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莫兰迪故事:在博洛尼亚的学生时代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在高古轩香港即将呈现「塞尚、莫兰迪和常玉」大展之际,我们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这三位现代主义大师的精彩故事。

 

在莫兰迪篇中,我们将回到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去看看莫兰迪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博洛尼亚(Bologna)。在莫兰迪艺术生涯刚刚萌芽的阶段,这座城市给予他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乔治·莫兰迪位于工作室内,意大利博洛尼亚,1953年,贺伯特·李斯特,摄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年7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市。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要么在城区封达扎(Via Fondazza)的公寓创作,要么在格里扎那(Grizzana)小镇的山上写生。即使声名渐起,他也极少远行,始终保持着自己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因而被人们戏称为“修道士”。


图片摄于圣彼得罗尼奥大教堂顶部,俯瞰博洛尼亚城区,莫兰迪故事:在博洛尼亚的学生时代,博洛尼亚,莫兰迪,意大利,塞尚,静物,基里科,弗洛伦萨,香港,马萨乔,常玉

图片摄于圣彼得罗尼奥大教堂顶部,俯瞰博洛尼亚城区

 

博洛尼亚是莫兰迪心爱的故乡,位于意大利中北部,约在威尼斯与弗洛伦萨之间,在中世纪,曾与巴黎齐名,被视为整个欧洲的文化首都。


在莫兰迪的时代,博洛尼亚依然十分富足、繁荣。这里除了有明媚的阳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历史与文化也极为悠久。整座城市拥有众多艺术遗迹和文化遗产,从十三世纪的修道院、古教堂,到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应有尽有。


莫兰迪工作室,图片由保罗·蒙提(Paolo Monti)拍摄, Courtesy Paol

莫兰迪工作室,图片由保罗·蒙提(Paolo Monti)拍摄, Courtesy Paolo Monti Fund, BEIC

 

1907年,莫兰迪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习,学院旁边就是博洛尼亚引以为傲的博洛尼亚大学——欧洲最古老的学府,创立于1088年。当时美术学院的老师们非常重视以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或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为代表的意大利艺术典范,所以,莫兰迪自学生时代便浸润在意大利和欧洲艺术的古典传统之中。


莫兰迪故事:在博洛尼亚的学生时代,博洛尼亚,莫兰迪,意大利,塞尚,静物,基里科,弗洛伦萨,香港,马萨乔,常玉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5, Oil on canvas, 12 × 15 3/4 inches (30.5 × 40 cm), ? DACS, Courtesy Gagosian.

 

据说,在美术学院的头三年,莫兰迪都是明星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而到了快要临近毕业的时候,莫兰迪却开始变得厌学,他会逃课,一个人躲在家里自习。


谈起美术学院的生活,他也表示失望:“你每年学习两个主题,每天画上七小时,但只学会了如何模仿一个艺术家的影子,学会了如何运用光影赋予事物一种塑料的质感。”[1]

 

当时,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已经在欧洲各地轮番登场,而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内却无人讨论绘画领域的现代转向。与此相对的是,在学院体系之外,新兴的艺术观念与资讯正不断通过报刊、杂志进行传播。其中,《声响》杂志(La Voce)对莫兰迪而言颇为重要,在一篇索菲齐(Ardengo Soffici)撰写的文章中,他获知了塞尚、毕加索等人的名字。


《印象·日出》是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著名画作,绘制了其故乡勒阿弗尔的景色。,莫兰迪故事:在博洛尼亚的学生时代,博洛尼亚,莫兰迪,意大利,塞尚,静物,基里科,弗洛伦萨,香港,马萨乔,常玉

《印象·日出》是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著名画作,绘制了其故乡勒阿弗尔的景色。


1910年,索菲齐与《声响》合作,在弗洛伦萨组织了一场印象派画展。为了参观这场展览,很少旅行的莫兰迪居然追到弗洛伦萨“朝圣”。那场展览展出了德加、雷诺阿、塞尚、莫奈、皮萨罗、图卢兹-劳特雷克、弗拉因、梵高、高更和马蒂斯的作品。


同年夏天,年轻的莫兰迪又借着参观教堂和博物馆的机会,欣赏了乔托、马萨乔的壁画,以及墙面上残存的乌切诺的作品。


《圣三位一体》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马萨乔的一幅湿壁画作品,位于佛罗伦萨的多米尼加圣玛丽亚诺维拉教

《圣三位一体》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马萨乔的一幅湿壁画作品,位于佛罗伦萨的多米尼加圣玛丽亚诺维拉教堂。


事实上,学生时代的莫兰迪,一方面真切地感受到意大利艺术的隽永,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它急需现代化的改革。夹在这种矛盾之中,莫兰迪曾短暂地亲近过“未来主义”,他在博洛尼亚和弗洛伦萨出席他们的聚会。1914年,他的画作还参加过这个团体的重要展览“国际未来自由展”。但很快,莫兰迪就感到“未来主义”的美学观念不能适应自己精神上的追求,而与之分道扬镳。

