔幻离奇的感觉。就让我们来了解下这位中国艺术家在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样的故事吧!

艺术家曹雯和作品截图《谁的乌托邦》(2006)的一张照片by Bess Adler (The New York Times)曹斐,1978年生于中国广州的一个艺术家庭。她的作品融合了社会评论、流行美学、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纪实的手法,采用多媒体如电影、录像、虚拟现实和装置,来呈现并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急速不安的变化。2006年,她发表了一件突破性作品《谁的乌托邦》。这是一部20分钟的短片,是受西门子艺术项目(Siemens Art Program)的委托在一家灯泡厂拍摄的。影片关注的是从事着痛苦而又重复工作的工人个体。在影片中,其中几位工人把自己的梦想表演了出来——就在工厂车间:穿着芭蕾舞短裙旋转着,手拿一把电吉他轻弹着,练习着嘻哈动作,身着绘有孔雀图案的长裙翩翩起舞。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
次年,她开始了《人民城寨》的项目,这是第二人生(Second Life)网络世界的一个虚拟艺术社区,源自曹斐(第二人生的化身:中国·翠西)发起的创意公共平台。这座虚拟城市中涵盖了艺术,设计,建筑,文学,电影,政治,经济,社会等中国当代城市特征的新城。
今年6月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她的个展“Cao Fei: HX”则通过多媒体呈现,基于中国电子工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历史进行艺术化的拾遗补漏,并通过一部科幻艺术电影《新星》(NOVA)来重新想象科技的过去和未来。

曹斐《新星NOVA》2019
信息来源:Artnet,纽约时报,门艺

Nosigner为静冈撕下面具,重申世界的剧场

在日本的静冈,以“社会设计革新”为宗旨的Nosigner团队重新打造出“漂浮富士山”与“撕下面具”的视觉形象,让城市向人们宣告“静冈城镇即是世界的剧场”。
将静冈定位为表演艺术圣地,NOSIGNER 提出“ON STAGE SHIZUOKA”(静冈登上舞台)的英文主标语,作为对全世界的宣传。同时,他们在设计上纳入巧思——白色富士山在湛蓝海水中漂浮;logo在视觉上犹如撕开白色旗帜的一角,显现出旗帜下静冈市的标语。适用于海报等各式活动宣传品的小角落,传达——市民即是剧场主角,鼓励众人成为“ON STAGE SHIZUOKA”的一部分的意念。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提出“面具”的概念来作为剧院与民众之间独特关系的象征——在撕去面具之后,我们将能看到来自不同民族与背景的表演者的面孔,由此向人们揭示了他们的内在,以表达戏剧艺术的本质。


Nosigner是由日本知名设计师太刀川瑛弼创立的社会设计公司,而社会设计可简单定义成“解决社会问题的机能性设计”。他们在日本311地震之后的40小时便发起“OLIVE”线上系统,集合众人智慧,互相分享如何运用身边有限的物资维持正常生活;他们更设计了《东京防灾手册》、HE SECOND AID 防灾道具组等。

“O”代表日本的精神象徵“日之丸”,“LIVE”代表活下去
《东京防灾手册》

HE SECOND AID防灾道具组
信息来源:Nosigner, ShoppingDesign

本周《文化力通讯》Newsstand新闻报道完毕,
还请大家多给小编留言提意见。
感兴趣的话,大家记得订阅本号,
期待下周的文化力世界。
??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