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name}}
随着大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推动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去美术馆度过一个周末的下午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自主发生的审美需求,让更多人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美术馆展览陈列的不只是艺术,更为当代视角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人形成看展习惯,“打卡”各种展览之外,也时常听到不少人感慨“看不懂”,担忧“高高在上”的艺术会拒人千里。如何让美术馆观众从“看客”转化为“爱好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事业是这个转化反应中的一把钥匙。从名称即可得知,公共教育部门工作重心一直聚焦在受众上。公教部门都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忙些什么事?缘何之于美术馆如此重要?本文希望通过介绍结合案例展开,帮助人们了解应如何使用这一学习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为美术馆公教从业者们发出一些声音。
01
美术馆公教是如何
发展成为美术馆核心部门的?
“宫岛达男:如来”开幕现场,
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参与行为表演
美术馆的教育部门的重要性被全机构高度重视的趋势愈加明显,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公教部门经过近100年的演化和几代人的奋斗,从20世纪初刚出现的“解说员(Instructor)”一职,发展成为如今美术馆核心部门之一;许多大学开启艺术教育专业并和当地美术馆有着数十年的深入合作;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展馆公教部门争取到了展览策划会议桌上的一席之地,通过与策展人的深入沟通和前期准备,可以在策划之初就将公众教育考虑进去;现在公教的发展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公教通过不断加深与受众的联系,成为了帮助人们了解艺术甚至加入美术馆的重要通道,也是建立起公众与美术馆长线关系的基石。人们或许会为了一两个特展现身美术馆几次成为“回头客”,但要成为“忠实用户”,还需要更大的驱动力。从人们与美术馆的常规关系路径来看,通常是:访客(Visitor)- 长期活动参与者(Return Visitor)- 会员(Member)- 志愿者(Volunteer)或实习生(Intern)- 从而形成长期甚至终生伙伴关系。

十问丁乙——约翰·莫尔绘画奖评委导览


02
基于展览的公教
在哪些方面提升了观展体验?

许多人或许认为参加了讲座(Lecture)和动手活动(Hands-on Workshop)就已经领略了美术馆公教的全部,实际上公共教育在展馆中激活了展馆建筑和展品陈列的瑰丽外壳,使得艺术展览(Art Exhibition)与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相辅相成,让公众自发深入学习艺术成为了可能,甚至是一种正在普及和流行的生活方式。除了常规看展,通过了解公共教育延展自己的体验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原因很简单:体验使得记忆更鲜活。西雅图艺术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的前副总监Bonnie Louise Pitman-Gelles曾引用数据“48小时之后,人们只能记得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见的30%,和所做事物的90%。”[1] 美术馆公共教育同仁们通过多年的努力与创新,开发了一套服务公众的展览辅助手段,包括:
导览(Guided Tour):以导览路线呈现策展思路和展品相关的故事等;
工作坊(Workshop):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参与到艺术创作动手活动中;
讲座(Lecture)、座谈会(Panel Discussion):让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的学术探讨在公众空间发生;
互动体验(Interactive):如展览现场触屏装置、美术馆APP等辅助技术手段;
演出(Performance):相对剧场更实验性质的与艺术或展览相关的演出活动;
校外活动(School Outreach):针对在校师生的展览辅助活动,由馆校直接联系;
1. “肢体剧场:夜氧”表演现场
2. 上海夏至音乐日现场
3. abc艺术书展
4. 戏剧X音乐事件: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
公共教育部门的出现与介入,使得观众在美术馆的非正式学习(Inofficial Learning,自我导览、依据自我兴趣、在个人学习舒适区内,相对随机性的),向正式学习(Official Learning,有引导的,依据策展、艺术家或艺术史理念,走出学习舒适圈外,相对体系化的)过渡,致力于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激发灵感。
03
今天的美术馆公教领域关注着什么?


