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览 详 情

陈福善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
策展人:沈揆一
展期:2019年3月21日至6月23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
主办机构: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价:免费
2019年3月21日至6月23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举办中国重要艺术家陈福善近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回顾展览。展览以艺术家不同创作时期(早年写实期、转型探索期、风格成熟期)为线索,展出其水彩、油画、喷绘、抽象、拼贴等百余件作品,为观众揭露他富于变化、不拘一格、自成一派的艺术创作。
1920年陈福善于中环鸭巴甸街皇仁书院念中学(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陈福善(右二)与他的兄弟。照片摄于1930年代。
陈福善原籍广东,1905年于巴拿马出生,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他自幼便对绘画怀有热忱。陈福善虽未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却通过学习海外函授课程、翻阅外文艺术杂志、参加艺术协会及文化活动、撰写艺术评论等方式,摸索出了独特的创作之道。本次展览将其艺术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1. 早年写实期(早期至1950年代)
他早年的绘画创作以写实风格的水彩和油画风景为主,他时常在郊外写生,透过画笔生动地记录了香港当时的自然环境。因其技法之高、速度之快,他被同侪冠以“水彩王”的美誉,并与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李秉与余本并称香港西画界的“三剑客”。1947年,陈福善、李秉和余本举办了三人联展,进一步推进了西方艺术思潮的盛行。
1940年代,陈福善在筲箕湾街头写水彩画。
《无题》(筲箕湾渔村),1952,木板油画,35.5×45.5cm。
1948年,陈福善为熊氏三姊妹写的肖像画。
1954年,陈福善、李秉和陈雷摄于香港美术会的舞会上。
2. 探索转型期(1940年代至1970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香港经历了迅猛的城市化变迁与现代化发展。而信息发展与国际交流,让西方现代艺术涌入香港艺术圈。香港随即开展了“现代艺术运动”及“新水墨运动”,多个艺术团体应运而生,专业的艺术教育课程与学院也纷纷成立。面对时代与社会的剧变,陈福善亦开始寻求“变”,他相信“时代的转变,也需要适当的艺术演变来配合这种不断转变的时代”。同时,“真正有创作的艺术家是在不断地去找寻新的路线去演变。”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摒弃了写实风格,转向了对立体、抽象、超现实主义等风格的探索,并积极尝试了拼贴、喷枪画、泼彩等技法媒材的实验。
1969年,陈福善在他的第二十次个展中讲解其抽象画。
3. 风格成熟期(196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陈福善的绘画观念与风格形成,他脱离了既定的思维以及技法材料的藩篱,在潜意识领域表达了自己对于周遭世界及人生境遇的领悟。他擅长用水墨这种轻盈的材料创作出自成天地、光怪陆离、气韵生动的图像世界。此次展览将展出陈福善风格成熟期的近90件作品,并根据题材划分为“幻想的家园”、“香港众生多棱镜”,以及“抽象幻觉”。
《水底》 ,1973,纸本丙烯,76×151.6cm。
“幻想的家园”,是陈福善以潜意识的作画方式描绘的斑斓幻想,反映了他渴望抽离复杂躁动的现实状态,并试图在梦幻中谋求一片宁静之地。“香港众生多棱镜”则是陈福善以下意识的状态勾画的香港众生相,展现了香港这个华洋杂处的商埠在百年剧变下的文化心理状况。这些作品可能是他绘画中最晦涩而又最富魅力的部分。“抽象幻觉”是陈福善在晚年以丙烯创作的抽象风格作品,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富于变化,折射了一种对繁复具象的逃逸,表达了陈福善对于艺术的创作想象,以及对于人生的心理期待。这些晚年的创作似乎能回应陈福善在创作初期所谈及的艺术定义——意识或情绪的表达。
《新年》,1972, 纸本设色,135.5 x 68.5cm。
《东方》,1969,纸本丙烯,76.5 x 153 cm。
《无题》,1987,布面丙烯,98 x 130 cm。
陈福善的身份不仅只是艺术家,他还身兼艺评者、教育者、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在横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他付诸于绘画、文字、授课等创作实践,积极推动了香港艺术的发展。陈福善其人及作品无疑是“香港精神”的代表。他为人风趣幽默,热爱音乐、舞蹈、聚会。他的作品包罗了世间奥妙,既有市井生活、山水百兽,亦有音乐韵律、梦魇幻觉,更透露出一种身处万变之下仍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1950年代-80年代,陈福善出版的著作。
1950年代,陈福善与学生在写生。
陈福善享受热闹,在五六十年代举办的舞会多不胜数,而每次的化妆造型都出人意表。
本次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的新动向,意味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视角拓展至香港地区,透过个案的梳理与研究,回看中国艺术发展史中不应被遗忘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历程,为当下提供启示性的新思路。
1984年,摄于香港艺术馆的《五十年的创作历程》展览上。
关于艺术家
陈福善(1905-1995)是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一个奇人。陈氏原藉广东,1905年于巴拿马出生,1910年随家人来香港定居,而香港这个地方及这里的生活亦成为陈福善创作的主要灵感。一直到四十多岁,陈福善的创作围绕写实风景,技巧之高赢得同侪冠以“水影王”之美誉。他与艺术家李秉和余本亦有“三剑侠”之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陈福善全力试验各类新潮画技,包括抽象画和迷幻画。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梦幻山水,意境离奇荒诞,上天入地,神鬼交接。绘画的结构出神入化,自由率真,色彩变化丰富,有如回复童真。他从潜意识境界勾画出香港众生相,抒发各种复杂的矛盾心态,展现了香港这个华洋杂处的商埠在百年剧变下的文化心理状况。陈福善是位画家、艺评家,也活跃于香港文化圈,于推动本土艺术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1933年的第一次个展,至1993年的最后个展,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中陈福善举办过四十七次个展,发表过大批介绍当代艺术的文章。他贯切始终以香港的风景和心景为创作蓝本,因此其绘画成为中国现代进程这段历史的心灵与艺术见证,并见证了这位中国现代艺术重要的第一代画人。
关于策展人
沈揆一,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视觉艺术系副主任,美术史论与批评教授, 博士研究生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中国艺术,主要著述有《世纪的危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中的传统与现代性》(纽约,1998)、《雅集》(旧金山,2006)、《中国的宣传画》(阿姆斯特丹,2009)、《中国现代艺术》(柏克莱,2012, 获2013 国际亚洲学会人文著作奖)、《黎明曙光》(香港2013)、《「良友」:多元的现代性和国际大都会上海,1926-1949》(莱顿/波士顿,2014)等。曾策划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比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主办的《中华五千年》展(1998),《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2007),《何不水墨》(2012),《无垠:中国当代水墨艺术》(2017)等展。曾获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美国社会科学学会、日本学术振兴会、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等研究奖和基金。曾任第四届国际艺术评论奖(2017),第七届《艺术》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奖(2017)评委。现还担任荷兰博睿出版社《现代亚洲艺术和视觉文化》丛书主编。
关于PSA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