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纹自元代用作青花瓷器纹样伊始,在整个中国青花瓷烧造历史中持续发展。然而,由于制作过程中窑工程、钴料种类、笔绘技法、社会风尚及统治阶层喜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各时期的龙纹均存在一定差异,呈现出不同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上的龙纹虽承袭元代晚期基础形象,但在五官、肢爪及鬃毛等处皆有明显变化,从整体发展来看大致可划分为洪武、永宣(永乐、宣德)、成弘(成化、弘治)、正德、嘉隆(嘉靖、隆庆)及万历六个时期。
一
洪武时期
洪武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数量不多,主要出现在碗、盘、瓶等器物之上,笔绘技法与龙纹形象尚见元代遗风。
洪武龙纹通常首如蛇头、双目微凸、张口吐舌、腭部平齐、身躯瘦长、趾爪如鹰,体表鳞片状如网格,顶部鬃毛及关节处肘毫长若飘带,整体形象快意洒脱、灵活生动。因采用进口苏麻离青绘制,受釉面成分及窑内气氛控制不佳的影响,呈色上普遍偏灰。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瓶及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可作参照。

图1 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碗
二
永宣时期
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的龙纹多见于碗、盘、瓶、罐、壶、洗等器,虽仍以进口苏麻离青为钴料,但由于窑内气氛控制良好,因此呈色浓艳如蓝宝石,并有自然凝聚的黑疵斑点。同时,龙首、趾爪、鬃毛及肘毫等处皆出现与元代不同的特征表现,自体风格已日渐成熟。

图2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钵龙纹展开图
永宣时期龙纹形体结合多视点角度取像,一般作昂首挺胸、跨步行走姿,首额略平,双目若戴眼镜,口吻紧闭,上唇微翘,五爪如风车均匀开张,体表多由小笔勾画鳞片,顶部鬃毛和关节肘毫皆呈蓖纹状整齐长扬,周身通常辅以云朵、火焰、海水或缠枝花卉等纹样,整体样态遒劲有力、勇猛矫健。江西省景德镇珠山元明官窑遗址所出永乐海浪刻白龙纹扁壶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青花云龙波涛纹圆钵皆可为参照。

图3 明永乐 青花穿莲龙纹扁瓶
三
成弘时期
成化、弘治时期的青花龙纹常饰于碗、盘、瓶等器,因以平等青替代苏麻离青为钴料,使青花呈色淡雅柔和,不若永宣时浓艳,亦不见黑疵斑点。而勾边平涂的应用,又使饰纹呈现边深内浅、显色均匀的特征。

图4 明成化 青花穿莲龙纹鹤颈瓶局部
成弘时期龙纹样态与永宣时期近似,眼镜眼,风车爪,身躯弯转流畅,鬃毛、肘毫长飘,或作跨步行走之状,或为扭身上下盘旋围绕之姿,周身填缀火焰纹、云朵纹、缠枝花卉纹或海水波涛纹,疏朗的线条与淡雅的色调搭配,呈现出轻快活泼形象。江西省景德镇珠山元明官窑遗址出土的成化青花穿花龙纹鹤颈瓶可为实例。

图5 明弘治 青花莲托八宝龙纹碗
四
正德时期
正德时期青花龙纹多置于碗、盘、尊、渣斗等器为饰,虽仍采用勾边平涂处理纹饰,但因改以江西瑞州所产石子青为钴料,呈色蓝中带灰,不同于成化、弘治时期的淡雅柔和。

图6 明正德 青花穿莲龙纹渣斗局部
正德时期龙纹双目似戴眼镜,趾爪张如风车,鬃毛及肘毫末端收尖长束飘举,爪子形状已趋于简化。由于以勾边平涂填色,因此色块区域均匀平稳,但腹底节纹及鳞片纹的清楚区隔、身躯与肢爪的明确前后关系,使却整体形象仍具一定立体写实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所藏正德青花穿花龙纹尊与青花穿花龙纹盘可为参考。

图7 明正德 青花穿莲龙纹渣斗
五
嘉隆时期
嘉靖、隆庆时期的青花龙纹数量增多,广泛出现于碗、盘、杯、瓶、罐、炉、壶、尊、洗、盒、盆等器,因以石子青加回青为钴料,青花呈色蓝中带紫,质感深浓厚重。

图8 明隆庆 青花云龙纹大缸局部
嘉靖、隆庆时期龙纹通常昂首拱身、风车状爪、弯曲波尾、鬃毛上扬,但双目微凸、趾爪勾转无力,与此前各期龙纹不同。尤其是长笔平涂的应用,浓重的色彩在让龙纹无法体现扭身转体之姿的同时,也使身躯与肢体前后交叠的立体感难于展示,呈现出一种平面化效果。这种有形无神的平面式龙纹普遍见于嘉靖、隆庆时期青花瓷器之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靖青花云龙纹双耳瓶及青花双龙戏珠纹罐等皆为典范。

图9 明嘉靖 青花云龙纹大罐
图采自北京故宫藏《青花釉里红》中册,图96。
六
万历时期
万历时期的青花龙纹常见于瓶、尊、炉、盒、盂等器,采用上等浙料为着色剂,采长笔平涂填敷,色彩蓝中带灰,其形态与前期近似,却又带有一些过渡性变化特征。

图10 明万历
青花灵芝花卉孔雀龙纹大花觚局部
万历时期龙纹昂首拱身、长尾后扬、四肢张开、鬃毛成束飘扬、足爪作风车状,五官、鳞片及肢体趋于简化,承袭前期作风。但龙的双目晦滞、爪似鸡爪、肘毫宽短等特点,则与清代龙纹更为类似,拘谨的姿态、平面化的图案效果,具有明代晚期向清代早期演化的过渡性表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万历青花双龙纹盂可为参照。

图11 明万历 青花缠枝莲花双龙抢珠纹盘
眼镜目、风车爪、身躯弯转、鬃毛肘毫长飘是明代青花龙纹的共有特征,呈色差异、技法应用、简化趋势等因素引起的五官肢体、视觉效果等方面变化则让各期龙纹拥有个性表现,于共性中见个性,在个性中现演化,同中存异的纹样特征由此而生。
版权声明:
1.本公众号所有原创内容图文的著作权、版权,均归微信公众号“震旦博物馆”所有。
2.其他方式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内容与观点,请表明转载及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至官网了解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