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
王之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One-Man-ShowClassical Recital Series
Zhi-jong Wang Violin Recital
今 晚 首 演
时间|Date & Time
2020/11/22(周日Sun.)19:30
地点|Venue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Lyric Theatre, Shanghai Grand Theatre
钢琴|Piano
王鲁
曲目
舒曼: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18’
贝多芬: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42’
——中场休息——
勃拉姆斯:谐谑曲(选自c小调“自由而孤独”奏鸣曲)7’
舒曼:三首浪漫曲 16’
陆培:京剧 9’
维尼亚夫斯基:主题与变奏曲 13’
Programme
Schumann: Violin Sonata No.1 in A minor, Op.105 18’
Beethoven: Sonata no.9 in A Major "Kreutzer", Op.47 42’
——Intermission——
Brahms: Scherzo from the F.A.E Sonata in C minor, WoO 22: III 7’
Schumann: Three Romances, Op.28 16’
Lupei: Four Fantasies for Solo Violin- Drama·Beijing Opera 9’
Wieniawski: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for Violin and Piano, Op.15 13’
*曲目、艺术家及时长信息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 All information on programme, artists and duration is subject to change *

继上周末的陈默也钢琴独奏会后,“一个人的古典”今日再度迎来一位沪上观众十分熟悉的演奏家——小提琴家王之炅。她将在独奏会中带来古典、浪漫与当代三个时期的小提琴名作,现场演绎来自舒曼、贝多芬、勃拉姆斯、维尼亚夫斯基和陆培的作品,相约“穿越”三个世纪的音乐之旅。
小提琴家王之炅曾斩获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芬兰西贝柳斯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等三大赛事大奖,在琉森音乐节、柏林爱乐音乐厅等世界一流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并频繁和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等国际顶尖乐团合作。
王之炅也是上海大剧院的老朋友。早在1998年上海大剧院开幕年,年仅14岁的王之炅便以一首家喻户晓的《梁祝》牢牢抓住观众的心。2008年上海大剧院十周年,王之炅再度登台,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这一百年老团奏响“世纪之约”。
音乐会前听个微导赏
1
●
舒曼: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舒曼的这部《A小调小提琴奏鸣曲》是在1851年创作的。据报道,舒曼对这部作品表达过不满:“我不喜欢那部为小提琴和钢琴创作的第一号奏鸣曲;所以我写了第二部,希望会变得更好” 。
这一年也是舒曼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首演的年份,同年的其他创作还包括了对《第四交响曲》的重大修改、《第三钢琴三重奏》、清唱剧《玫瑰朝圣之旅》、数部钢琴作品和他的两部音乐会序曲为莎士比亚而作的《裘利乌斯·凯撒》和为歌德而作的《赫尔曼与多罗塔》。
1852年3月,克拉拉·舒曼和费迪南德·大卫正式对该作进行了首演。
第一乐章,以经典的舒曼风格来“充满激情地演奏”,在一片黑暗中,小提琴在低音区演奏出如中提琴的音色,而钢琴在类似的音区弹奏。
第二乐章是小快板,在某种程度上让人回想起舒曼早期创作的钢琴曲,包括简短的乐句、频繁的节奏变化、模糊的节拍以及带有不安情绪的微妙氛围,随后出现吉普赛风格的活泼片段将这种氛围反衬得更加形象生动,几乎就像是泪水中划过一丝隐秘的笑容。
第三乐章开始于一串连续不断的动机,与舒曼早期名作《托卡塔》风格略似。在本乐章中,两种乐器在一阵快速的音符中来回应和,之后被充满情调的大调抒情华彩片段所打断,让人仿佛在小调乐曲的阴郁中窥视到了一丝欢愉。之后短暂地回归,最后在热情洋溢的强劲旋律中结束。
2
●
贝多芬: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
贝多芬《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以钢琴和小提琴演奏,以其技术难度、超乎寻常的长度(大约40分钟)和情感跨度而闻名。这部作品是为献给小提琴演奏家鲁道夫·克鲁采(Rodolphe Kreutzer)而创作的,一般被称为《克鲁采奏鸣曲》。