 

之后,影响莫兰迪的是古典而神秘的“形而上画派”,画派的奠基人是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和卡拉(Carlo Carra)。


Giorgio de Chirico, The Song of Love, 19

Giorgio de Chirico, The Song of Love, 1914, Oil on canvas, 73 x 59.1 cm, Courtesy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基里科尤为欣赏莫兰迪,1922年在为莫兰迪个展所写的文章中,基里科将莫兰迪比作在古旧的博洛尼亚城歌唱的欧洲优秀艺术家。在这一时期,莫兰迪的创作一改早年的绘画方式,变得平坦、严谨,充满了宗教氛围。不过,莫兰迪与基里科的友谊也没能维持多久,俩人先后都退出“形而上画派”。


1928年,莫兰迪为报刊《突击》(L’ Assalto)撰写自传。他承认自己曾在学生时代误入歧途,但好在又迅速找到了方向。在古代画家中,最令他心仪的是乔托和马萨乔,在现代画家中则属柯罗、库贝尔、法托里和塞尚。在他看来,这些“意大利光荣传统的合法继承人”无不凭借一种“真诚与单纯性”,不断从现实汲取灵感,从而创作出深刻迷人的作品。

 

保罗·蒙提(Paolo Monti)摄于莫兰迪博洛尼亚工作室, Courtesy Paol

保罗·蒙提(Paolo Monti)摄于莫兰迪博洛尼亚工作室, Courtesy Paolo Monti Fund, BEIC


“在本质上,我的静物画构图都要传递一种宁静而私密的感觉,这是我一向最重视的情绪。”[2]莫兰迪曾说,“即使是很简单的主题,伟大的画家也能表现出让人瞬间产生共鸣的壮观画面和强烈感受。”[3]

 

1933年,莫兰迪买下了位于博洛尼亚城封达扎(Via Fondazza)36号的居所。他选择了面朝庭院的房间。阳光从房间的左边窗户照射进来,窗外能看到带着花坛、橄榄树的小花园和山上清风拂过的房顶。他在此绘画,并一直居住到终老。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6, Oil on c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6, Oil on canvas, 14 3/4 × 17 3/4 inches (37.5 × 45 cm), ? DACS, Courtesy Gagosian.


正如我们所知,莫兰迪遵照自己安静、内敛的本性,苦心孤诣地研究如何在静物中创造出诗意的空间。


曾经影响过他的这座城市博洛尼亚,以及启迪他的丰富艺术传统,例如塞尚关于自然的精密观察,乔托、弗朗切斯卡关于色彩的选择与运用等,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他的画作中再现。


[1]Janet Abramowicz, Giorgio Morandi: The Art of Sile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P.25

[2]乔治·莫兰迪,引用于爱德华·罗蒂提的《对话——与中世纪欧洲艺术家的对谈》一书(伦德·休姆夫雷出版公司:伦敦,1990),63页

[3]乔治·莫兰迪,引用于爱德华·罗蒂提的《对话——与中世纪欧洲艺术家的对谈》一书(伦德·休姆夫雷出版公司:伦敦,1990),106页



乔  治  ·  莫  兰  迪


乔治·莫兰迪,莫兰迪故事:在博洛尼亚的学生时代,博洛尼亚,莫兰迪,意大利,塞尚,静物,基里科,弗洛伦萨,香港,马萨乔,常玉

乔治·莫兰迪

乔治·莫兰迪(1890-1964),意大利画家、绘图员及版画家,以微妙的色调描绘瓶子、花瓶、碗和花朵等看似稀松平常的主题而闻名于世。虽然外表看似简单,但与塞尚相仿,莫兰迪的静物画也是由他严谨理性、有条不紊的艺术创作方法而产生的成果。莫兰迪效仿塞尚的诸多画作中传递出他表达个人化的时间感和记忆感的独特能力。他努力将类似的微妙情感倾注其作品之中,在不断推进的前卫派运动中坚持他内敛却强烈的艺术风格。


相关阅读:

作品赏析 | 莫兰迪《静物》(1958)

作品赏析 | 莫兰迪《静物》(1954)

作品赏析 | 保罗·塞尚《水果》(约1885年)

塞尚故事:长期不断的自我怀疑  

塞尚故事:一段诗人与画家的偶遇

高古轩香港呈现曾梵志策展《塞尚、莫兰迪和常玉》| 3月26日开幕


「塞尚、莫兰迪和常玉」由曾梵志策展,将于2019年3月26日晚间6时至8时在高古轩香港开幕,持续展出至2019年5月11日。 




莫兰迪故事:在博洛尼亚的学生时代,博洛尼亚,莫兰迪,意大利,塞尚,静物,基里科,弗洛伦萨,香港,马萨乔,常玉




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7楼

7/F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T. 852.2151.0555 

F. 852.2151.0853

hongkong@gagosian.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六,11am-7p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