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横亘古今,面具作为独特的造型艺术领域,展示人类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广泛应用于艺术创造中。
面具的出现与原始歌舞和古代宗教仪式密切相关,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戏剧史都有使用面具的文字记载,以致于国家至今还保留着面具、脸谱等传统的化妆方法。

· 《俄狄浦斯王》(1957)
在西方,面具是一种古老的戏剧表现手法,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悲剧,希腊剧中的人物通常只有六、七人,这些人物由3个演员轮流扮演,女角色由男演员扮演,戴面具,不使用假嗓。古希腊的戏剧演出始终有歌队,队员一般不戴面具。
借助面具,一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解决了演员人数不够的困难,同时面具也能够起到扩音、放大角色面部表情的效果,克服了剧场条件限制,使观众在能够容纳1.4万人以上的露天剧场中清楚地辩认出演员的形象,听到演员的台词。

· 古希腊剧场
随着舞台技术的发展,面具的功能性逐渐降低,但是作为传统的造型表现手段,面具仍然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活跃在舞台演出中。就其本身而言,直接的视觉印象和多重的象征意义,对于表演者和观众来说都显露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茱莉·泰摩尔
Julie Taymor
茱莉·泰摩尔,生于1952年12月15日,是美国最知名的导演(戏剧、歌剧、电影)、编剧和舞美设计家之一。在造型设计方面,她的创造性使用亚洲风格的面具和木偶,使其舞台风格与效果独具一格。
茱莉·泰摩尔的演出被誉为“整合众艺术于一身”。她的作品吸收世界各地的戏剧传统,将各种艺术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并且在她执导和参与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对东方戏剧传统的融合。无论是《胡安?达里安(Juan Darien)》、《斯泰格王(The King Stag)》、《Liberty's Taken》、《魔笛(Magic Flute)》还是为日本斋藤纪念艺术节排演的歌剧《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让她成为第一位获得托尼奖最佳女性导演的百老汇音乐剧《狮子王(The Lion King)》,其中面具的造型元素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 《胡安?达里安》
在她的作品中,面具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设计部分,展现出了非凡的舞台魅力。






·《斯泰格王》
1985年,《Liberty's Taken》在马萨诸塞州城堡山节演出,面具和木偶的元素再一次展现在演出中。



· 《Liberty's Taken》
《魔笛》由莫扎特导演,Julie Taymor和Michael Curry做服装、面具和木偶的设计。




· 《魔笛》
根据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作悲剧《俄狄浦斯王》改编,Julie Taymor在服装和道具上做了很大的革新——把面具像王冠一样置放于演员的头上,使演员看起来足有八英尺高,面部清晰可见。角色的气魄与音乐情绪被无限放大。每一个主角举起特大的手并做一些表意符号的动作,更加显示了面具符号性和表意性的特点。






· 《俄狄浦斯王》
《狮子王》延伸了《俄狄浦斯王》面具造型的特点,结合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元素,出神入化地呈现了一个别具风格的舞台版的《狮子王》。


· Julie Taymor在制作《狮子王》面具。





·《狮子王》
点击浏览更多:
借美国戏剧家大师尤金·奥尼尔谈论戏剧面具的语言来做最后总结:
“面具本身就是戏剧性的,它有着无可辩驳的审美表现力,若使用得恰到好处,它比任何演员可能作出的面部表情更微妙、更富于想象力、更耐人寻味,更充满戏剧性。”
实习编辑:邓婧波
媒体合作平台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