第一乐章以一个18小节的缓慢引子开始,其中最初的四个小节是A大调上的小提琴独奏。接着钢琴进入,在A小调上奏出阴沉的和声。然后乐曲转入愤怒的急板,标志着这一乐章主题的开始。在接近尾声的时候,贝多芬将开始处的柔板旋律复现了一次,最后乐曲悲楚的尾声段落中结束。
第二乐章充满了变化,由一个F大调上的平静主题与五个迥异的变奏组成。第一个变奏将主题变化为生动的三拍子的节奏,并以颤音点缀其中。第二变奏中小提琴作为主导奏出更加生动的旋律。而第三变奏则转到F小调上,表现出低沉平静的感情。第四变奏再现了第一和第二变奏轻快生动和带有装饰性的感情。第五也是最后一个变奏则重回平静的F大调,节奏更加舒缓,情感更具戏剧性,这也是本乐章最长的一个变奏。
第三乐章生动活泼,为奏鸣曲式,带有塔兰泰拉舞曲风格。在一系列略有不同的片段之后,最后一次返回主题,在一片欢欣之中在A大调上快速结束。
3
●
勃拉姆斯:谐谑曲
(选自c小调“自由而孤独”奏鸣曲)
《“自由而孤独”奏鸣曲》是一部为小提琴和钢琴创作的作品,包含四个乐章。这部奏鸣曲是由三位作曲家合作谱写的:舒曼、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学生阿尔伯特·迪特里希。他们1853年10月在杜塞尔多夫创作出这部作品。
创作这部奏鸣曲是舒曼提出的想法,是三位作曲家给近期结识的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礼物。约阿希姆的个人座右铭是一句浪漫的德语短语“Frei aber einsam”,意为“自由而孤独”。本奏鸣曲的乐章都是以这句格言的首字母F-A-E的三个音作为音乐创作的依据,是一种音乐密码。
迪特里希写第一乐章,舒曼创作了第二乐章短间奏曲和第四乐章,勃拉姆斯创作第三乐章谐谑曲。
完整的作品在几位作曲家生前并没有公开发表。舒曼将他的两个乐章用到了他的《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中。约阿希姆保留了原始手稿,并在勃拉姆斯去世近十年后的1906年才将谐谑曲乐章部分公开发表。
4
●
舒曼:三首浪漫曲
19世纪40年代末,舒曼开始尝试用各种乐器与钢琴搭配作为二重奏,似乎是在鼓励德国国内音乐制作新领域的发展。
仅在1849年,他就创作了四部这样的作品,包括钢琴和圆号二重奏《柔板与快板》,钢琴和单簧管二重奏《幻想曲集》,钢琴和大提琴二重奏《五首民谣小曲》,钢琴和双簧管二重奏《三首浪漫曲》。
在《柔板与快板》中,圆号可以用小提琴或者大提琴代替,其他《三首浪漫曲》同样可以用其他乐器替代。
就像为钢琴和单簧管二重奏所创作的作品一样,《三首浪漫曲》全部都是A大调或A小调。但是,整套乐曲的套曲统一性并不明显,在情绪或节奏方面也没有强烈的差异。与后两首不同,第一首浪漫曲中并没有显著区分开的中间段落,反而乐节之间倒是仿佛前后相生相连,主题和伴奏相互交织、结合紧密,更加提升了乐曲的一体性。
5
●
陆培:京剧
这首幻想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用京剧的音调材料写成的;第二部分是有点忧伤的,如同对过去的回忆。音乐不乏激动,但最后又回归于沉思。
第一部分的一开头是在小提琴E弦上的滑音,似乎是丑角的表演,又像是民间乐器板胡的演奏。接下来在琴马上演奏的震弓部分更是加强了幽默的印象。经过一个如同是京胡演奏的片段,小提琴突然在G弦上大力度地演奏出大七度的滑音,如同在模仿京剧里的“铜锤花脸”的苍老声音,也似乎是对一开头的“丑角”式滑音部分的回应。
经过一段双音颤音的过渡,音乐进入了第二部分。小提琴在高音部分的如泣如诉地诉说。不规则的节奏,自由的速度,带有蒙古长调意味的旋律,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抑或这是在对人生的回忆?还是对过去时光的无奈回味?
6
●
维尼亚夫斯基:主题与变奏曲
维尼亚夫斯基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他还创作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小提琴作品,其中包括两部对演奏技巧要求极高的小提琴协奏曲。
《主题与变奏曲》创作于1854年,同年由莱比锡的布莱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此曲采用变奏手法,但作曲形式独具特色。
乐曲一开始是一段具有华彩元素的小调引子,引出三段大调变奏。变奏结束之后,这一片段再次出现,终曲为一段轻快活泼的华尔兹,最后在富有感染力的尾奏中结束。
如同维尼亚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变奏曲也要求灵活的和弦和八度演奏,各种断音技巧,出色的跑动技巧和其他炫技型演奏技巧,对演奏时泛音的音准要求很高。
*本文内容节选自节目册,经编辑修改。
“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
ONE-MAN-SHOW Classical Recital Series
2018年诞生的新品牌“一个人的古典”独奏家系列演出,源自上海大剧院多年来的“青年艺术家系列”,邀请世界各地的新生力量和圈内大师,“以独奏、独唱、独舞、独角戏”等一位艺术家为主导,着力于挖掘高品质、高品位、有内容的“宝藏”艺术家和值得聆听、上演不多的曲目。不止于名家名团,“一个人的古典”致力于为比赛获奖青年选手、圈内知名、但大众知名度不高的演奏大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构建更开阔的演出市场,同时也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享受到高品质、低票价的演出,感受艺术带来的启迪。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