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2}}
- {{eventsData.expenses}}
- {{eventsData.limit_numbers}}
- {{eventsData.opening_ceremony_time}}
- {{eventsData.start_time}} ~ {{eventsData.end_time}}
- {{eventsData.city}}
- {{eventsData.address}}{{eventsData.address_remark}}
“久视不识”出自明代吕坤的《呻吟语》,原句为: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知;过思者,迷正应。本被用来批驳久视、注视的行为会妨碍人对事物的认知,但这些现象也可以有别的解读路径。例如心理学中有“语义饱和”一说来形容“久视则熟字不识”,取“饱和”来解释语义的陌生化;而“注视则静物若动”在图像学、视错觉领域亦多有妙用。
曹象的绘画,有如对细微日常的观察笔记,以看似写实、却又抽象的构图与光影,把平凡甚至单调的事物陌生化,玩味其异质的观感,并形成冷感、平静的省读空间。
本次个展选取其投身绘画至今“界面”、“未知感”等系列中或截取事物局部、或框限城市场景的22件画作以及两本实验性的手绘“假画册”,呈现他的绘画探索进程,并邀请观者体会面对其画作时的“久视不识”。
展览现场
艺术家创作系列自述
画册
通常来说,我不太想画抽象的方块,觉得画里还是要有点现实世界的元素才行。直到某一天在朋友那儿看画册的时候,我猛然发现,这整本书里都是“方块”。不论什么图片边缘都是方正的,书页也是方正的,只是平时我们都去看里面的内容了,就看不见这些形状了。画了几张页面画之后,我觉得可以直接画在一本书上,书页本身就是真实具体的物,在它上面,我可以尽情地画抽象的方块了。
皮肤
要画一块皮肤其实不复杂,用好几个相近灰度的肉色笔触衔接在一起,很快就会感觉像是身体局部的皮肤了。但用同样的方法,换成别的颜色,好像就没什么真实感,只是抽象的笔触。因为画出来的皮肤不知道是身体哪个部位上的,单看一块皮肤会感觉好像可以蔓延出去,没有一个具体的形体。所以我觉得画皮肤既具体又抽象。
袋子
我发现去一些比较轻松的展厅看展的时候,大家会默契地把拎包放到展厅的墙角,以免干扰别人看展。我觉得这些躺在墙角的拎包挺艺术的。有一次,我在展厅里遇到过这样一个包,它是如此自然地立在地上,随意又松弛,跟墙上的画相比显得即精致又不刻意。过了一会儿它的主人接它回家了。
身材
广告总喜欢宣传标准身材,但现实中不标准的身材才是大多数。有的人体型会有些特别,甚至有点奇异,但还不算不正常。《角色I》这幅画中人的身材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的躯干很胖,四肢却很细,我很好奇他的腿是如何支撑这么大的上身的。还有的青少年,躯干、四肢都很细长,可能是长身体的某个阶段。这些奇怪但正常的身材很吸引我。
生活中的线条
学画画的人都知道,现实里是没有线条的,线条只是代表着画面中形体的转折,所以达芬奇的渐隐法是如此有名。但是在今天,另外一种规则的线条就很常见了,它们可能是一些细长铁管做成的凳子腿,伞骨架,又或者是墙上瓷砖接缝形成的装饰线。在我看来,好多东西乍一看感觉像是线条凭空出现在了现实里。
窗户
我有次参观一家美术馆时,发现他们用了黑色的百叶窗,完全隔绝了室外跟室内的光线关系。整个展厅是暖色的,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可以看到外面的自然光像是蓝色的,但除此以外完全看不到外面。这扇窗让我连带着整个展厅都迷失了方位感。
展览现场
*以上内容由所属艺客发布或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不承担相应版权归属责任,如有侵权可联系网站申诉或删除
{{item.img_title}}
-
{{item.publisher_name}} 发布了 {{item.images.length}}张图{{item.update_tim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