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文论艺 第六期
主题:国内陶艺现状和那些做陶瓷的年轻人们
对谈:顾青 & 陈燕飞 & 东来
嘉宾 顾青
《入泥》作者,策展人,资深媒体人,青工作室创始人。
多年设计类媒体主编从业经历,2012年联合创立“高岭”陶艺平台,2016年成立同名工作室。通过展览、出版物、论坛活动、产品开发等方式,长期关注、探讨当代手工艺与设计的结合转化路径,担任各类设计展会顾问,近年先后策划“你看起来很好吃”“在地好物”“早春二月”“移物换形”“你我上海”等系列主题展。
- 对 谈 -
东:燕飞老师收藏、研究陶瓷也好多年了。您是什么机缘开始对陶瓷感兴趣的呢?
陈:很大一部分是跟古玩有关系。陶瓷器皿是文玩的一种,线条、颜色、工艺技巧、甚至空间搭配,都很吸引我。只要接触美术,就会涉及这些,也是培养鉴赏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设计师、艺术家、美食家到生活美学家,都很容易被陶瓷吸引,因为陶瓷跟美、跟生活息息相关。
顾:那还是 2010 年时,我跟燕飞同在一家杂志工作,是他推荐我去景德镇的。那次探访,对我来说是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里是我们的工艺、传统文化。以器物为载体,可以看到这些年里在陶瓷行业发生的一些变化。
举个例子,十年前,做生活日用陶瓷的人并不多,相对来说也比较清贫。景德镇有手工艺的传统,更有一种对外开放的气质,她欢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来到这个地方。这些年来随着人的汇入,我觉得她在逐渐构建一个越来越好的手工生态系统。
几天前跟雷子聊天,才知道他是 2002 年进的陶院。那一年,陶院刚刚开设“陶艺系”这个系,“陶艺”对大家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中国陶艺文化现象从这时候才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老照片中的景德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岸船只停满,岸上窑厂密布,各家窑炉的巨大烟囱直耸云天,冒出滚滚浓烟,可窥见瓷都制瓷之盛况。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改昌南镇为景德镇,这是景德镇辉煌的开始,明清时兴旺,到清康乾时达到鼎盛。
汪豪(参展陶艺家之一)的工作室外景,现在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西安村,很多年轻陶艺家会选择在较偏远安静的地方开设个人工作室。
雷子的工作室在景德镇三宝深处。去年冬日,雪覆青松,素宁静谧。
陈:几年前,我曾密集地去往景德镇,那是朋友间的交游,接触的多是个人工作室,意气相投,聊得很开心。现在感觉商业化的氛围会变得浓一点,魅力不减,但变得丰富了很多,比如国外陶艺的交流、年轻人的驻留、日用瓷的发展。
我们这次邀请顾青老师来策划《染春水——五人陶艺联展》,也是想要探讨“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怎样的瓷器”。我自己做璞素品牌后,思考的角度有些不同:之前是纯粹的个人爱好,后来思考一群人的喜好——需要面向人群、赢得共鸣。
顾:这是关于“个人”和“品牌”的思考。很有趣的是,很多独立陶艺家,并不排斥做一个跟陶瓷相关的品牌,他们身上往往肩负两种职责。之前我采访汪豪,他说上半年会做工作室的产品类器物。生产任务完成后,下半年就开始探索,做一些陶艺家试验性的东西,也没想过量产——比较“粗暴”地分了两个时间阶段。
在我看来,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很多年轻陶艺作者会有这样身份的融合:他们参与生产,向内研究材料、工艺;向外,也积极地接触市场,沟通、传播自己的理念和信息。对于个人创造陶艺来说,我觉得这种“身份融合”是很有帮助的。
雷子在璞素举办过几次展览,既有自己个人作品,也有其生活器品牌“浅堂”的餐具器皿。这次《染春水》,他也是参展陶艺家之一。
东:“陶艺”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横向对比日本陶艺,我会觉得日本陶艺家的生活和创作融合地比较完整:从土开始,全面参与作品的制作。景德镇的行业分工特别细致,陶艺家不必全程参与,在景德镇做陶瓷的这些年轻人,是否仍在“陶艺”的概念下?