为了帮助人们进入美术馆走近艺术,除了授课式的公共教育活动,美术馆还策划了许多其他的互动学习方式,人们的选择范围正在扩大。现代美术馆在人文关怀方面也正在转型和思考如何更加具有“公众意识”。如今上海已有逾八十家美术馆,在众多的展览和公教活动选择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公教活动表现依然抢眼。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基因决定了在建立之初就探索如何联动城市,并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2016年在特展“谷文达:西游记”的展览深化互动活动“xi游记 护照”鼓励观众通过盖章的行动,了解艺术品和艺术家,从而传递策展思路;护照设计了一些问题,帮助人们展开自我与艺术之间的对话。活动受到好评的同时,观众的反馈也给公教策划一个重要的启迪:有观众表示护照中的问题对儿童略有难度,对成年人又显得略为浅显,如何需要针对不同观众细分开发不同展览互动,成为了一个新课题。这样一来一往的“活动设计 - 反馈收集 - 总结改进”良性循环对公众和美术馆都有深远的意义。除此以外,展览的互动区邀请艺术家、观众在“无年限中国农历年贰拾肆节气日记本”上共同创作,甄选优秀作品在现场展览的形式,激发参与者参观者的创作欲,同时又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2. “谷文达:西游记”展览现场学生参与“图绘贰拾肆节气”互动活动
04
公教面对具体受众时,
如何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
1. 诗歌来到美术馆 第四十三期:诗人罗恩·温克勒赠送声音招募活动优秀朗读者诗集
2. 每期活动特别制作场刊,供观众免费取阅
在这里,2012年就启动了《诗歌来到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将“诗歌”引入美术馆并坚持了六年,全力打造成美术馆的品牌项目,每期活动都有百余位观众参加,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人群里不乏六七岁的小朋友及七八十岁的老者。以《诗歌来到美术馆》之名,让诗像种子一样播撒于人心,诗歌作为媒介让大家在美术馆构成的“场域”中交流进而“发现自己”,无论诗人、参与者还是美术馆自身,都在这个场域中不停碰撞出新的意识和思想,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当年,无论是创作人员还是往来国际的文化宣传人员肩负使命感,这样的经验也感染了在场所有人,很多人是每期必到,这是珍贵的会面,也是一次在“传统与创新”、“各环节人才的培育”、“产业链的优化与打造”等方面的开放讨论,活动展开了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牵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动画情节。这个项目被评为文化部“2017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


这类非常聚焦针对性的公教活动正在逐步发展起来,相信之后也会越加成熟和多元,希望更多人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公教活动,了解到在美术馆“看懂艺术”不是唯一重要的;参与艺术创作、提升审美趣味、感受学习乐趣是更长久的。
05
动态发展,着眼将来

为了增强观展体验,美国博物馆教育中比较常见的是主题性导览(Themed Tour),也有创新者: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及基金会(The Guggenheim Museums and Foundation)近年来让艺术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或相关研究生博士生等)佩戴“问我(ASK ME)”的胸针在展厅内游走解答观众提问。偶尔还会给予艺术爱好者一些“彩蛋”知识,比如引导观众了解作品背面留言,介绍艺术创作所处年代背景,为观展体验大大加分的同时,使观众与作品建立起了一种更感性的联系,激励观众主动分享开放式的理解。而对于上海这座全球国际化大都市而言,美术馆日渐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常态的文化体验,这样的紧密连接应根植在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里。



粉丝福利
为答谢各位小伙伴
为答谢各位小伙伴长期以来对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支持与关注,
本次活动现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福利。
文末留言分享
对往期公教活动的心得体会或改进建议,
本周五前留言获赞前三者即可获得
展览(宫岛达男:如来)门票2张+精美小礼品一份!

正在展出
宫岛达男:如来
展期:2019年5月18日-2019年8月18日(每周一闭馆)
主办: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票价:50元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 3号楼)
识别二维码购票
免票人群
离休干部、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现役军人
残疾人
烈士家属
1.3米以下或6周岁以下儿童
(凭有效证件入场)
IAAC 6 | 征稿进行时
投稿须知
民生美术文献中心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10:00 - 18:00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地址▼
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 3号楼)
(地铁1号线汶水路站3号口出)






已展示全部
-
点赞
-
评论
-
分享
-
客服
-
顶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