顾:我们所说的现当代陶艺,通常是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美国等发达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陶瓷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慢慢进入中国,是在“当代艺术”的范畴,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陶瓷在日用中,也有“日用工艺”这个范畴。日本在八十年代,有日用工艺的复苏,其中涌现了很多个人工艺作家,除陶瓷外,还有金工、木作、染织等等。
我觉得这个跟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是说物质生活大幅度满足人的需求后,人更渴望去亲近跟手工相关的记忆——这里有人的阶段性的需求在里面。国内过去十年,也是一个手工艺领域里波澜壮阔的热潮,我们也到了这个时间点。但我们手工艺的续存没有日本发展得那么好,而且日本分工细致,大家在各自的职责里完成作业。
以景德镇为例,你不需要在每一个领域里成为专家,但是需要陶艺家对自己有标准、有要求的,依靠自我驱动,自发自主地去做研究。比如这次参展的汪豪,他之前用原矿釉,后面感觉在某种稳定性上反而不如化学釉,现在又回过来尝试化学釉。在一次又一次手的实验中,锻炼创作的控制力,让器物的表达看起来更纯熟。
蓝天(参展陶艺家之一)的划花。划花,一种瓷器的装饰技法,坯体制好未干之前,用篦状工具在坯体上划出花纹。
汪豪正在制坯
陈:对于陶瓷创作思考的成熟,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会主动去思考商业诉求。在这里,“商业”是褒义的,需求突破,就需要思考创新。陶艺家的创新意识,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市场催生的。陶艺家的创新途径,除了材料、工艺,思考陶土的调配、釉料的实验,还会体现在创作概念、塑造手法上。
我觉得“创新”是未来陶瓷行业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其它行业的经验、技术会被借鉴到这一传统行业中,注入新的生机,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
这次《染春水》展览,“创新”也是我们想要探讨的一个命题。很多陶艺家希望以艺术创作的态度出现,陶瓷以器物为载体,跟生活、跟工艺传统息息相关,谈“创新”依然在一个“度”里面,不能天马行空,还是会回到我们对话最开始提到的“鉴赏”里。
鉴赏是非常复杂和综合的:历史、文化、工艺、线条、功能……这个“度”不能用西方工业体系的标准来衡量,无法量化和理性评价,比如“空灵”、“朴拙”、瓷器中的“润”,这是东方器物独有的鉴赏概念。
顾:《天工开物》里称青白瓷,用了“素肌玉骨”这个词,这就是典型的、非常东方的表达。鉴赏,对于共情的能力和精神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陈:鉴赏是学习的过程,但它又不像理论课程,可以累积知识或量化。 我们做这个展览也是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鉴赏的机会,从陶瓷器物上,获取关于美的感知,或是激发关于美的思考,逐渐修得自我的美学涵养。
北宋 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汝窑之“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感受其釉色全凭通感,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南宋-元 景德镇窑 青白瓷印花双凤纹碗
青白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的风格,是非常东方的鉴赏概念。
东:据我观察,有些人能在古代陶瓷和现代陶瓷里自由穿梭,有些人则根本不看现代陶艺。除了古代陶瓷的价值问题,这中间是否有一道“审美的门”没有打通?
顾:撇开“财富”这个角度去看,很直观的一点是:古代陶瓷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在共有审美标准的凝练下,能留下来被我们看到的,一定是好东西。
比如唐代越窑青瓷、宋代影青,它们是时代工艺或者说时代审美的代表,才能传递到现在我们的眼中。跨越传统和现代,对心态的开放度、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都要求很高。
陈燕飞所藏的部分座椅,曾举办《静坐清心——文人坐具展》
陈:这个问题很早我就遇到过,就是家具中的南北之争。作为设计师,我是从设计角度、从器物本身出发观察,自然而然没有偏见,也没有南北之分,只关注“美”。这个“美”,有线条、有工艺、有比例尺度,却没有南北、古今、中西之分。
如顾青老师所言,这确实跟知识体系相关,只接受某一种的大多比较偏狭。外国人或有留学背景的人,他们选择家具时会更从容,中西都能接受,也能搭配得很协调。
这一点上,我对年轻消费群体非常有信心,因为互联网打破了很多知识文化、地域的壁垒,让他们更包容、更融合。
图为 Lucie Rie 作品。Lucie Rie(1902-1995),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陶艺家之一。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数次转变风格,所制陶瓷器皿造型简约,工艺复杂,刚柔并济,融会了现代建筑的风骨与东方陶瓷的神韵,并将日用器皿提升到了纯粹艺术的高度,她说“我不是艺术家,只是个做陶的人。”
东:日本陶艺还有一个特点吸引了我,就是地域特点的留存。我国以前各地都分布有窑口,现在反而好像没有那么丰富?
顾:我们幅员辽阔,不同年代,窑口都很丰富。我目前看到的,生态比较好的城市,有景德镇、杭州、德化、潮州。我之前也研究过耀州窑,供应博物馆、美术馆的器物能做得很精细,但跟日用生活相关的东西就比较粗。
日用瓷的发展,跟手工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关联紧密。这个系统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还需要一个高等学府来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如景德镇的陶院、杭州的国美),以及一个相对开放的城市态度。
陈:我觉得,现在谈论中国陶瓷的丰富性还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比十年前确实丰富了很多。因为年轻人的参与,陶瓷创作也更关注日常。
顾青老师刚才说到北方窑口,当年尚且自给自足,现在已无力为继。但随着物资的充足和交通物流的便利,陶艺家完全可以脱离地域性,将本土材料、烧造技艺作为理念表达的手段,以“创意”为驱动力来进行创作。
注:本文图片部分由顾青老师提供,部分引用自网络(台北故宫博物院、MoMA 等)。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
由顾青策展、璞素主办的五人陶艺联展《染春水》
参展陶艺家:蓝天、雷子、马君亮、汪豪、徐林峰
将于周六(3月23日)开幕,敬请期待
开幕当天,将有陶艺家访谈分享、新书《入泥》签售
《入泥》简介
作为一本少有的探讨本土工艺文化现象的著作,《入泥》收录了八位青年陶瓷创作者和六位国内外业界观察者的访谈。以他们的作品、经历及思考,勾勒出当前中国日用陶瓷设计与生产的面貌,展现出这个古老行业新兴的、少有人知的一面。
延伸阅读 · 往期谈文论艺
REVIEW
↓ 咨询家具信息、软装设计服务,请联系客服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